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 知乎(私募基金排名前十强)

jijinwang
投资中国的美元私募基金今年一季度创2018年以来的最低数额。
我们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远远超过其他主要经济体。会不会进一步造成通胀

1、如何评价知乎完成新一轮近3亿美元融资,估值接近25亿美元?

资本“缺钱”,几乎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共同的感受。而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时,知乎依然能拿到大笔融资,尤其难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付费正在成为风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获取知识变得方便,用户能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2016年下半年,知识付费开始成为风口,罗辑思维推出得到、果壳推出分答、今日头条推出悟空问答等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知识付费领域,而知乎刚好站在风口上。
在众多平台中,知乎的用户活跃傲视群雄
截止2018年6月,知乎App的月活和平均日活用户分别达到3500万和950万。知乎App的MAU(月活用户)和DAU(日活用户)连续12个月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分别达到65.2%和51%,保持问答App最高用户总量和最高增长速率。而悟空问答和百度知道的DAU分别为21.46万和13.21万
为了不出局,知乎平台商业化加速
今年知乎加大了市场推广力度,签下代言人刘昊然后,知乎在苹果 App Store 的排名由总榜第 116 名飙升至第 9 名。建立由商业广告和知识服务两大模式组成的商业模式,覆盖了问答社区、知乎大学、短内容分享等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知乎大学的付费人数也达到了600万。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想方便的找到问题答案,而不是在搜索中找到答案,这是目前在用户人数激增下知乎面临的一大挑战。知乎要通过所积累的海量回答、各领域优秀回答者、活跃的社区机制,让内容走向结构化,让解答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成为消费者在诸多场景下获取知识、观点和专业服务的便携工具。

前几天网上就有相关的传闻,现在终于确定了,知乎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近3亿美元,总估值已经接近25亿美元了。根据网上的一些知名媒体号爆料,零投放是一家新基金,还有多家老股东跟投。

在这一轮融资,知乎团队似乎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挑选资本层面合适的投资伙伴。毕竟知乎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问答平台,开设了各种Live、周边之后,它的收入在成倍的增长,并不缺钱,知乎团队更看重的可能是如何拿到更好的条件,获得更多的帮助。

一年半以前,知乎在上一轮融资的时候,正赶上知识付费的风口。头条大力推出悟空问答,果壳、微博的问答也在发展,知乎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开始在知识付费和内容创业方面做功课。基于用户数量的稳步上涨,知乎的广告收入也在快速增长,成为了它收入的主力军。

知乎的用户结构在悄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不到10万人的小众社区,发展成了现在拥有1.6亿注册用户,回答数突破1亿的大型问答社区。有大量的二三线城市用户在知乎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年轻人的占比也在提高。

从知乎精英经验分享的定位,和目前的用户增长幅度来看,知乎的大方向应该是要把擅长的问答、知识付费的能力铺展到其他群体,为更多的人群提供知识。等到这些人意识到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娱乐化的内容,更需要精英知识的时候,可能就是知乎收割韭菜的时候了。

知乎的发展历程

知乎融资过程

2011年1月获得由创新工场投资的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2012年1月获得启明创投投资的数百万美元A轮;

2014年6月获得赛富基金和启明创投的 22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5年9月获得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和搜狗等;

2017年1月获得今日资本领投的D轮1亿美元融资,腾讯、搜狗、今日资本、创新工场、启明创投等在内的原有董事股东全部跟投,该轮融资完成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

2018年7月19日,知乎宣布已经完成了2.7亿美元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24亿美元,投资方是一家近期十分活跃的私募基金,高盛、腾讯、今日资本等原有董事股东机构也参与了跟投。

从创立时的小而美网红产品,到如今的大众知识分享社区

始于做一款国产版的Quora的契机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我发现有一个网站非常打动我,就是Quora。因为这个网站除了关注人以外,还能关注到知识和思考,能产生和沉淀好的内容。但Quora不支持中文,甚至连中文输入都不可以,这是驱使我去做的直接原因。”——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

Quora

邀请注册成就了网红时代的小众产品

知乎创立之初,前三年都是采用定向邀请机制,定位也是偏向中高端用户,在知乎聚集了很多领域的优秀的知识分享者,积累了相当多高水平的内容产出,使得知乎成为了继新浪微博之后又一个大V云集之地和小众的网红产品。

从小而美终究还是成为走向了接地气的大众款

2013年3月,也就是定向邀请注册的三年后,知乎终究还是选择了向公众开放注册,用了不到一年时间,知乎的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8盐Club大会上,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透露,目前知乎注册用户数达1.6亿、年增长达到95.12%、知乎回答总数也在5月8日正式突破1亿。

上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就这样,知乎一步一步的舍弃了小而美,走向了大众!

