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博士期间给老板写自然科学基金本子的打工狗,自己在工作后,申请了两次国家社科基金的女博士,把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酸、孤独而最总结果还算满意的历程分享给大家!具体的体会我会后续分享给大家,包括申请项目、如何写sci、cssci论文的心得,找工作的纠结等等吧,大家可以给我留言哦!
今天主要说一说国家社科基金选题的四大误区。
(1)首先,为了申报课题,放弃自己一贯的研究兴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跟风”,这一点不可取!为原因就在于申报者为了“跟风”而放弃了自己长期积累、跟别人相比非常占优势的点,课题申报需要以自己长期积累、占优势的研究内容为基础,提出具有自己特色并擅长的研究方向。
(2)过分固守自己研究兴趣而不顾国家社科的需要。这与上一条刚好是同一问题方向相反的极端表现,相当于“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这一点也不可取,建议大家在申报课题时,立足选题指南,并于自己的研究将进行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研究背景的“大指南,小方向”的选题内容。
(3)完全“立足现实”,无视学术前沿。这类申报者只能看到现象,无法看到本质;只见皮,不见肉;只具有实践的记录能力,没有优秀学者的归纳能力。因此,这类选题也无法立项。
(4)完全脱离现实,迷信西方理论。目前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大学学科建制,完全来源于西方。现代中国放弃了传统中国的书院制,几乎完全继承了西方的学科体系和学科话语。西方学术体系确实具有强烈的学术魅力,导致一些学者沉迷于西方理论不可自拔,忘记了中国的现实与孕育西方理论的西方现实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一点也不可取。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分享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如有偏颇,还请大家多多指教,非常欢迎大家点赞留言,我们共同探讨社科基金的申报经验,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所愿皆所得,心想事成!
1、想买基金却不知如何挑选,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简单说几点吧:
1、基金的历史收益率。
这也是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自身对比来看主要是历史净值的走势,如果横向相对的对比,那就是与同行、与对标指数的强弱,这能够体现出该基金在当时那个环境中的水平。当然横向对比也有一个不足,比如2018年,空仓一年都能排到前三名,亏损10%以内的也能拍到前20名,但毕竟还是亏了,所以要多方面衡量。
2、基金经理。
刚才提到基金收益率的走势,这里就要看在历史收益率走势图中,是否更换过基金经理,考察基金经理对基金收益率的影响,进而判断该基金的收益率与基金经理、投研团队、基金公司的关系,到底是哪一方面影响更大。如果是基金经理个人影响更大,那就关注他的去向,如果是团队研究能力强,那可继续跟踪这个基金甚至这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
3、基金持仓。
上市公司、基金都有财报,一年四份。投资者可关注其持仓变化,一来判断基金的选股能力,二来判断对行业的倾向以至于基金的风格、策略。毕竟很多基金的名称与其持仓还是有区别的。很多新兴产业、战略成长、小盘股这些名称的基金,在2017年里,持仓很多都是大蓝筹,这也是对市场的无奈。毕竟公募基金是有持仓下限,股票最低90%、偏股混合最低60%,如果按基金本源投资小盘股,2017年估计赔大发了,但是又不能空仓。
4、大类资产配置
目前国内可投资的资产并不多,再加上流动性要求,基本也就股票、基金了。但是,如果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想投资国外市场、甚至黄金等避险资产,那就比较麻烦。但是基金可以提供这么一个渠道进行间接投资。例如QDII基金、非QDII类的沪深港基金。QDII基金可以帮助大家实现美股、港股、德国等大类国别股票的投资,同时还有美国房产、标普生物科技、美股互联网科技等特定类别、行业的基金,以及黄金QDII、原油QDII、汇率QDII等相应资产的投资。当然最近全球资产大幅波动,肯定是不建议盲目去买了,可以等待市场稳定之后再考虑。
5、历史经验
基金的分类中有一种大家都听过简单类别,即指数基金和非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是完全模拟指数及其持仓结构的基金,全天候满仓运作无论牛熊,因此,指数的涨跌基本上就是基金的收益率。当然有一些指数增强类的,收益率会稍高一些。非指数基金就是大家常见的这些,都是靠基金投研团队、基金经理主动判断市场、自主调仓进行操作,也叫主动管理型基金。历史经验来看,牛市中主动管理基金收益率远远大于指数基金,但熊市中,指数基金的跌幅要小于主动管理型。当然熊市的话最好就是不持有基金,全部抛空。
