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岛对冲基金小镇

jijinwang

丁安 绘

编者按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关键时间节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宁波有基础,有优势,要抓住机遇,找准路径,力争在促进“双循环”发展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为当好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增添新动能。

宁波融入“双循环”发展的五大抓手

在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等大背景中,宁波如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占发展新机遇,关键是要有新抓手。具体而言,要立足市情、抓住主要矛盾,主打基建联建、市场对标、双循环畅通、安全补链、省市联动等五张牌。

农贵新

一、打基建联建牌

促成跨市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传统基建与智能路杆、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的统筹协调、多头并进、联动建设。

总体而言,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补足基础设施短板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增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抓手。宁波应紧紧抢抓这个新机遇,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浙江省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等的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无缝对接区域内的城际高铁、高速公路、智能路杆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宁波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和浙江省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同时,应着眼于中长期宁波全域都市化发展,统筹谋划传统基建与新基建项目联建,如城市轨道不仅打通中心城区与余慈地区、南部滨海地区的紧密联系,而且建设好沿线5G设备、智能路杆、物联网等新基建,实现城市轨道通向哪里,智能社会就带到哪里。

二、打市场对标牌

查找宁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先进城市市场发育的差距,对标先进,发力培育,做大宁波市场,加强示范引领,为增强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发展做出宁波贡献。

促成国内大循环的基本要义是做强国内市场,这也是“双循环”发展的基础。从宁波多年对外贸易实践看,许多企业乐于从事外贸生产销售,主要原因在于,同样的产品销售,欧美等地区市场价格较高,比较信守合约,知识产权保护较好,大多商品还有出口退税。相比之下,国内市场假冒产品较多,价格竞争激烈,知识产权保护成本高、效率低。因此,宁波应借鉴开拓国外市场的经验,对标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重点建立企业低成本、高效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及企业和个人信守合同约定的保护机制,为做大国内市场营造良好环境。如“信用宁波”中纳入企业与个人履行合同的信用记录制度,对不守信用者建立黑名单制度;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简化处理和援助机制等。此外,在诸多专业市场领域,宁波应对标先进,培育和扩大本地专业市场。比如,宁波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宁波应对标日本、韩国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并借鉴参考这些国家经验,高水平培育养老市场,壮大宁波养老产业。

三、打双循环畅通牌

发挥宁波港口通天下、口岸通关高效、跨境电商及外贸优势,畅通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对接渠道,优化两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两个市场的良性互动。

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须打通三个基本环节:价格传导、商品互通和物流畅通,每个环节不可或缺,其中价格传导主要依靠内贸与外贸来实现,商品互通依靠口岸通关来实现,物流畅通则通过港口运输来推进。打通这三个环节,宁波有独到优势,下一步应强化这些优势,如价格传导优势上,国内与国际贸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深入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加大机电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大能源、原材料和高技术产品等必需品进口,又要实施出口转内销或宁波商品展等内贸行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在商品互通优势上,加快口岸通关改革,以上海、新加坡等城市通关效率为标杆,强化进出口商品有效监管,提高通关效率,打造一流的国内外商品互通高地;在物流畅通优势上,继续发挥宁波舟山港的港通天下和年吞吐量位居世界前茅优势,将宁波打造成为国内外商品互市、资源要素互换的重要物流枢纽,打造成为原油、铁矿石、化工产品、粮食等国际大宗资源配置中心。

四、打安全补链牌

以配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为目的,对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宁波产业安全的重要产业链做好补短板,加快进口替代工作,对事关国计民生重要产品加大储备,发挥宁波应有作用。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等进行封锁与打压,这给我国经济安全敲起了警钟,必须自力更生,补足高科技产业链和高依赖进口商品的短板。宁波可在以下领域打安全补链牌:在粮食安全领域,加大宁波种业发展,完善甬优水稻育种、海水稻育种等产业链。在石油能源领域,加大原油储备建设,提升原油储备和原油加工能力。在芯片制造领域,应重点扶持中芯宁波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稀土加工领域,宁波稀土磁性材料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今后应加强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在稀土产业链安全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宁波应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制造领域的进口替代,如高端薄膜、零配件等的进口替代,力促“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产品的产业链国产化。

五、打省市联动牌

既要发挥计划单列和副省级城市优势,奋发有为,又要积极主动配合全省工作大局,立足宁波、服务全省、面向全国,促成省市联动,共同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从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济运行看,地方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省级政府在省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能源指标等资源配置上作用明显,可以预判,“双循环”发展中的重大资源配置,省级政府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宁波全面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必须正视自身,摆好位置,主动配合全省工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统筹谋划,通力合作,强调省市互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作用。具体在顶层规划设计上,主动融入全省一盘棋规划,在全省“双循环”发展中勇挑重担,主动承担省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尤其是新老基建、科教卫生、文化体育等项目,力争成为全省推进“双循环”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为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副研究员)

