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都在传一件事,就是某个券商的首席策略分析师被抓,这家券商回应去年11月都已经离职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与一些公募联合私募割韭菜,就是公募基金接高位的私募股票,一些公募基金经理从中赚钱利益,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利益的团体,于是很多人就开始内心打鼓了,这公募基金以后还能买么,加上去年末和今年初一些人买的公募基金跌幅很大,这很自然的就让人对上面这些不良现象有点信以为真的可能,甚至有基民说了以后只买指数型基金。
在我看来这些行业典型的行业乱象并不代表整个行业都是这样,任何一个行业中不同的群体之间出现分化都很正常,同样是首席策略分析师和公募基金经理,有些赚得钱多、有些则收获很少,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则能在赚钱很少的情况下本本分分,而有些则就想着歪门邪道了,现在可以说公募基金每年的管理费就赚不少钱,所以会促进很多人进入到这个行业,但是各位记住任何一个行业中,能赚钱的永远只是少数人,基金经理也是如此,在多数人不赚钱的情况下,有些基金经理就想着歪招割韭菜了。
那么怎么才避免买到割韭菜的基金,以及公募基金到底还能不能买呢?
在我看来现在市场上的公募基金的数量很庞大,已经是两个市场上市公司数量的1倍多了,在这个当中要想不被割韭菜,你首要的原则就是选择大型的基金公司,主要是大型基金公司有很严格的风控管理,什么样的股票能买,什么不能买,都是有合规体系的,你说这些基金公司为了赚小钱跟游资联合,这种概率几乎为0;其次是业绩好的公募基金,这些基金本身业绩好,依靠管理费和规模本身就很赚钱了,根本看不上那些不正当的手段,你想啊现在靠一些手段赚钱,哪一天真要被发现揪出来了,赚钱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所以聪明人是不会干割韭菜的事情;最后就是综合上面两点,从规模上做一个大概率的判断,一般来说买公募基金尽可能地要一定规模上的界定,规模不能太大,但是也不能太小,我本人一般是对规模连一个亿都不到的基金会忽略的,哪怕业绩再好,因为这个赚钱管理费的量太少了,所以比较适合的规模是接近10个亿或者超过10个亿。
再来总结一下,一般业绩好的明星基金是不会干割韭菜的事情,还有就是规模一定要差不多,不能太小,还有就是大型的基金公司,这样被割韭菜的概率就非常小了。
公募基金我感觉现在的数量太多了,有点跟股票一样很难选择,从长期的角度来说投资公募基金应该是主流趋势,只是一定会出现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必然会有相当部分基金未来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说公募基金依然可以投资,只是怎么投资的问题,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过去有过优秀业绩的基金经理,然后从这个当中选择那些操作稳健的基金,什么才叫操作稳健呢?就是市场上涨的时候净值能够跟随同步上升,而当市场开始下跌的时候,基金的回撤几乎很小,这就是所谓的指数下跌,基金的净值却保持不下跌或者下跌的幅度非常小,多去看看这些类似的公募基金,也不要一下子投入很多钱,可以试探性的逐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