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h股50etf是什么基金(华夏上证50etf联接基金是什么意思)

jijinwang


Photo by Cassey Cambridge on Unsplash

《金基研》云灵/作者 罗小莉 时风/编审

过去的2020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且麦肯锡预测未来“强者恒强”局面仍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可“炒股不如买基”,买基金首选头部基金公司旗下产品也成为不少投资者的共识。比如开年以来基金市场发行火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基金”)等头部公司的实力获市场认可,旗下新发基金“一日售罄”的情形不断涌现。其中,推出国内首只ETF产品的华夏基金,旗下管理的权益ETF产品数量超29只,规模超2,200亿元,是境内首家旗下管理权益类ETF突破千亿和两千亿规模的基金公司,也是唯一一家规模连续16年排名行业第一的基金公司。

观近期资本热门话题,“港股”无疑占据一席之地。进入2021年,在估值洼地、盈利增长及资金加速流入等多重利好因素作用下,港股成为机构最看好的投资方向之一。同时,作为资金风向标的ETF抢先入市,也一度“霸屏”话题榜。

在此背景下,华夏基金对标港股的新ETF华夏H股50ETF(以下简称“华夏H股50”,交易代码:159850)已亮相,且今天是认购最后一日。该基金跟踪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以下简称“国企指数”)聚焦大市值龙头公司,成份股流动性高企,估值提升空间可期。


一、“强者恒强”局面或加剧,华夏基金对标港股的新ETF亮相

1月21日,麦肯锡发布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大资管市场整体规模高达116万亿元,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管市场。与此同时,中国资管行业已开始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

另外,麦肯锡还预测未来5-10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六大趋势,行业局部马太效应将加剧便系趋势之一。

而事实或确是如此,中国行业的头部集中效应正逐步显现,权益和宽基指数等细分市场表现尤为明显。截至2020年末,当年新发规模排名前20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贡献了71%的新发市场份额;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规模排名前5的沪深300ETF基金贡献的市场份额为83%,规模排名前5的上证50ETF基金贡献的市场份额超过了99%。

其中,自然包括了国内首只、规模最大的权益ETF——华夏上证50ETF,而该基金由华夏基金徐猛执掌。

徐猛,现任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总监,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公募基金管理经验7年。截至2021年1月21日,徐猛在管公募基金规模已逾770亿元。

长期深耕指数研究与管理行业的徐猛,经验丰富。观近年来所获荣誉,徐猛荣获上交所2019年“十佳ETF行业分析师”、新浪财经金麒麟2020最受青睐指数与ETF基金经理等众多荣誉;在管产品获评中国证券报金牛基金、上海证券报金基金两项大奖。

除华夏上证50ETF外,徐猛还管理着规模最大的跨境ETF——恒生ETF。

据华夏基金数据,因近期资金南下热情高涨,恒生ETF成为投资港股的重要工具之一,截至2021年1月22日,恒生ETF规模突破139亿元。

与此同时,徐猛新ETF基金已亮相,亦是“瞄准”港股。

据华夏基金数据,徐猛即将发行的新基金为华夏H股50,为股票型基金。该基金以国企指数收益率为业绩比较基准,投资目标为“紧密跟踪标的指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力争日均跟踪偏离度的绝对值不超过0.3%,年跟踪误差不超过2%。”

此外,华夏基金对于投资者来说自然是耳熟能详的。其中,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是业内最早成立的独立数量投资团队,数量投研团队由29位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海内外专业投资经理以及专职研究人员组成。

经过多年实战,华夏基金不断创新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管理能力获海内外机构认可,连续五年获评“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奖(2015-2019年度,中国证券报)。

那么,为什么华夏基金此次推出的ETF选择入市港股?