抢抓“双循环”带来的四大新机遇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底层逻辑。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来看,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超大规模的市场容量,因此,“双循环”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需求端的高质量提升和发展。就宁波而言,必须抓住“双循环”发展带来的四大新机遇。

倪永品

一、“新投资”机遇

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家提出“两新一重”,即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实际上就是“新投资”,其主要特征是数字转型、有机更新和融合创新。

5G方面,2019年7月,宁波就发布了5G应用和产业化方案,总投资91亿元建2万个基站。大宽带、大连接、低延时的5G技术将带来强外溢效应,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再如,宁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82万辆,充电桩缺口扩大,充电桩的投资前景十分广阔,并将有效支撑汽车配件产业的升级发展。

新型城镇化方面,区域一体化推动了以都市圈为主导的城镇化,宁波核心城区与县域行政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联系将会重构,进而出现“国内大循环、区域小循环”的结构特征。如象山推出的农村集体土地合作建房,将会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农村,形成良性的城乡循环。以未来社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有机更新,充分体现了循环链条的融合和创新,将催生新主体、新模式和新业态,成为最有潜力的投资领域。

重大工程方面,宁波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建设将大大提升慈溪、象山、梅山岛的交通便捷度,并与绍兴、杭州并轨,唱好杭甬协同发展“双城记”。杭州湾跨海铁路建设将推动宁波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并有效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二、“新消费”机遇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目的就是要拉动国内消费。2019年,宁波人均GDP已经突破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3944元,消费规模将持续壮大。

高端消费成为未来宁波消费的主要特征,可以预见,红酒、海产品、牛羊肉、生鲜水果、乳制品等优质消费品需求将扩大,文化、休闲、健康、教育、养老等消费占比将增加。此外,由于国际大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可以预计有一部分国际消费的购买力会回流国内,将拉动消费增长。

“双循环”将推动宁波消费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尽管疫情导致了部分消费需求永久性减少,但数字化生存、非接触式交易、短路径供应链等成为新消费的适用合约。社区微商、云购物、直播电商、在线教育、体验消费、视频会议、零工经济等消费新场景纷纷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国内循环给本土品牌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小家电为例,宁波涉及20多个细分行业、近万个品种,一些领域的出口品种和规模在全球都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将释放内需活力,只要能够提高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提升质量和品牌的牵引力,宁波消费品产业将出现大量知名品牌,重塑宁波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新外贸”机遇

发展国际循环是“双循环”的重要内容。宁波是外贸强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2万多家,2019年进出口总额达9170.26亿元,外贸依存度达76.5%。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的双重压力下,宁波外贸需要寻求新突破,建立新生态。

短期内,宁波作为外贸大市的地位不会改变,但从传统外贸向新外贸转型的战略窗口期不会很长。中美贸易摩擦抬高了出口的门槛,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挤出效应,低小散的外贸企业生存空间非常逼仄,而一批总部型、龙头型和综合型外贸企业的比较优势会进一步强化。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倒逼企业转型。一些外贸企业已经开始由单纯出口向出口兼内销转变,这就是“双循环”的新模式。两条腿走路,不仅可以对冲国际贸易风险,而且能够主动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要求。

宁波是国际循环的重要基地。基于港口优势,背靠国内大市场,完全可以放手发展进口贸易,构建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供应链,成为进口商品的定价中心,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营造“双循环”下国际贸易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四、“新产业”机遇

如果说需求端的新机遇是外生的,那么供给端的新机遇则是内生的。目前,我国在高端数控机床、芯片、光刻机、高端传感器等领域严重依赖进口。为了保障国内大循环能够顺利运行,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在这方面,宁波大有可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国产化替代带动服务器、PC、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以及扫描仪、打印机等所有软硬件设备的兼容适配,带动现有信息化系统的更新和开发。2020年6月,基于鲲鹏处理器的“鹏霄”服务器及一体机首条生产线在宁波投产,未来宁波会形成以信息化关键设备为主导的数字核心技术产业链。

国内科技循环还会给宁波带来更多的新产业。比如,工业自动化控制,作为制造业强市,宁波在这方面并不缺席,目前有名录企业432家,已经可以向外输出技术和产能。又如,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将支撑起宁波智能制造产业。