我曾经理财十多年,一开始在光大银行买五年期国债(年利率5、4/100)买了5万5,挣了钱。后来在银行门口遇到一个叫小张的年轻人介绍我到元和公司去理财,墙壁上挂有工商行政部门营业执照,各年理财收入介绍,年利率百分之12,我看到有很多人排队买,就试着买了1万。到期后小张连本带利送到家。一连三年挣了好几万,我干脆往里投了30万,结果在2019年6月接通知,公司破产,老板进了牢房。一生积蓄一日湮灭。我所以讲这些,是告诉理财人一定到正规银行理财,在正规银行理财,要找合规经纪人,明确理财规则,细则,注意事项。基金的收入也要重依往业绩,收入也不固定,也要有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正规银行信誉好。我推荐光大银行,理财信誉较可靠。
如果自己实在是没有任何头绪,也没有时间学习,那支付宝上有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倒是很适合你。
因为在支付宝上有一帮专业懂行的人,专门帮你挑选基金。
指数型、债券型、主动型、海外基金都有。
这些人里面,有得过行业大奖的基金经理,有基金公司的大佬,还有实力过硬的研究团队……
一句话,那是一群眼光毒辣的专业基金投资人。
打开支付宝-财富-基金页面,点击「好基工作室」,即可找到他们。
这些人合起来,专门帮小白挑基金。
看了下他们的基金挑选标准,主要是三个:
1、过去三年业绩都要不错;
2、基金的管理水平要高;
3、售后服务水平也要好。
前面两个就不多说了,业绩和管理水平不好的话,和「好基金」三个字根本沾不上边。
我猜一般人都不太懂,为什么还要有售后服务能力。
这个要求,是特别考虑到了小白用户的特点:买完基金看着它一会涨一会跌,容易沉不住气,像我那个粉丝一样,追涨杀跌,最后赔钱。
售后服务能力好的基金,在市场有比较大变动的时候,基金经理会主动给你分析情况,给吃颗定心丸,防止你瞎折腾。
上面三条只是门槛,他们还会根据下面这些指标给基金打分:
那么,有专业懂行的人,这么层层把关选出来的基金,就能闭眼买买买了?
当然不行,还要等到价格合适的时候,他们才会推荐给你。
比如2018年11月份左右,它就推荐了好几只指数基金。当时,A股大盘在2600点的低点附近。
如果当时听了推荐,买了广发中证500指数基金,按照今天收盘的情况,一把梭的能赚31%,定投的能赚24%。
我看了一下,这个好基工作室主要推荐四类基金:指数型、债券型、主动型、QDII(海外基金)。
市场上几千只指数基金,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推荐出来的只有9只——等于几百挑一,相当严格了。
支付宝上还有一个指数估值的工具,大家如果想买基金,可以参考一下最新的估值,对比看看。
如果基金的估值已经偏高,你可别闭着眼下手。
整体看下来,我的判断是,这个好基工作室的推荐,等于帮我们做了一轮专业的选基测评,不用再去大海捞针瞎鼓捣了。
在资本市场低潮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建议你们提前踏进基金投资里,如果再加上行业顶尖大咖,集体帮你指路,可能更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在市场上赚到钱,自身的努力固然很重要,但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学会借势、善用工具、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2、怎样写好科学普及文章?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理论概念的层出不穷,科学普及遭遇尴尬。靠向刘辞修的《三体》,《流浪地球》,过于悬幻,离现实太远。贴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霍金,波尔,狼道,等宇宙宏观,及量子微观理论,又晦涩难懂,八十年代的科普作家叶永烈,高士其,目前一个都没有。
理论化,专业化的科学阐述,枯燥乏味,不是科普的方向。悬幻,穿越的科学思维让人高不可攀。
如何简捷,明了,趣味,通俗的写好科普文章,是摆在广大学科学,爱科学,参予科普写作的广大的科学领域回答提问者值得探究的事。
如何让广大读者,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喜欢科学,相信科学,懂得科学,是科普写作者的奋斗目标,《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至今让人而熟能详成为经典,就是叶永烈先生对科学道理的通俗解读和展示的结果。什么量子纠缠,量子叠加,5G,A1,AR,VR,角动量,芯片,云计算,在块链,中微子,夸克,红巨星,白矮星,波粒二相性,等等,这些概念百姓哪里懂得?尽管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连潘建伟院士都解释不清,量子通讯,难怪方舟子博士等一大批人置疑,攻击,这是科普的悲哀,也是太多吵作,造假,欺诈的结果。
科普一定是点燃人的对科学的向往与渴望,而不是雾里看花,乱花渐欲迷人眼。用人们理解的语言去描述科学理论,很难,客易造成不准确,有偏差,但是只要让人们懂得这个道理,就完成了科普的意义了。
先写到这里吗!朋友们,欢迎发表不同关点呦!!再见吧!!!。
3、学术工作者如何做好科研?
