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如何看估值加仓(基金估值低于持仓成本价可以加仓吗)

jijinwang
基金:什么情况下加仓比较合适?
加仓要有策略,仓位不同,盈利情况不同,心态就不一样,操作方法自然就不一样。总结一下,归为以下几点:
①:仓位重的且有盈利的,遇上回调低于5%的不加仓
②:仓位重的,如果回调幅度不大的不加仓,遇上大跌时,累计跌幅达到5-10%时可加;
③:仓位轻的,如果遇上连续回调可以采用定投方式加仓,遇上大跌是手动加大定投量;
④:当一个板块连续涨了比较久时,这个时候该板块估值比较高,需要时间消化估值,突然回调,但是回调幅度不大时不加仓;拿最近的白酒来说,白酒这一波涨幅比较大,端午开始回调时老黄明确让大家不要加仓,有回调风险。
⑤:当一个板块突然放量大跌且资金流出比较大时不加仓,这种情况需要耐心观望第二天行情,防止惯性下跌。
以上就是几种判断加仓的方法,加不加仓说白了也不能用我们的主观意识去判断,一个板块估值的高低以及资金量流动的大小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总结:万丈高楼,非一日之功,投资是一门漫长的修行。虽说基金投资比较简单,但是不同的操作方法,收益就会相差很远。在合适的位置减仓,在比较低的位置加仓,同一个基金,不同的操作方法,有的人賺的盆满钵满,有的人焦急解套,归根到底就是方法不一样。
昨天发的被和谐了,很多人问昨天发的怎么不见了,应大家要求再发一次。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

(一)

先说周四的转债和新股。

华翔转债上市,合理市价130元左右。

当日没有新股申购。

(二)

之前刷消息,看到一个讨论——看基本面和估值加仓,对不对。

说到这个,我可真一点不困。

毕竟有亲身经历。

基本面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逻辑很多种,毕竟连扇贝游回来这种事都说得通,毕竟连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都有人信。这就是个没有定论,无法具体地量化的问题。

光拼口才,没有意思啊。

我们就说估值吧,估值很好比,1是1,2是2,客观严谨。一个参照数据就是当前估值所处的历史分位。

即和历史上相较,比多少时候更便宜。

比如处于2%分位,那就是比历史上98%的时候都更便宜。

卖得便宜,貌似就是加仓最好的理由。

似乎有那么一点道理。

2018年,当时我手里已经有兴业银行。随着2018年股价的一路下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这家2007年上市的银行,估值倍数不断在创新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估值分位都处于1%的分位。

也就是不断在突破历史,创造纪录。跌起来毫无下限。

这时候,似乎股价相当便宜。

但与此同时,也让人产生这么一种想法——如果一直创造历史呢,股价和估值都一路下跌,又会怎么样。

而且,谁也不知道底部在哪里?

万一没有底部呢。

那不就抄了个蛋?

好在,随后兴业银行并没有上演最悲惨的一幕,而是掉头向上。

当然,A股市场啥都有,这种惨烈的现象没有出现在兴业银行上面,却另有银行被不幸命中。

2019年1月2日,民生银行股价为4.81元,PE为4.73倍。大概处于历史估值15%分位,也就是比历史上85%的时候估值都低。

按理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抄底位置。

2022年1月19日,转眼过去两年有余,民生银行股价为3.96元,PE为5.34倍,估值处于18.64%的分位,也就是比历史上18.64%的时候更便宜。

按理说,是一个很好的抄底标的。

但是,好像哪里不对。

回头想一想,两年前在4.81元抄底的人,目前还套着17.7%呢。

今年如果继续抄底,那两年后......

嗯,一想起来,就一地鸡皮疙瘩。

一套两年,这滋味不好受啊。

所以呢,估值确实是有用的,能给我们参照。

但作为参照的尺子,从来都不是决定我们行为的规章制度。

估值只是一个小小的工具。

投资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艺术,并不是拿一个尺子就能裁出来的标准长度纸张。

(三)

当然,单就估值这个问题,并不能绝对说低估值就不该买。

一个想法,不管哪一方面,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任何想法,任何人,都有其短板和长处。

首席分析师会有丢脸的时候,手段高超的投资者会有失手那一刻,一个小散户也会有偶尔的灵光一闪。

更多时候呢,他们其实都有各自的长处。

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其闪光点,并且不去认为他们这种闪光点多么了不得,也不要过多留意他们的缺陷,我觉得这才是最合适的对待方式。

其实,看基本面加仓或者看估值加仓,这本身没有对不对。

因为这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和正确性。

但至少,作为旁人的论断,或许加一个“我觉得”会比较恰当。

这看似有些排斥,有些拒人千里之外。

但这也是告诉别人,这是“我的观点”,我为我的观点负责,你为你的观点负责。

日常生活中,“我觉得”这个口头禅我改了很多次,但慢慢又捡回来了。

或许,这也是一份天生的淡漠和严谨吧。

我觉得这样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