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恒生物股票股吧(天康生物股票股吧)

jijinwang

《投资者网》程杰今年3.15晚会上,前程无忧(JOBS.US)等三家互联网招聘企业被点名,隐私泄露的问题瞬间点爆舆论。作为2000年就已成立的“老大哥”,前程无忧不仅要面对简历泄露带来的后果,在总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降、主营的招聘服务收入和新的人力资源业务也发展乏力的情况下,面对新老对手的挑战,不禁让人担心,前程无忧是否真的无忧。315“点名”后问题犹在?据今年315晚会的报道,在前程无忧等互联网招聘网站上,一些人的简历付费即可购买,一张张包含着个人姓名、联系方式、工作经历等信息的简历流入灰色产业链当中。在被点名当日,前程无忧的股价就下跌了2.32%,并且被各大应用市场紧急下架APP。前程无忧存在的简历泄露问题,其实早已有之。2018年6月,前程无忧就曾被曝195万用户求职简历信息遭到泄露,在之后的2020年又曝出,信息贩子称其手握十万条个人简历,购买只需40元,而被泄露的简历中带有前程无忧的LOGO,虽然前程无忧官方对其解释称并非是数据库泄露导致,但是对于日益重视自身权益和隐私的公众而言,屡次因简历泄露引发关注的前程无忧,着实令人担忧。针对此次央视指出的问题,前程无忧提出了包括成立由公司首席运营官等组成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严格企业黑名单制度,简历增加企业水印,设置虚拟联系方式,强化个人用户授权流程,升级并加大明示已有的“谁看过我的简历”等具体措施。目前前程无忧APP已经重新上线,然而,《投资者网》在相关的QQ群聊中,发现依然有人在兜售前程无忧简历,笔者询问售卖简历是否为最近时间,对方声称可以出售最近一周的一手简历,而二手简历则为最近两周的,同时一手简历为0.8元/份,二手的则为0.4元/份,并且说整改之后简历价格有所上涨,但是幅度不大,至于涨价原因,对方回应是成本上涨。当笔者询问是否有水印时,对方回答称没有水印,并进行了展示,并称简历上的手机号码完全是真实的信息,当笔者进一步询问对方简历来源时,对方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说“各行有各行的渠道”。不仅是简历,该卖家还可以购买企业账户,240元一个,并且声称只要钱足够,简历可以大量下载,不会买不到。对上述情况是否属实,《投资者网》致函前程无忧询问,但未获回复。《投资者网》与卖家的聊天记录对此,北京市蓝鹏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执业律师王之焰对《投资者网》表示,简历贩卖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灰色产业链,招聘平台的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情况,但仍然治标不治本。除了平台方,在法律层面也应由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一套收集个人信息的模块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另一方面,采取严格的简历保护措施虽然有助于解决隐私泄露的问题,但由此也可能带来对于匹配效率和体验的影响,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已有HR表示了虚拟号码及其限时带来的不便。如何平衡用户体验与求职者隐私保护的问题,也是摆在前程无忧面前的挑战。大客户带不来高增长根据前程无忧的财报,2017年到2020年,总营收分别为28.81亿、37.82亿、40亿和36.89亿,增长率分别为31.3%、5.8%和-7.8%,在2017年到2019年虽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是仍处在增长阶段,而到了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财报中关于2020年负增长的原因解释是疫情的影响。但是纵观近几年的总营收情况,增速疲态早已显现。前程无忧的创始人甄荣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公司的基因决定了不能同时做大客户和几十万的小客户。如果不能两者都兼得,那我情愿放弃小客户。”从财报中可以了解到,2017年前程无忧便开始聚焦重点大型企业,2017年至2020年,前程无忧企业雇主数量分别为51.93万、48.5万、42.25万和36.08万,四年间“主动放弃”了15.85万家。虽然在财报中显示企业雇主的付费单价在上涨,2020年每个独立雇主的平均收入增长了1.8%,但是毛利润却不容乐观,从2017年到2020年,从20.85亿、27.01亿、27.78亿再到24.27亿,呈现出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庞大,占全部规模企业数量的99.8%。另外根据TalkingData发布的《2020年在线招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44.8%的雇主每年都会在招聘上投入5万元以上,说明企业总体上愿意在招聘上予以费用支出,中小企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对新老对手竞争力何在专注人力资源的科技商业服务平台HR Tech China发布的最新《中国人力资源上市机构市值榜单》中,前程无忧稳坐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首位。不过年初至今,公司股价跌幅达到9.73%。与此同时,2017年至2020年,前程无忧的净收益分别为3.73亿、12.44亿、5.26亿和10.71亿,对于一个发展了二十多年的企业而言,忽高忽低的净收益难免给人发展不够稳健的印象。作为较早进入招聘行业的“先行者”,前程无忧早年间与智联招聘、中华人才网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在线求职行业洞察》报告,2020年该行业月活已经突破7000万。