我是研途小贴士,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学术工作者如何做好科研,我认为必须要具备以下几项必备能力和素质。
1.文献阅读
我们在任何一个研究领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文献可以让你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个全面的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待突破的难点等,你的自己的研究内容很多就是通过阅读文献而形成的。
2.实验设计
这一部分就是你确定了研究方向,要怎样把你的想法实现,通过什么手段去验证你的科学创新,这就需要你有很好的实验设计能力,要做哪些实验组,要用到哪些测试表征手段去得到理想的结果等,这直接关系到你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丰富性。
3.动手操作能力
我们科研工作者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要去努力培养的,有时候看到很多文献上的图表数据,做出来的结果都很漂亮,但自己却不行,所以这里的动手实践很重要,实验过程中的很多细节,流程一定要去细细斟酌,实验做的好了,同样在自己检测分析时也要能很好的操作检测分析设备,这对于好的结果数据很重要。
4.作图能力
有了丰富的数据结果,我们就要展现给大家,那作图的能力必不可少,我们看到任何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其图表都是相当美观且简洁的,我们看他们的图表就能很明显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所以这方面的能力一定要掌握一些作图软件。
5.科研表达
这里的科研表达主要有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就是像课题组的组会、学术会议的报告以及各种学术答辩,所以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要好,与之相配的PPT的制作能力也要跟上。书面表达主要是写科研论文,基金申请等方面。所以平时自己的写作能力要提高加强,勤加练习,特别是英文的写作,平时一定要积累英语的句型,科研论文的表达方式,专业词汇等。
6.心理抗压能力
我们知道,现在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做科研压力都蛮大的,学生要努力科研,期待顺利毕业,老师要努力出成果,评职称。有时候看到别的课题组高水平文章发了一篇又一篇,而自己的课题组进展缓慢,这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着自己的节奏,努力耕耘,静下心来,才能拨云见雾,看到曙光。
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和关注我,我是研途小贴士,尽己所能,帮您解答研究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别人一年发表几篇C刊,读博的你是否慕了?
👉🏻别人科研顺利,学术成果显著,获得各种奖励,读博的你是否慕了?
👉🏻别人始终是导师心中的好学生,同行业的佼佼者,读博的你是否慕了?
其中“别人”代表着在学术上有影响力的人,也就是俗称的“大咖”,学术大咖相较于普通研究者而言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咖,其自身总有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正是促使其成为大咖的关键要素。为了使自己更快成为学术大咖,笔者通过采访总结了他们身上的特质,各位读者们快来测试一下自己是否具有成为学术大咖的潜质吧。
01日看论文300篇,不会科研也会编
看论文、读文献是成为学术大咖的必由之路。只有大量阅读文献,才能学习别人写作的成功经验,丰富自己的科研素养。通过阅读可以学习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思考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而不是别的?各有什么利弊?),理清文献的不足和局限,以及将来可行的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做铺垫(重点就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当然,博士生每天学习和工作很忙,应该花多少时间读文献?