此外,宁波已经过了规模开发的发展期,在“双循环”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技术迭代的加持下,宁波本土会出现一批以产业转移和资本输出为基础的总部产业,与区域城市形成投资-投资的协作循环,与中西部地区形成研发—生产的供应链循环,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形成生产—消费的双向大循环。

(作者为国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博士)

唱好“双城记” 助力“双循环”

杭甬两市同为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是浙江“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两翼。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宁波与杭州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在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唱好“双城记”以助推“双循环”发展,关键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朱占峰

一是做好拓展优势与做亮特色工作,为国际循环提供新动力

国际大循环是以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交流等为路径而实现的。杭甬两市作为对外开放的主力军,在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和港口资源等领域,均具有驱动国际大循环的强大实力。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格局加速重构的大变局,一方面要不负总书记厚望,拓展“双城”优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宁波与杭州共同唱好“双城记”,对杭甬两市的发展赋予殷切期望。杭州和宁波牢记总书记嘱托,踏实做好今天的每一个环节,高水平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和大都市区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杭州、宁波两市的GDP分别达到15373亿元和11985亿元,二者之和占全省的比重为43.88%,接近全省半壁江山,足以彰显杭甬“双城记”的发展成就和经济地位。

另一方面要坚守“双城”定位,做亮自身特色。杭州要发挥数字经济和商贸文旅在国际化建设中的优势,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中心、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国际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宁波要发挥港口物流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打造更加开放创新的国际港口名城,建设全球综合枢纽、国际港航贸易中心、国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亚太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两市要基于全球化视野,坚守自身定位,有分有合,错位发展,各施所长,相得益彰,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动力,拓展国际新市场,推动国际大循环的良性发展。

二是做好互补短板与协同发展工作,为国内大循环开拓新模式

在国际市场上保护主义逆流渐趋猖獗的环境下,加快国内14亿人口市场的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大循环的最直接抓手是加大投资和扩大消费,这是杭甬两市唱好“双城记”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方面要互补短板,增强两市的造血功能。新一轮的投资拉动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基建”,是着眼长远、造福后代、增强持续发展动力的有效投入。尽管宁波在港口物流、对外贸易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作为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和“中国制造2025”首批试点示范城市,在数字化和技术创新领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在数字经济领域与杭州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数字经济作为未来“新基建”投入的核心内容,宁波有必要借鉴杭州数字化平台建设经验,进一步深化“两化融合”,赋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建设,不断增强造血能力强化引领功能。

另一方面要协同发展,扩大区域的辐射能力。杭甬两市在民营经济上均拥有明显的优势,形成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文化,两市还同时拥有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等称号,多个相同的发展领域要积极配合,互通互惠,增强合力,适时转型,抱团发展,拉长产业集群供应链,增强极核功能。要充分认识扩大国内循环的客观性、长远性和可行性,加快人力、技术和资本投入,扩大辐射区域,在节能与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现代纺织、数字安防、智能家居等领域在中西部联合建立浙商产业园区,探索东、中、西部联姻合作等新发展模式,形成研发总部与产品加工园区的相互支撑,占领国内市场大循环的制高点。

三是做好互相促进与融合创新工作,为“双循环”创建新样板

杭甬两市坚定不移地推行“八八战略”,集聚高端要素、引领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了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和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多个领域承担了国家的试点示范任务。在未来的发展中,作为经济外向度高的城市,如何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需求培育、产业转型、市场调整等方面加快推进供给—需求组织研究和实践,以杭甬“双城”的动能助力双循环发展,打造新形势下的发展样板。

一方面要相互促进,培育内需体系。拓展发展视野,通过全市域统筹激发美丽乡村的建设投资和全域消费的巨大潜能,整合碎片化的需求潜能。利用东、中、西部的深度合作扩大市场份额,建立更大范围的内需循环系统,释放现有企业的产能,形成高质量的服务效能。将杭甬两市的发展理念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将产业链、资金链、市场链、供应链同步推进,建立以内循环为纽带的合作发展共同体,开创发展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融合创新,开拓国际新市场。尽管在发展进程中遇到了逆全球化的杂音,但从发展的视角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采购的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要充分利用杭甬两市在跨境电商和国际贸易等领域的既有优势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区扩片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挖掘和增强宁波舟山港国际一流强港的集疏散能力。利用“一带一路”和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合作交流纽带,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相结合、贸易拓展与金融创新相结合、人文交流与市场拓展相结合,积极探索跨国家(地区)合作新模式,形成驱动“双循环”的强大“双城记”助力。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经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