前程无忧的月活平均为900万左右,而智联招聘月活规模平均维持在1200万以上,并且领先程度在加大。此外,前程无忧与智联招聘在用户的重合度上,达到了52.6%。前程无忧的收入主要分为招聘服务收入和其他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收入,从2017年至2020年,招聘服务收入在前程无忧的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65%、64.3%、61.8%和58.2%,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仍占据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一业务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根据极光数据发布的《2020年互联网招聘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84.6%的用户使用至少2个招聘app。近年来,垂直招聘平台猎聘网、社交化招聘平台脉脉、专注于直聊模式的Boss直聘等后起之秀的崛起,使得任何一款招聘软件都具有可替代性。另外《报告》也显示,在众多招聘app中,前程无忧认知率仅为46.3%,而使用率为25.1%,远低于58同城招聘的认知率(85.7%)和使用率(69.3%)以及Boss直聘的认知率(73.3%)和使用率(47.4%)。与此同时,前程无忧近年来重点发力与人力资源收入相关的业务,2017年2020年,该板块收入分别为10.1亿、13.5亿、15.29亿和15.42亿,2018和2019年增速分别为33.7%和13.2%,但是到了2020年仅增长0.8%,增速大幅放缓。甄荣辉曾表示,公司会把人力资源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个市场比在线招聘更大。其目标就是让客户‘HR的钱包’更多地在前程无忧的平台上进行消费,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但从数据来看,其增长速度难言乐观。对于手握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107.62亿元(截至2020年末)的前程无忧而言,抗风险能力毋庸置疑,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发力人力资源服务这个新增长点,《投资者网》也将持续关注。(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程杰今年3.15晚会上,前程无忧(JOBS.US)等三家互联网招聘企业被点名,隐私泄露的问题瞬间点爆舆论。作为2000年就已成立的“老大哥”,前程无忧不仅要面对简历泄露带来的后果,在总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降、主营的招聘服务收入和新的人力资源业务也发展乏力的情况下,面对新老对手的挑战,不禁让人担心,前程无忧是否真的无忧。315“点名”后问题犹在?据今年315晚会的报道,在前程无忧等互联网招聘网站上,一些人的简历付费即可购买,一张张包含着个人姓名、联系方式、工作经历等信息的简历流入灰色产业链当中。在被点名当日,前程无忧的股价就下跌了2.32%,并且被各大应用市场紧急下架APP。前程无忧存在的简历泄露问题,其实早已有之。2018年6月,前程无忧就曾被曝195万用户求职简历信息遭到泄露,在之后的2020年又曝出,信息贩子称其手握十万条个人简历,购买只需40元,而被泄露的简历中带有前程无忧的LOGO,虽然前程无忧官方对其解释称并非是数据库泄露导致,但是对于日益重视自身权益和隐私的公众而言,屡次因简历泄露引发关注的前程无忧,着实令人担忧。针对此次央视指出的问题,前程无忧提出了包括成立由公司首席运营官等组成的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严格企业黑名单制度,简历增加企业水印,设置虚拟联系方式,强化个人用户授权流程,升级并加大明示已有的“谁看过我的简历”等具体措施。目前前程无忧APP已经重新上线,然而,《投资者网》在相关的QQ群聊中,发现依然有人在兜售前程无忧简历,笔者询问售卖简历是否为最近时间,对方声称可以出售最近一周的一手简历,而二手简历则为最近两周的,同时一手简历为0.8元/份,二手的则为0.4元/份,并且说整改之后简历价格有所上涨,但是幅度不大,至于涨价原因,对方回应是成本上涨。当笔者询问是否有水印时,对方回答称没有水印,并进行了展示,并称简历上的手机号码完全是真实的信息,当笔者进一步询问对方简历来源时,对方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说“各行有各行的渠道”。不仅是简历,该卖家还可以购买企业账户,240元一个,并且声称只要钱足够,简历可以大量下载,不会买不到。对上述情况是否属实,《投资者网》致函前程无忧询问,但未获回复。《投资者网》与卖家的聊天记录对此,北京市蓝鹏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执业律师王之焰对《投资者网》表示,简历贩卖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灰色产业链,招聘平台的措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情况,但仍然治标不治本。除了平台方,在法律层面也应由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一套收集个人信息的模块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另一方面,采取严格的简历保护措施虽然有助于解决隐私泄露的问题,但由此也可能带来对于匹配效率和体验的影响,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已有HR表示了虚拟号码及其限时带来的不便。如何平衡用户体验与求职者隐私保护的问题,也是摆在前程无忧面前的挑战。