知乎进入了自身的全面商业化时代

截止到2018年5月,知乎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6亿,回答数超过1亿,知乎已经成为巨大的流量平台,颇为可观的流量也带给知乎可观的广告收入。

从2016年起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基于知识付费的产品,并逐渐形成了知乎Live、知乎书店以及知乎三大支付付费领域的核心产品。

知识付费虽然能够为知乎创收,但是增长规模现阶段还是比较缓慢,尚不理想,毕竟知识付费市场不容乐观,知乎的现阶段而言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流量广告。

知乎的第一支TVC

爆料称:知乎为留住优秀回答者,启动“创作服务平台”,目前正在内测,该平台将于七月底正式推出,通过创作服务平台,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数据分析、问题推荐、内容自荐、回答赞赏、自定义推广、品牌任务等六大权益。

对于知乎而言,在资本面前,商业化方向也是不得不走。但于此同时,如何保障有价值内容的稳定性输出,而不沦为另一个百度贴吧。摆在知乎面前的问题很多,社交属性和内容价值之间如何平衡、优质用户的粘性和激励措施、大V的知识变现 VS 知乎Live内容的过度水化之间的权衡。

2、注册制实施后,为什么买公募基金比买私募基金更好?

这篇回答将探讨两个问题:

1、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业绩哪个更好;

2、注册制实施对两者的影响。


一、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过往的业绩

根据海通证券量化团队2017年发布的一份有关公私募十年业绩对比报告表明:在上涨的市场中,公募表现更佳,在下跌或者震荡市场中,私募业绩则更好;而风控方面,私募的回撤反而比公募做得更好。

该份报告根据2006年到2016年十年横跨两个熊牛的数据,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整理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业绩表现比较如下:

在取得正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除2010年、2014年两年平均收益率是私募基金超过公募基金外,其他6年的平均收益率私募基金均不敌公募基金;从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来看,平均收益率为正的8年,除了2010年外,其余年份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基金的比例均小于等于公募基金。


在2008、2011、2016这3个取得负平均收益率的年份中,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均高于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换言之私募基金比公募基金更加抗跌;从取得正收益的基金的比例来看,2008年、2010年分别有4.55%、4.50%的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无公募基金取得正收益,但2016年取得正收益的公募基金比例大于私募基金。


风控表现如下:

从整体年化波动率来看,2006、2009、2013、2014这4年,私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动率大于公募基金,其余的7年为公募基金平均年化波动率大于私募。从整体上看,私募收益的波动程度比公募稍小,或者说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比较风险稍低。


从年度平均最大回撤来看,各年度私募基金的平均值除2016年外均低于公募基金;而年度最大回撤小于10%的占比,除2015年、2016年私募基金比例略低于公募基金,其余年份私募基金的占比均高于公募基金。与波动率一样,体现了私募基金相较于公募基金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以下是我本人对以上十年数据分析的一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为什么会出现上涨市场中公募表现更好,而下跌市场私募表现更好,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公募产品对持仓比例,国家对此是有严格的控制的。比如说对股票型基金的持仓要求,就超过了80%。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向好的时候,公募基金由于持仓比较重,因此受益于市场的总体上涨。而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公募基金持有仓位过重,又不能随便止盈止损,唯一的手段就是调仓换股,将仓位集中到一些抗跌的股票中去,但在整体市场向下时,板块轮跌个股轮跌,会削弱换股策略的效果。而私募基金往往不设置最低仓位比例,当市场恶劣时,可以空仓应对,这将有效降低在市场极端状况下的风险。

二、由于国家队的背景,往往在股灾来临的时候,高层会出面窗口指导,让公募基金坚持持仓操作或者加仓来应对灾情,而这种逆市场大势的做法,往往会让公募基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失。2015年的股灾中,国家多市场各方亦有这方面的指导,但对私募仅仅是一种劝说的态度,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有些私募毫无底线的做空,结果后面被收拾得很惨,这又是后话了。

三、由于公募每个季度都必须报告其仓位,因此,很多市场其仓位被市场所熟悉,一旦遇到政治对手或者其他的原因,被人阻击,则将带来极大的损失。当然,至2014年私募备案制后,阳光私募每个季度亦需要向协会报告其持仓情况,因此,阳光私募基金,实际上亦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头部的私募公司所担心的问题,自己的仓位被证券公司所窥视,又被协会所窥视,一旦券商或协会中某些人以权谋私,则将又是一种风险。

那么注册制呢?