二、逾2千亿元资金南下掘金,港股有望迎来上攻窗口期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制度,港股市场一直以来受到各国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是较为理想的投资板块。其中,“理想”源于港股市场系多轮驱动下的优质板块,在长短期均具备配置价值。

短期逻辑上,受盈利和流动性双驱动,叠加地缘风险的预期缓和,市场普遍看好2021年港股的投资机会。而上述可从资金面“窥见一斑”。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1月18日至20日,南向资金分别净买入229.71亿港元、265.93亿港元、202.88亿港元,这是南向资金史上首次连续三个交易日净买入超过200亿港元。

且截至2020年1月21日,南向资金未停下涌入港股的脚步,全天合计净流入162.63亿港元,开年以来净流入总金额高达2218.45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南向资金历史上共有21个交易日的单日净买额超百亿港元。其中,开年以来已连续14个交易日净买额破百亿港元。

而从长期看,港股因新经济蓝筹的稀缺性,以及交易便利性和国际化规则为其带来的全球联动,叠加与其他市场相关性低,配置可分散风险,提高组合风险收益比,其长期具备配置价值。

回顾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海外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港股市场的部分境外资金回流本土市场,导致港股短期内随着外围市场的波动而波动。整体来看,港股2020年走势呈现“W”形态。其中,1季度港股市场整体向下,2季度开始反弹过程中,港股成长板块超额收益明显;4季度开始,价值板块相对成长板块走势企稳。

再拉长时间来看,港股营收稳健增长,每股盈利增速未来或会有进一步提升。

盈利水平方面,港股营收近20年复合增速16.5%、近10年复合增速7%,归母净利润近20年复合增速15.1%、近10年复合增速5.9%。虽港股主板ROE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基本也维持在10%左右。

再观每股收益,近20年港股主板每股盈余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年份占比是50%。且近两年随着小米、美团、阿里、京东等公司赴港上市,全部港股、港股主板每股盈余在新经济占比提高的背景下,未来增速有一定的提升预期。

即是说,港股市场一定程度形成了有吸引力的“价值洼地”,加之近期南向资金的涌入,港股市场或能迎来一段上攻的窗口期。


三、ETF“霸屏”基金话题榜,四大投资优势助攻资金入市

面对港股的持续走强,不少投资者“借基入市”。这其中,如何择“基”则是需要深挖的问题。

从分类来看,可投资港股的公募基金以主动型和被动型划分。其中,被动产品主要包括跟踪纯港股指数和跟踪跨沪深港指数的产品,产品形式上包括ETF、LOF和场外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在港股“起飞”的同时,港股相关的场内基金也集体放量大涨。其中,ETF“一马当先”,业绩“霸屏”基金话题榜。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19日,13只港股类ETF总管理规模为92.95亿元,与前一交易日相比增加39.64亿元,单日增幅为74.37%。以当天的成交均价测算,以上13只产品单日净流入资金达41.5亿元。到1月20日,个别ETF出现下跌。1月21日,港股类ETF走势趋于平稳。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看好港股发展,所以回归理性之后,ETF长期价值依然存在。

那么,ETF作为资产配置工具,为何能受到热捧?又具有怎样的投资优势?

一言以蔽之,ETF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降维的投资工具,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标准、便利的底层投资及配置工具。

展开来看,ETF具有成本更低、交易灵活、分散风险、操作透明四大投资优势。

其一,ETF管理费率通常为普通开放式基金的三分之一,交易费率相较于股票少付0.1%的印花税,可节省约50%的交易费用,且交易费用也大大少于普通指数基金。

其二,ETF交易效率高,到账时间短。即卖出ETF资金当日可用,第二日可取。

其三,ETF相当于一篮子股票,可以提供行业的风险暴露,避免个股“黑天鹅”事件以及“风格飘移”现象,在分散风险上解决选股难题。

此外,ETF跟踪标的指数,运作透明,免去对基金经理的依赖,同时成本也更确定,不因申赎影响组合收益。

不难发现,今年港股成为“香饽饽”后,作为资金风向标的ETF抢先入市并获得市场追捧,一定程度与ETF的投资优势有关。


四、中资企业占港股主导地位,国企指数盈利提升空间可期

提到基金,自然不能忽视基金的跟踪标的指数。而一般ETF的标的指数要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市场代表性强,有良好的流动性以及编制稳定、客观和透明等特点。

在此,国企指数值得一提。

观其“前世今生”。国企指数于1994年推出,旨在反映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之整体表现,是香港的中国板块指标。

2018年,为配合市场发展及加强指数代表性,国企指数将选股范畴扩大,除了H股以外,红筹股及民营企业亦符合资格作为成份股,但对上市时长、股价波幅及财务表现设置更高要求。