大客户带不来高增长根据前程无忧的财报,2017年到2020年,总营收分别为28.81亿、37.82亿、40亿和36.89亿,增长率分别为31.3%、5.8%和-7.8%,在2017年到2019年虽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是仍处在增长阶段,而到了2020年出现了负增长,财报中关于2020年负增长的原因解释是疫情的影响。但是纵观近几年的总营收情况,增速疲态早已显现。前程无忧的创始人甄荣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公司的基因决定了不能同时做大客户和几十万的小客户。如果不能两者都兼得,那我情愿放弃小客户。”从财报中可以了解到,2017年前程无忧便开始聚焦重点大型企业,2017年至2020年,前程无忧企业雇主数量分别为51.93万、48.5万、42.25万和36.08万,四年间“主动放弃”了15.85万家。虽然在财报中显示企业雇主的付费单价在上涨,2020年每个独立雇主的平均收入增长了1.8%,但是毛利润却不容乐观,从2017年到2020年,从20.85亿、27.01亿、27.78亿再到24.27亿,呈现出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趋势。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规模庞大,占全部规模企业数量的99.8%。另外根据TalkingData发布的《2020年在线招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44.8%的雇主每年都会在招聘上投入5万元以上,说明企业总体上愿意在招聘上予以费用支出,中小企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对新老对手竞争力何在专注人力资源的科技商业服务平台HR Tech China发布的最新《中国人力资源上市机构市值榜单》中,前程无忧稳坐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首位。不过年初至今,公司股价跌幅达到9.73%。与此同时,2017年至2020年,前程无忧的净收益分别为3.73亿、12.44亿、5.26亿和10.71亿,对于一个发展了二十多年的企业而言,忽高忽低的净收益难免给人发展不够稳健的印象。作为较早进入招聘行业的“先行者”,前程无忧早年间与智联招聘、中华人才网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根据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在线求职行业洞察》报告,2020年该行业月活已经突破7000万。前程无忧的月活平均为900万左右,而智联招聘月活规模平均维持在1200万以上,并且领先程度在加大。此外,前程无忧与智联招聘在用户的重合度上,达到了52.6%。前程无忧的收入主要分为招聘服务收入和其他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收入,从2017年至2020年,招聘服务收入在前程无忧的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65%、64.3%、61.8%和58.2%,占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仍占据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一业务正在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根据极光数据发布的《2020年互联网招聘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84.6%的用户使用至少2个招聘app。近年来,垂直招聘平台猎聘网、社交化招聘平台脉脉、专注于直聊模式的Boss直聘等后起之秀的崛起,使得任何一款招聘软件都具有可替代性。另外《报告》也显示,在众多招聘app中,前程无忧认知率仅为46.3%,而使用率为25.1%,远低于58同城招聘的认知率(85.7%)和使用率(69.3%)以及Boss直聘的认知率(73.3%)和使用率(47.4%)。与此同时,前程无忧近年来重点发力与人力资源收入相关的业务,2017年2020年,该板块收入分别为10.1亿、13.5亿、15.29亿和15.42亿,2018和2019年增速分别为33.7%和13.2%,但是到了2020年仅增长0.8%,增速大幅放缓。甄荣辉曾表示,公司会把人力资源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个市场比在线招聘更大。其目标就是让客户‘HR的钱包’更多地在前程无忧的平台上进行消费,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但从数据来看,其增长速度难言乐观。对于手握现金和短期投资总额107.62亿元(截至2020年末)的前程无忧而言,抗风险能力毋庸置疑,未来将如何进一步发力人力资源服务这个新增长点,《投资者网》也将持续关注。(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Mon, 29 Mar 2021 13:32:24 GMT《投资者网》程杰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89总编看市 | 为什么说A股市场该治治“软骨病”?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87疫情平稳,经济回暖,政策未变。A股没有理由趴下,如果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说明患有“软骨病”。如今沪深两市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想自立,先得治治“软骨病”。《投资者网》陈元地这两周,发生了许多事。有的关乎政策,有的关乎经济,还有的关乎大国之间的博弈。但A股还是保持着标准的震荡市特征,围绕3400点来回折腾。对照于外界因素的一些积极变化,A股显得过于步履蹒跚。这里说的外界积极因素,一是美股,其走势之强超乎许多人预测。截至上周五(3月26日),道琼斯收于33072点、标普500指数收于3974点,双双创出收盘历史新高;二是监管层罕见表态称,有的学者和分析师太看重美债因素了,“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对于A股的不自信状态,以及“苦肉计”为何失效,本栏目上一次给出了特别的分析和点评。