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货币基金怎么解释(准货币基金的公式是什么)

jijinwang

2月10日,今年首月的金融“成绩单”出炉,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22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其中主要涉及到货币供给量、人民币存贷款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等指标。从数据看,在货币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1月份信贷、社融等表现抢眼,实现了“开门红”: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0.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0.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2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那么,本讲就分别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两端,介绍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二、我国的数量型货币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按中介目标可以划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近年来,人民银行也在推进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转型,但以M2、社会融资规模为主的数量型中介目标仍然占据重要位置。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指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存量。货币不仅包括我们平时用的现金、银行存款,购买的余额宝等宝宝类货币基金,还包括各种商业票据,是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货币供应量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我国的货币供给包含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它包括了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以上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划分中,流动性依次递减,M0是居民和企业手中的现金,随时能拿来消费支出,所以流动性最高。单位活期存款虽然流动性低于现金,但也是能够随时变现的,所以也有较高的流动性,也被称为狭义货币。由于M2中的定期存款受期限限制,不能随时变现,所以流动性最低,但它涵盖的范围广,包括了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所以又称为广义货币。M2与M1的差额通常称作准货币。

由于M2和M1统计的货币资产流动性不同,二者的相对变化能够反映出市场主体对货币流动性的偏好情况,进而可以辅助我们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判断,通常以M1与M2同比增速的“剪刀差”作为衡量。当经济形势向好,预期乐观时,市场交易频繁,资金需求活跃,个人和企业倾向于更多持有高流动性资产,呈现存款活期化。由于近年来我国M1增速总体低于M2,所以这体现为M1与M2的倒“剪刀差”缩小;而当经济形势不好,预期悲观时,市场投资机会较少,资金需求不振,个人和企业更倾向于持有流动性较低的定期存款,呈现存款定期化,体现为M1-M2倒“剪刀差”扩大。

从图中可以看到,1月份的M1-M2倒“剪刀差”实际上是明显扩大的,但这也与春节假期、财政存款增加等因素有关。央行在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也特别指出,春节前由于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活期存款会向个人存款转移,导致M1减少较多。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 货币供给增速


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看,如图所示,M0的占比在逐步降低,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普及,特别是微信、支付宝被广泛使用,人们在交易中越来越少地用到现金,未来如果数字货币普及,那么M0的占比将变得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被完全取代。同时,准货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 货币供给层次


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指广义货币M2。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即央行通过控制M2的变化,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物价的稳定。1998年后,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年初都会确定当年的M1、M2和信贷规模调控目标,2007年后改为只公布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目标。同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会公布当年M2的预期增速,但自2018年起,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提及M2增速目标。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一文解释,“过去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较高,实际增速围绕潜在增速波动,因此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或者参考上年实际值测算是可行的。随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潜在增速有下降趋势,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实际值来设定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数字目标,就可能导致货币信贷与经济运行偏离,形成过度宽松的局面,也不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

在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比如2018-2019年,M2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需要注意的是,“基本匹配”而不是“完全匹配”或者“完全相等”,意味着我国货币供给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货币供给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可以使货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总体保持一致,避免货币超发,从而有利于实现人民银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当名义经济增长出现明显下滑或者过热时,可以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使货币供给增速暂时性高或低于名义经济增速,而不必拘泥于既定的数值目标。比如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M2增速明显高于上年及GDP名义增速,随着二季度后经济逐步恢复常态,M2增速逐步回落。


(二)社会融资规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断发展,社会融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的规模增长迅速,以证券、保险等为代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显著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大量增加,新增贷款已难以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应运而生。

与货币供应量M2不同,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机构的资产端,度量了一定时期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涵盖的资产范围更广,是我国独创的指标。社会融资规模自2011年由人民银行首次公布以来,已经与M2共同成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

社会融资规指标自发布以来,也在不断调整完善,按照最新的统计口径,社会融资规模由10项子指标汇总而成,可以划分为四部分:

表内业务,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由资产和负债栏目揭示的业务,主要是实体经济从银行系统中获得的资金,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表外业务,指金融机构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能影响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表外业务部分反映了实体经济从影子银行体系中获取的资金。

直接融资,指实体经济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从金融市场获得的融资,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企业债券融资、政府债券;

其他业务,指金融系统通过其他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社融开始统计时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融资,但它们的规模很小,现在人民银行仅公布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贷款核销两项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 社会融资规模及构成变化


根据上图,我国社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以2019年为例,当年银行提供的人民币贷款占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66%;其次是直接融资,其中债券融资占比13%,股票融资占比1%,政府债券融资占比达到18%;因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表外融资的监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票据融资均不同程度下降。

从前面M2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社会融资规模相当于金融机构的资产,与M2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理论上走势应基本一致。但实际上两者由于统计范围上的差异,短期走势也可能背离。如下图所示,社融增速和M2增速基本同步,但2016年后,由于通过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等途径的融资规模迅速增长,导致二者出现一定背离。2018年我国加强了对表外融资的监管,这部分融资同比增速出现持续收缩,社融增速与M2再次趋于一致。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 社会融资规模与M2同比增速

更多内容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