注册制实际上是改变原来的所谓审核制,降低人为因素对企业上市的干扰,让市场更加符合资源配置的要求,让更优秀的公司上市,让业绩差的公司退市,优胜劣汰,这是高层的本意所在,也是三个代表的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核心所在。当然,中间或许还有一些规则的改变,比如尝试推行T+0的交易制度改变。

由于退市制度的重大改变,比如ST股的退市将更加的快速,而优质企业上市渠道的畅通,将造成壳资源在一段时期内迅速贬值,因此垃圾股很可能被抛弃,甚至跌到非常低。而垃圾股往往又是所谓的庄股,这些庄股中,除了实业的控股股东外,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阳光私募基金所参与的所谓的市场管理。在2000年的时候,《基金黑幕》揭露了基金公司如何与庄共谋,其中不泛有公募公司的参与,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总体上,我认为或许私募公司参与这种垃圾股的投机更多一些。(但壳资源跟上市成本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壳资源在注册制下,亦会有其价值,这里不作探讨。)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题主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此外,前述海通的结论中,有一个数据值得关注,也即在上涨市场中,公募基金的表现会更好。那么问题来了,注册制后,市场会变成上涨的市场吗?

如果注册制改变原来主要市场指标,让龙头公司占据更多的比例,那么,会变成一个较失真的指数市场,也就是人造的牛市。由于公募基金偏向蓝筹股的做法,会对公募基金有实际性的利好。

如果注册制未改变原来主要市场指标,那么我们需要考虑中短期其他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比如说疫情影响,又比如说贸易战影响,又比如说,市场本身运行的趋势。

考虑到疫情以及贸易战的在一两年内都难以根本改变趋势,因此在一两年内,牛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一旦是震荡市场或者下跌市场,那么这种局面,即使是现在推出了注册制,那么,私募基金的表现也有可能比公募要好些。



问题是,我们的投资,不可能是投资整体公募,或者整体私募,也许以后会出这种指数基金,但当前还没出现这种产品。

我们的投资往往只能选择某个公募,某个产品,或者某个私募,某个私募产品。

这里面又有不同的学问:

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其一,由于募集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募集的资金往往会更多,拥有规模效应,因此在调研或者跟上市公司谈合作中,往往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其二,由于国家队的背景,各种资源的支持,管理上采取的是严格的人才引进政策,公募基金在人才培训上,会更加有优势,一些明星基金经理纷纷涌现,产品净值因此而奔跑。

阳光私募基金的优势在于,其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拥有非常强大的激励机制。除了收取年费以外,20%业绩提成,是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十几年,在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不断奔私的根本原因。从2007年第一批嘉实的赵军、星石投资的江晖、朱雀投资的李华轮、景泰利丰的张英飚、世诚投资的陈家琳、鼎锋资产的张高,到2009年第二批的曾昭雄、孙建冬、许良胜,到2014年私募备案制后第三批宝盈的王茹远、上投摩根的冯刚、新华的王卫东、汇添富的齐东超、华宝兴业的邵喆阳、华安的尚志民等,至今已经有五百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由公转私了。公募实际上沦为了为私募输出人才的黄埔军校。这些优秀的人才,无疑将引领中国阳光私募继续前进,从百亿私募到千亿私募乃至万亿私募进军。

其二,由于可以采取空仓、重仓、放杠杆、对冲等多种策略,在投资上更加有自由度,更加适合投资高手放开手脚去大干一场,实现自己投资理念,贯彻投资之道。


申明:

一、过往的数据不代表未来的业绩,本文涉及到具体的公司或者个人,不代表推荐其产品或者个人;

二、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对待。


未必这样,我们是唯利的

没有这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