并提醒称,这一次A股坐地上哇哇大哭,不可能换来更多的奶吃,因为在“家长”眼里,市场本来就不该这么“不争气”。我们的话音刚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声了:“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易会满用的是“有趣”二字,实际上批评的是市场“无趣”的表现。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不满——我们为什么要唯美债马首是瞻?为什么要“仰人鼻息”地过自己的日子?“家长”的不满不无道理。A股市场相对封闭,而且从疫情的控制到通胀的管理,我们做得都不错,又是去年全球唯一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什么A股市场表现得弱不禁风,像患有“软骨病”?这个问题当然有很多答案,但有一点很明显,A股市场对于外力过于倚重了。尤其对于政策之手的依赖,甚于对于经济走势的关注。典型的如3月26日的走势,当天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1.63%、2.60%和3.37%。市场的解读依然是来自于政策层面的变化,比如,“央行送出大利好,三大股指应声大涨”。这里的利好指的是“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有人说,“这个说法明显印证了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的事实。”问题是,这还用怀疑吗?这不早就昭告天下了吗?实际上,较之于政策面上的一些说法,经济数字更是表现抢眼。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40亿元,同比增长1.79倍。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由于去年疫情因素基数低所致,所以这次公布数据时特别强调,“相比于2019年1~2月,增速也达到72%。两年平均增长31%,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市场显然对于经济数字有自己的解读。经济走好了,市场不是挺起腰杆,而是担心政策刺激手段会减弱。反正不管如何,市场都是悲观的,即使杯中之水增加了,也总是习惯性看到空着的那部分。水满则溢。市场怎么可能等到这一天——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家长还给喂“十全大补丸”?关键还是市场怎么看待各项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其它方面诸多表现也颇为强势,比如最近在中美中英等交锋中,大家看到的是“唇枪舌剑”之后的“寸步不让”,让不少国人大呼过瘾。相比之下,A股的表现太软了。有数据为证,十年前,上证指数冲到6000点左右时,道琼斯指数在14000点附近,两者之比接近1:2;如今,我们在3400点附近震荡,人家则在33000点“一览众山小”,两者之比接近1:10。之前,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不多了”;现在,这句话也可以说给中国股市听听了。回到目前的市场。无论上证、深证还是创业板指数,都走到月K线的关键支撑位。市场向上,则可延续2019年初以来的震荡攀升形态,打开新的局面;市场向下,则跌破10月均线的压力大增。目前上述三大指数的10月均线分别为3340点、13677点、2757点。截至3月26日,只有上证指数收于3418点,离此支撑位置相对安全(之前两周曾跌至过3328点和3344点,然后盘中拉起,也说明3340点的重要性);而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收于13769点和2745点,都游走于支撑线边缘。一旦失守这些重要支撑,必然陷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尴尬境地。况且,即使美股没有C浪,也不可能总是走得这般强悍。A股不利用好目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旦外围环境和相关因素有变,将错失难得的“时间窗口”。很显然,A股市场已经退无可退。无论是监管层的表态,还是与人家市场相比,都看得出我们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其应有的状态不相匹配。疫情平稳,经济回暖,政策未变。A股没有理由趴下,如果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说明患有“软骨病”,而且病得还不轻。万事俱备,只欠自立。沪深两市如今恰好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想自立,先得治治“软骨病”。(思维财经出品)■疫情平稳,经济回暖,政策未变。A股没有理由趴下,如果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说明患有“软骨病”。如今沪深两市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想自立,先得治治“软骨病”。《投资者网》陈元地这两周,发生了许多事。有的关乎政策,有的关乎经济,还有的关乎大国之间的博弈。但A股还是保持着标准的震荡市特征,围绕3400点来回折腾。对照于外界因素的一些积极变化,A股显得过于步履蹒跚。这里说的外界积极因素,一是美股,其走势之强超乎许多人预测。截至上周五(3月26日),道琼斯收于33072点、标普500指数收于3974点,双双创出收盘历史新高;二是监管层罕见表态称,有的学者和分析师太看重美债因素了,“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对于A股的不自信状态,以及“苦肉计”为何失效,本栏目上一次给出了特别的分析和点评。并提醒称,这一次A股坐地上哇哇大哭,不可能换来更多的奶吃,因为在“家长”眼里,市场本来就不该这么“不争气”。