公募基金为什么卖出科技股(公募基金为什么安全)

jijinwang


基金经理们被投资者“牵着走”,有人反思,如此做法和散户炒股没有区别。 (视觉中国/图)

“华安文体健康”“南方现代教育”“银华互联网”“建信大安全”“国泰互联网”……这些基金有什么共性?不是收益特别高,而是都重仓了与自己主题毫无关联的锂电池股——宁德时代。

2021年9月,A股市场以白酒、医药为代表的抱团股票遭遇重挫,不少主题类基金转移了视线,不约而同地盯上了另一个热门赛道:新能源。

因为与基金主题约定的投资标的迥然不同,市场质疑公募基金助推了“追涨杀跌”的行业乱象,基金公司丢掉了自身的“契约精神”。

目前,无论行业内或是监管层面,都没有任何相关的规定条款来限制这一行为。目前大多基金合同中,基金管理者都会承诺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与基金名称相对应的领域(通常会有10%—20%的资金不限投资范围,为自由资金),但违反这一规定,基金经理或公司也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基金经理们通常将自己的“自作主张”解释为“好意”,因为基金经理灵活转换“赛道”能够避免基金亏损。“你总不能眼看着投资者不停亏钱什么也不做吧?”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这样解释。

比如近期教育股集体重挫,相关的主题基金净值大幅下跌,但一只名为“南方现代教育”的股票基金却因为大幅持仓了新能源而逃过一劫,相比同类基金动辄腰斩的亏损,该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高达20%,有基民在天天财富平台上激动地给基金经理留言:“战战兢兢打开基金账户,竟然大赚!”

然而这种“意外之喜”只是个例,基金经理们大多会遭遇“被迫调仓”,在某些热门题材追涨杀跌之时,会被客户强烈要求“移仓”,如果没有重仓就要被灵魂拷问“你为何没有重仓?”

更深层的恐惧,是基金经理担忧被市场同行“甩下”,因为根据目前的公司考核制度,核心在于市场排名而非收益多少,基金经理们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和其他人共同进退,以免被拉开差距。但这类行为客观上导致了许多基金挣钱,基民却亏损的现象。

来自客户的“威胁”

陈晨在上海的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任职,2020年他升任了基金经理,却在2021年遭遇了一次职业危机。“我被自己的大客户‘威胁’了。”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是陈晨第一次操盘基金,对自己的第一只产品异常珍视,这也是一只行业主题类基金,规模还不满20亿,资金大多投向约定主题的上市公司股票。基金2020年的表现还算不错,然而2021年上半年白酒、互联网等抱团股受重挫,资金又一窝蜂地涌入了新能源,投资者开始质疑陈晨的能力。

在一些公募基金里,不仅有与散户一样的基民,也会有资金体量庞大的个人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他直言自己“不愿得罪”对方。

上述客户质问陈晨,为何没有重仓大热的半导体和新能源相关概念股,并且下达了“最后通牒”,如果一个月内没有**相关个股,就要赎回自己的基金份额。

“赎回”是基金经理们最不愿听到的字眼,一旦遭遇投资者赎回,基金经理就得被迫卖出手中的股票来应对,大金额的赎回不仅是对基金经理能力的质疑,也会极大影响基金的流动资金,一旦资金体量难以维持正常的投资流动,基金就离被迫清盘不远了。

新能源并非陈晨的专攻领域,但2021年上半年,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股,从年初的每股350多元涨至近期高点的550元,涨幅近60%,“已经高得吓人了”。

他不断向投资者解释,手中的这只行业类基金和新能源完全无关,而且新能源研究也并非自己所长,不建议对方高价入场。就在与投资者胶着的一周内,宁德时代又涨了10%,对方直接投诉到了公司,说这是“基金经理损害投资者利益”。

“你让我去投我自己都看不懂的产品,能**当然好,但是亏了的话是所有人都亏,大家都来承担你的风险。”

然而陈晨最终只能妥协,同意拿出自由资金部分投资配置相关个股,但他坦言这是无可奈何。

现实是,对于自己看好的行业和股票,基金经理不仅“守不住”,而且经常被市场“牵着走”。陈晨不解,“如果基金也跟着追涨杀跌,那和散户有什么差别呢?既然都一样,散户又为何还要出钱让基金公司来替自己管理投资呢?”

供给过剩的基金

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截至2021年9月6日,国内市场的权益类基金(主要投资股市)的数量已经超过8300只。而相较之下,直到2020年10月,A股上市公司的总数才刚刚突破4000家。

八千多只基金对应四千多家上市公司,买方似乎出现了“过剩”。但市场还有一个重要数据显示“严重不足”,那就是基金经理的数量,根据Wind数据,2020年末的这一数字是2300位左右。

粗略计算,一个公募基金经理平均要管理3.5只基金,这还是包括债券基金经理和货币基金经理的前提下。目前,每个二级市场公募基金经理的工作量很有可能已经达到“一管四”。

这也是行业常说的“一托多”现象。在某外资基金公司担任高管的梁敏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这在美国这样的市场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不同基金在团队管理和思路上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在美国,一只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往往有数人甚至十数人的团队管理,基金规模越大,管理的人越多。每个人都是这只基金的管理者,都有分管的领域,如消费、金融、科技等,他们的工作是对目标行业或公司进行研究、监测。

