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基金夭折怎么办(基金募集超额部分怎么办)

jijinwang

市场持续震荡下新基金发行接连遇冷,发行延期甚至募集失败也趋于常态。日前又一只新基金宣告发行失败,至此年内发行失败的基金达到31只,直逼历史最高纪录。

从基金管理人来看,渠道资源、公司品牌力较弱的中小型公募,更容易遭遇发行失利。业内表示,伴随着市场回暖未来新基金发行状况或将改善,但基金发行市场分化仍将趋于常态。

又一只固收+基金发行失败

12月4日,中加基金公告称,旗下中加科尚混合基金截至11月30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本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本基金《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公开资料显示,中加科尚是一只偏债混合型基金,托管行为上海银行,自9月1日开始认购,但3个月顶格募集期限到来时仍未满足成立条件,宣告发行失败。

对此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近期市场环境不佳,或是基金发行失败的主因。行情低迷之下基金大面积延募,发行失败案例也显著增加。此外,基金发行情况还和产品质地、基金管理人品牌等密切相关。

他进一步介绍,固收+基金深圳一家公募固收人士表示,震荡市中“固收+”基金成为公募扎堆布局的品类,造成赛道拥挤度提升,产品间同质化竞争激烈,一些基金募集效果并不好。

事实上,该基金已是四季度以来第4只发行失败的固收+产品。而四季度以来,合计7只基金宣告发行失败,这也意味着固收+基金占比超一半。而在7月份以来发行失败的17只基金中,7只 “固收+”产品引人关注。

业内分析称,固收+基金发行失败案例增加背后是其发行总数量的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固收+”基金逾340只,募资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不仅创出历史纪录,也超越了过去3年此类基金发行规模的总和。不过,从单只基金募集情况来看分化较大。同类产品扎堆上架,造成认购资金的分流是部分新基金“夭折”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发行端的分化外,投资端也呈现出较大差异。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4日,今年以来“固收+”基金业绩首尾相差63个百分点,近一年业绩首尾相差高达近80个百分点。

“除同质化竞争造成部分基金发行不佳外,以收益稳健著称的‘固收+’基金业绩分化,也是造成近期多只产品发行失利的主要原因。”上述深圳公募固收人士称,一些产品未能较好地控制回撤,导致基金净值大幅波动,影响客户持有体验,还有些基金通过维持较高的转债和权益仓位博取超额收益,将积累多年的“安全垫”消耗殆尽。

年内31只新基金发行失败

伴随着中加科尚的发行失败,今年以来已有31只基金发行失败,数量毕竟历史单年度最高纪录。

Wind数据显示,自从2017年4月末首只募集失败基金——嘉合睿金定期开放公告发行失败的四年多,已经累计有114只新基金发行失败。以新基金发行失败公告日来算,2017年-2020年募集失败的基金数量分别为8只、33只、20只、25只。

单就数据上而言,今年以来公募新发产品遭受的冷遇,已十分接近2018年A股市场一度降至冰点时的情况。

从募集失败的基金类型看,包括混合型和股票型在内的权益类基金占据多数。2021年的市场,权益类基金**难度较大,**效应不及过往两年,而固收市场却出现回暖,也导致权益类基金发行失败数量远超固收类产品。

上述华南公募人士表示,权益基金尤其偏股基金发行情况是股市晴雨表。今年以来股市震荡加剧,尤其春节后白马股的大幅回调使此前火热的基金发行市场迅速冷却,多只主动偏股基金发行折戟。数据显示,多只主动偏股基金发行失败集中在2月中旬至4月中旬市场持续调整阶段。“到了下半年,指数基金和偏债混合型基金发行失败的案例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各家公司开始调整策略,主要布局更偏稳健的产品类型,不过权益基金还是不太好发。”他直言。

“事实上,基金行业有个规律——新基金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不少曾经的爆款都是昙花一现,成立之后规模出现较大比例缩水。”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反而在市场比较低迷时认购一只新基金,中长期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

而从基金管理人来看,发行失败的案例多数发生在中小型基金公司。深圳一家中型公募市场部总监表示,近三年来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渠道门槛不断增高,渠道在推介新基金时更加青睐明星基金经理、优秀的过往业绩、清晰的品牌辨识度。另外部分公募基金大佬创业成立的新基金也公司也因“流量明星”效应迅速做大规模和影响力,但这却成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翻不过去的一道“高墙”。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预计,面对持续的震荡市结构性行情,基金发行市场冷热不均的现象仍将加剧并趋于常态化。

作为基金管理人,公募机构应该更加重视产品设计、谋求创新,同时,适度控制产品发行速度,着力打磨投资能力,将持营产品做成精品。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