我们的话音刚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声了:“当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易会满用的是“有趣”二字,实际上批评的是市场“无趣”的表现。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不满——我们为什么要唯美债马首是瞻?为什么要“仰人鼻息”地过自己的日子?“家长”的不满不无道理。A股市场相对封闭,而且从疫情的控制到通胀的管理,我们做得都不错,又是去年全球唯一GDP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什么A股市场表现得弱不禁风,像患有“软骨病”?这个问题当然有很多答案,但有一点很明显,A股市场对于外力过于倚重了。尤其对于政策之手的依赖,甚于对于经济走势的关注。典型的如3月26日的走势,当天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上涨1.63%、2.60%和3.37%。市场的解读依然是来自于政策层面的变化,比如,“央行送出大利好,三大股指应声大涨”。这里的利好指的是“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有人说,“这个说法明显印证了货币政策不急转弯的事实。”问题是,这还用怀疑吗?这不早就昭告天下了吗?实际上,较之于政策面上的一些说法,经济数字更是表现抢眼。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40亿元,同比增长1.79倍。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由于去年疫情因素基数低所致,所以这次公布数据时特别强调,“相比于2019年1~2月,增速也达到72%。两年平均增长31%,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市场显然对于经济数字有自己的解读。经济走好了,市场不是挺起腰杆,而是担心政策刺激手段会减弱。反正不管如何,市场都是悲观的,即使杯中之水增加了,也总是习惯性看到空着的那部分。水满则溢。市场怎么可能等到这一天——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家长还给喂“十全大补丸”?关键还是市场怎么看待各项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其它方面诸多表现也颇为强势,比如最近在中美中英等交锋中,大家看到的是“唇枪舌剑”之后的“寸步不让”,让不少国人大呼过瘾。相比之下,A股的表现太软了。有数据为证,十年前,上证指数冲到6000点左右时,道琼斯指数在14000点附近,两者之比接近1:2;如今,我们在3400点附近震荡,人家则在33000点“一览众山小”,两者之比接近1:10。之前,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不多了”;现在,这句话也可以说给中国股市听听了。回到目前的市场。无论上证、深证还是创业板指数,都走到月K线的关键支撑位。市场向上,则可延续2019年初以来的震荡攀升形态,打开新的局面;市场向下,则跌破10月均线的压力大增。目前上述三大指数的10月均线分别为3340点、13677点、2757点。截至3月26日,只有上证指数收于3418点,离此支撑位置相对安全(之前两周曾跌至过3328点和3344点,然后盘中拉起,也说明3340点的重要性);而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收于13769点和2745点,都游走于支撑线边缘。一旦失守这些重要支撑,必然陷入“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尴尬境地。况且,即使美股没有C浪,也不可能总是走得这般强悍。A股不利用好目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一旦外围环境和相关因素有变,将错失难得的“时间窗口”。很显然,A股市场已经退无可退。无论是监管层的表态,还是与人家市场相比,都看得出我们资本市场的表现,与其应有的状态不相匹配。疫情平稳,经济回暖,政策未变。A股没有理由趴下,如果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只能说明患有“软骨病”,而且病得还不轻。万事俱备,只欠自立。沪深两市如今恰好都进入三十而立之年,想自立,先得治治“软骨病”。(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Mon, 29 Mar 2021 13:32:23 GMT《投资者网》陈元地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87 仁恒置地销售“大跃进”突破700亿 增收不增利怪象折射扩张失衡弊病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92《投资者网》郑小琳仁恒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仁恒置地”,Z25.SI)于3月上旬披露年度业绩,公司2020年实现收入239.18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回顾过去几年,仁恒置地因走上大规模扩张的道路,整体业绩实现重大飞跃,销售额从2018年的200多亿,跃升至2019年的500多亿;2020年,公司销售额再上一个阶梯,突破700亿大关。然而,在公司规模取得突飞猛进之际,仁恒置地也陷入扩张“失衡”的困境。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仁恒置地不仅盈利出现下滑,产品质量和违规施工的投诉也被屡屡曝光。毛利率下降早有苗头起家于上海,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仁恒置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物业开发商。