“外国基金经理的工作是:用研究和数据说服团队其他人和基金的领头人,来购买自己推荐的公司,所以基金买哪只股票往往是集体决策的结果。”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每个基金经理都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不用“面面俱到”,对于个股的研究更为深入,依靠团体力量就能覆盖全市场。

而国内的基金经理不仅要自己负责交易、策略、调研等工作,有时还被要求全行业覆盖,那些“明星基金经理”更是被委以重任,被公司要求多发产品、做大规模。

结果是,基金经理经常“风格漂移”,即便那些主题行业的基金经理也经常“跳槽客串”到其他领域,因为单个行业或公司总是有涨有跌,基金经理要保证优势,只能跟着大家一起走,一起助推市场。

“所以主题类基金在国外并不是主流产品。”梁敏说,这类基金都是基金经理在约定好的赛道上,通过深度投研来挖掘更深入的收益,而投资者会长期跟踪考察该基金与其他类型基金的差距,用这类主题基金来丰富自己的资产配置。

这类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工具属性”,而且国外市场的投资者主要都是机构,所以很少出现像散户基民一样追涨杀跌的判断,更不会因为周期性的下跌就质问基金经理为何没有及时转变投资方向,“这就好比你不能点了一盘素菜后,又说不如大鱼大肉好吃”。

变异的“五朵金花”

行业主题的基金最早脱胎于“五朵金花”,最早并非一类单独的基金类型,而更像是一种投资方向。

2003年,基金行业所持股票市值首次占市场流通值的5%,那一年的基金行业规模虽小,却是全市场最成功的投资者。

在“基金之父”范勇宏的回忆录中谈道,当年基金的成功,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的分化,以石化、钢铁、汽车、电力、银行为代表的绩优蓝筹股表现远强于大盘,于是便被称为“五朵金花”。

范勇宏写道,“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得到投资者认同,这种从基本面分析出发进行前瞻性研究的资产配置、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最终通过上市公司业绩的高增长得以验证。”

然而2003年的成功难以复制,那时多了一些“天时、地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国内在消费结构、产业升级、工业化、城镇化等多方面都加快了进程。改革红利顺势将中国经济推入了又一轮的高增长。按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受当年“SARS”的影响,全国GDP增速仍然达到了10%以上的水平,而且此后维持了多年高增长。

那一年A股市场第一次发挥出“晴雨表”的作用,根据范勇宏的研究统计,中国石化、宝钢股份、华能国际、上海汽车、扬子石化、长安汽车等十家公司贡献了当年前三季度全部上市公司利润增量的65%。

这些个股由此被称作绩优蓝筹股,这也是资本市场首次出现“分化”的概念,将个股与大盘区分,将蓝筹股与老庄股、重组股等绩差股进行区分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绩优股集中于这些行业,是因为这些行业直接受惠于改革红利,于是以行业进行分类、以改革创新为底色的行业主题基金逐渐流行于市场。

然而分类容易做,改革却不常有。过度的宣传与包装,掩饰不了不少主题类基金缺乏真正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探寻改革红利变成了一味地炒作主题。

不少指数型基金打起了“主题牌”,这些新基金从完成审批、发行,到最后建仓速度很快,只为等待后半年的主题潮,推动基金上市后的一路高歌。针对这一现象,监管也曾于2011年一度停止主题类基金的审批。


公募基金不顾基金主题,抱团“追涨杀跌”的现象日益明显。 (视觉中国/图)

基金挣钱,基民亏钱

短暂停歇仍没有浇灭市场的热情。近年来,当主题基金遇到了“明星基金经理”,变得更为一发不可收拾了,因为基金公司找到了一种“稳赢”的策略。

先同时发行多个主题类基金,比如医药、新能源、白酒等,分配不同的基金经理,引起市场关注、吸引投资者入局。如果基金挣钱,当然很好,公司和基金经理都“名利双收”。

只有一两只主题上涨也不错,将这类基金的基金经理加以包装、进行广泛宣传,于是“明星基金经理”诞生了。这时公司不仅鼓动基金经理加大投资规模,宣传舆论也要做到位,吸引投资者购买其他的主题基金。

这么做一方面能保证相关主题能持续受市场追捧,也能让基金经理的形象更深入人心。万一热点切换导致业绩下滑,对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也难有实质性的伤害。

为什么会出现基金**、基民亏钱的现象?

首先,基金经理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基金的行业排名,而不是基金的实质收益。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家都亏了50%,你亏了10%,只要在行业排名靠前,基金经理依然能拿到高额奖金。

其次,基金公司的利益与投资收益进行了“切割”,基金公司的利益主要取决于基金规模,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越多,而在国外的很多对冲基金,主要是依靠投资者收益按比例收取的,基金公司想要挣钱,就必须为投资者创造额外收益。

基金公司“旱涝保收”,而伴随着相关主题的走红,基金净值增加后,自然吸引大批追随者,新基民却往往买在了价格高位,为推高净值作出贡献的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前期的高增长。更有可能是,行业主题周期轮换,他们变成了“接盘者”。

8月30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基金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中讲道,公募基金行业仍有较大改进空间,基金**、基民不**的问题时有发生,这其中固然有投资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有行业自身发展观和经营观的问题。

而基金公司“挂羊头卖狗肉”不过是其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表征而已。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晨、梁敏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