2020年9月,国企指数开始纳入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公司,该类成份股的个股权重上限为5%,该机制变化使得阿里巴巴、美团、京东集团、小米集团、网易得以纳入指数。

与此同时,历经多年发展的国企指数编制方法完善。

具体来看,国企指数选股范围包含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内地企业,要求营收至少50%来自于内地。包括二次上市公司,不包括合订证券、外国公司、B标识的生物科技公司、投资公司。

在选股方法上,国企指数要求样本上市时长至少1个月,换手率至少0.1%,然后按照最近12个月月末的总市值平均值和自由流通市值平均值的综合排名,选取总排名前50的股票作为成份股。

不仅如此,国企指数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计算,并通过权重因子来对个股设置权重限制,具体为同股不同权/第二上市股份不超过5%,其他不超过10%。且国企指数指数样本每季度定期调整一次,对于总市值在现有成份股中排名前10的,于上市后第10个交易日收市后纳入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国企指数是港股指数中最能代表内地企业的指数。

据悉,港股市场中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总市值占比接近85%,净利润占比接近88%。而国企指数选取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市值最大的50只股票,是港股指数中最能代表内地企业的指数。相比而言,恒生指数中的中资企业数量和市值占比分别为54.7%、57.8%,港股通50指数中的中资企业数量和市值占比分别为58%、64.5%。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企指数估值相对较低,未来盈利空间可期。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1年1月21日,国企指数市盈率13.63%,沪深300市盈率16.58%,可见国企指数目前估值水平具有相对优势。此外,根据彭博一致预期,2021年国企指数盈利增速达到15%,盈利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


五、聚焦大市值龙头公司,国企指数成份股流动性高企

而指数的盈利率与其成分股密不可分。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以2021年1月21日收盘数据计算,国企指数总市值30.22万亿元,高于恒生指数总市值28.5万亿元和港股通50指数总市值26万亿元。其中,国企指数成份股市值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3,000亿元,占比54.9%,超过1万亿元的成份股有10只。

拉长时间来看,国企指数近一年的日均成交金额为461.9亿元,与港股通50的514.59亿元和恒生指数的488.32亿元相近。

与此同时,国企指数成份股成交活跃,成份股流动性较为良好。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按照2020年1月21日-2021年1月21日数据计算,国企指数成份股日均成交金额的平均值为11.38亿元,中位数为4.93亿元,最大值为105.98亿元,最小值为1.26亿元。

同期,国企指数成份股日均成交金额分布主要集中在10亿以下,股票数量占比74.51%,成交40亿以上的股票有4只。

目前,国企指数具有51只成分股,行业分布偏重金融、信息技术和非日常生活消费品行业。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1年1月21日,按照CSCI一级行业分类,国企指数第一大权重行业为金融,行业权重为31.08%,共计10只成分股,总市值2.45万亿元;信息技术为权重第二大行业,占比22.48%,共计4只成分股,总市值5.62万亿元;非日常生活消费品为权重第三大行业,占比13.04%,共计6只成分股,总市值7.97万亿元。

且国企指数聚焦大市值龙头公司,成分股多为中资龙头。

具体来看,国企指数51只成分股中,包括腾讯控股、建设银行、中国平安、美团-W、小米集团-W、阿里巴巴-SW、工商银行、中国移动、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行业龙头股。截至2020年12月22日,以上十只股票为国企指数前十大成分股,所占权重分别为10.24%、8.23%、7.33%、5.63%、5.13%、5.05%、4.69%、3.68%、2.96%、2.7%。

其中,截至2021年1月21日,腾讯控股、阿里巴巴-SW、美团-W总市值超2万亿元,分别为6.55万亿元、5.55万亿元、2.21万亿元。

那么,国企指数的现有产品业绩如何?

实际上,国企指数香港市场现有2只ETF,内地市场现有易方达H股ETF和5只规模较小的ETF。而易方达H股ETF与华夏H股50可比性较高,截至2021年1月21日,易方达H股ETF成立至今单位净值增长率为28.4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20.45%。

可见,因中资企业占港股主导地位,聚焦大市值龙头个股的国企指数是港股指数中最能代表内地企业的指数,加之标的流动性较好,在市场看好港股市场的背景下,国企指数估值提升可期,对标国企指数的华夏H股50表现亦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