博士大咖老王说:“按照我的经验,平均每天两小时是比较合理的,这里指的是科研常态化下看文献,而不是在课题的某些阶段,需要大批量文献调研的时候可能要远大于两小时。”
PS:我自己喜欢边读文献边记录,习惯于用手写笔记,因为我很喜欢手写的感觉,写的时候也会思考。此外,当阅读英文文献时,前期可以电子版直接翻译,后期我真心建议把论文打印出来,不会的单词查,慢慢地这样效果会很好。
02建立科学的流程并且及时复盘
读博需要你进行高效率科研,而高效率的前提是建立科学的流程,科学的流程有助于提高效率,这就要有自己做事情的框架,框架不是死的是高效率的工具。比如设计研究框架侧重面和目标应是夯实基础与启迪智慧,有了好的“研究框架”,“盖楼”是迟早的事,不仅如此,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盖各种各样的楼”,这就是复盘的过程。
博士大咖老李说:“关于复盘这个事情,我发现很多人都是一直往前冲不喜欢回头看,同样的错误一直犯,其实不走弯路也很节约时间的,因此在建立自己的研究流程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
PS:我比较喜欢及时梳理阅读笔记,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手绘知识体系图架,这样比较清晰直观,用到时可以直接翻阅拿来用,很是方便。
03明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科研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做课题,选择了课题,就需要明白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进行该项课题,该课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在该问题框架下开展研究。当你明白了目的和意义,那你就需要找到资源调度策略优化的方法,那么就得调研一下国内外有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这时候就要搜索阅读大量的论文,把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出来。这就是明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下进行的一系列可追踪、可持续的研究。
博士大咖老张说:“明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就会进行有目标的研究,有目标的研究会让你思路清晰,奋斗的方向清晰,不会让你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这就会让你产出更多的成果。我的研究过程就是在对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认识到科研的意义,真正喜欢上科研,最终努力科研才成就了现在的我。”
PS:自己当初读博就是人云亦云,不知道研究的意义,因此两年来浑浑噩噩没有成果,自从明白了科研意义后就有了方向,有的放矢了。
04在正确的方向上开展研究
好文章不是靠什么坚韧不拔写出来的,正常来说写篇文章对态度端正、智力正常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并非上刀山或下火海,不需要你坚韧不拔,除非你要去证明什么几百年的大猜想。如果没有好的idea,想破头也做不出有趣的研究。而且有些方向上总会遇到瓶颈甚至灵感枯竭的状况,许多领域的发展不是像批量生产那样研究成果指数级增长,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瓶颈,谁也不知道这个瓶颈什么时候会被打破。因此要在可以进行,或者能够继续发展的方向上开展研究,不要总想着自己要在全新的领域开展独创性的研究。
博士大咖老孟说:“研究需要分清楚手边事和天边事,空谈哲学上的大框架,不屑于谈具体的技术手段,是一种科研上的空想主义,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才能使科学研究向前推进,真正难的研究是在具体的问题上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
PS:我只想在导师研究领域下开展自己的分支研究,一步步进行小的创新,这不是畏手畏脚,这是客观事实和稳步前进,也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05有计划才能有的放矢
读硕读博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有了计划才能按部就班,有的放矢。比如长远来看,做好博一到博四几年的计划;中期来看,做好博士每一年的计划;短期来看,做好读博中每个月、每周,甚至是每天的计划。之后按照计划去实施,你会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是成功,更多的是喜悦、自信与成就感。
博士大咖老刘说:“建议博一狠狠地努力一年,一是阅读大量文章,了解你的方向的研究内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二是学技术,做到可以和你的师兄师姐导师无障碍交流,提出新想法,独当一面。博二可以开始写论文,但是不要写多,先写一两篇,找找感觉。写完论文后做项目,全流程跟进,期间不断学技术看文献,做完项目再集中写一波论文,然后基本就毕业了。”
PS: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还是多做计划比较好。
06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才能行稳致远
要会独立思考,尝试独立研究,有时候也要学会把导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有时候你的导师所说的可能根本就是错的,最可怕的就是那种啥也不懂还爱指挥的导师,如果再遇到个老实巴交,老师让做啥就做啥的学生,那研究生期间恐怕就没啥成果了,搞不好毕业都费劲。所以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太过依赖他人。当然,如果是大牛导师,学术能力很强的,那还是要听的,不过到时给的只能是建议,具体的研究还需要自己去做,从长远来看,你需要脱离导师开展研究。
博士大咖老肖说:“读博要养成自我意识,不要想着什么事都靠别人,靠导师,尤其是在学术上,导师带的学生很多,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你,尤其是在你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研究方向有差异时,更要学会自我独立研究。”
PS:我自己的经验是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导师很多时候对你的研究是不懂装懂,与其随便指手画脚,不如自己独立研究来的痛快。
结语
当然,每个成为学术大咖的学者都会有自己成功的经验,或者自己总结出来的教训。除上述之外,还比如学者对科研问题的品味,对科研问题的认识,对自我能力的培养,或者科研心态,自身身体素养等也是影响一个人成为学术大咖的重要特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学术大咖优秀的品质,尽快使自己成为某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咖。
最后,你认为学术大咖还有哪些特质,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