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家基金投资价值怎么样(2021年基金板块投资价值)

jijinwang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林西县。1986年,林西县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8年,林西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县。在林西县,记者深刻感受到“摘帽”不减劲儿的工作劲头,也了解到林西县巩固脱贫成果特别是产业扶贫领域的一些“金点子”。

点子一:扶贫要“造血”“输血”结合

对于今年42岁的兰国利来说,原先住在十二吐乡十二吐村小西沟村时“每下一次雨都需要全村重新修一次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不仅住着政府出钱盖的50平方米的房子,还种着1.2亩地的2200株硬果番茄。“今年开春(3月底)我种的番茄收入达到2万5千块钱,价格就是按照4块3毛钱一斤卖,现在我的活儿就是浇一浇缓苗水,还能照顾一下家人。现在我可有干劲儿啦,心里也踏实。”在十二吐乡西山根村,兰国利在暖棚里述说着自己生活的可喜变化。

兰国利享受到了扶贫政策“输血”和“造血”的红利,“输血”就是政府异地扶贫搬迁和盖房屋,同时还帮助兰国利家患病的孩子免除了一年几万元的医疗费用。“这样就激发了兰国利的‘内生动力’,他主动学习番茄种植技术,同时学习市场规范化的管理,自己‘造血’,给当地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十二吐乡乡长王建莹表示,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当前,百合、剑兰、小菊、食用菌(香菇)等蔬果、鲜花产业正在林西县蓬勃发展,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让贫困户腰包“鼓起来”。

点子二:产业扶贫和产业基金结合

扶贫光有产业不行,需要资金作为“血液”。林西县就搞了“扶贫产业资金”。

林西县政府已经筹资设立林西县脱贫产业基金(以下简称基金)1.6亿元,执行国家基准利率,政府连续贴息3年。基金实行“县级统筹,乡镇组织实施,业务部门监管备案”的管理方式,作为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入股股金,扶持每名贫困人口1万元基金入股到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股金带来资产收益。享受基金人员为无劳动能力或者劳动能力比较弱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金采取资产收益模式使用,以资金入股到农牧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其它企业的方式,保证贫困户有稳定收益,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入股企业或合作社,每年按入股资金的10%为贫困户分红。

据内蒙古佰惠生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张建军介绍,佰惠生公司在2018年拿出745万元反哺给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给当地贫困户带来了较为充足的资金。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生产收益台账”,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点子三:产业不断延展链条

在新城子镇七合堂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瑞明从今年7月开始推行了一个“果树认领”制度,就是让王瑞明原先工作的林西县社保局工作人员和亲朋好友认领了当地80棵“吉红123”小苹果树。“一斤0.8元市场价,我们按照1.3元价格认领,然后把这笔资金给用户。两户试点贫困户每年至少增收3000元,这样不仅减少了贫困户的劳动力支出,贫困户们还表示,因为有了‘兜底价’,不用像以前那样着急抢收果子,可以腾出时间来把果树照顾好;更重要的是试点推出完整的农家乐产业链。未来可以聚集起采摘园的‘人气’,通过免费提供烧烤设备,引进果树新品种,打造采摘园,延展产业链,打造完整的农家乐采摘产业链。”王瑞明这样描述着发展前景。

点子四:动态管理,提升质量

林西县已经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但是今年6月,却又有新的贫困户出现。这是怎么回事?

在大井镇大发村孙家营子组,记者见到了因为2018年年底患病在家中养病,家里仅依靠妻子干活来获得收入的孙凤智、苏凤兰夫妇。当前,他们家被识别为贫困户,按照低保户识别程序为其申请为低保户。当前,林西县仍有7户16个人作为贫困户和个人。

在林西县扶贫办主任赵光明看来,“摘帽不摘监管”需要长期坚持。“因为我们对县里的住户进行动态管理,掌握他们的实时动态,而不是摘了‘帽子’就放手不管,同时我们保证被识别为贫困户者当年不能退出贫困户档案,这样就能更加精准地施策,比方说低保补助、健康扶贫帮助报销医药费、帮助劳动力解决就业等,帮助新识别的贫困户能够生活有保障。”赵光明表示,摘帽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的质量可以有下滑,而是要继续推进、巩固、提高工作。

提升产业园的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响当当的品牌,也是林西县提升脱贫质量的“棋后招”。“下一步,我们的产业园区管理要进一步规范,品质上多生产从育苗到施肥、打药全程无公害产品,针对品种杂乱的情况,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大品牌。”西山根村党总支书记刘占林坚定地说。

也许,这些“金点子”对于其他县区脱贫攻坚有借鉴意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崔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