今年3月3日,仁恒置地向资本市场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成绩单。业绩显示,仁恒置地目前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20年,仁恒置地全年实现收入239.18亿元,同比增长28.1%;全年股东应占净利润25.92亿元,同比下降22.6%。对于净利润的下滑,仁恒置地表示“主要是缺少了净廉价收购收益、重测算联营公司和共同控制实体权益亏损净额,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值变动盈利减少影响。”事实上,早在去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仁恒置地的利润便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仁恒置地在营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股东应占溢利同比骤降近六成至4.93亿元。显然,仁恒置地的利润水平正在“退步”。以毛利率为例,此前受益于高端产品的打造,仁恒置地的毛利率多年来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目前来看,其毛利率却正在走下坡路,资料显示,2018年公司毛利率为46%,随着扩张提速,仁恒置地毛利率在2019年下降约5个点至41.2%,2020年公司毛利率再度下降约5个点至36.4%。“集团毛利率目标为30-40%,上半年35.9%的毛利率不如过去好,但也不算太差。上半年毛利率较低,主要是受天津、深圳等项目影响。”对于毛利率的下滑,在去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创始人钟声坚如此表示。仁恒置地投资者关系部的工作人员向《投资者网》表示:“毛利率下滑是受行业影响,但公司目前毛利率仍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公司对未来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保持乐观态度。”“仁恒置地毛利率下滑或与其产品线布局相关,此前仁恒以打造高端产品为主,而在近两年来仁恒为了规模扩张开始向刚需市场进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毛利率的下调,同时从行业面来看,融资环境趋紧,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多城出台调控政策的影响,对于毛利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向《投资者网》分析称。标普在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仁恒置地的盈利能力将面临压力,因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公开拍卖补充土地。标普预计,未来两到三年,该公司房地产开发板块的毛利率将达到25%-27%,明显低于2020年的36%。“这是因为2017-2018年在一线城市(如苏州、南京和深圳)收购的一些低利润项目,由于政府实施了限价令,土地成本较高而销售价格较低,超出了仁恒置地预期。该公司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逐步消化此类项目的影响。其管理层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和项目收购增加了拿地。这也将提高仁恒置地的盈利能力。”标普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激进过后脚步或放缓仁恒置地在房地产市场深耕28年,整体经营风格以稳健著称。2019年,仁恒置地开始主动求变,风格由“稳健”转向“突进”,并制定500亿的销售目标(公司2018年的销售额约249亿)。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仁恒置地的销售额一直维持在250亿左右,因此在当时来看,500亿的销售目标多少显得有些“冒进”。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2018年,仁恒置地的销售额分别为256.64亿元、256.38亿元、248.88亿元,业绩增速呈现放缓且小幅下滑态势。所幸的是,正式开启扩张计划的仁恒置地最终还是超预期的完成了大目标,2019年公司以557亿元的合同销售额,成为当年TOP50房企中唯一一家增幅超50%的房企。尝到扩张的“甜头”,仁恒置地又定了个更大的目标。在2020年8月的业绩会上,仁恒置地管理层表示,“今年销售目标为700亿。截至7月底已完成合约销售金额400亿,非常有信心在剩下5个月完成300亿销售。”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仁恒置地2020年预售额上涨40.8%至大约784.55亿元,这意味着公司销售金额再次实现规模跃升且迈入700亿大关。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快周转其实功不可没。在快周转方面,钟声坚曾介绍:“公司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将不会超过4至8个月,而拿地到销售平均不会超过12个月,虽然与万科、碧桂园仍有距离,但基本都可以12个月内完成。”不过,2021年,公司的经营步调似乎出现转变。在《投资者网》询问集团未来是否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时,上述仁恒置地工作人员却表示:“集团目前还是偏向稳健和保守,未来依然会按照稳健增长的发展方式。”从拿地来看,去年仁恒置地耗资259亿在上海、南京、太仓、济南、盐城、海口、苏州和武汉等中国多个城市进行布局,补充土储面积约232万平方米(包括招拍挂和股权合作及并购)。但在2021年,截至3月24日,仁恒置地仅拿地一宗,扩张步伐似乎有所放慢。3月12日,仁恒置地子公司盐城房投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93亿元竞得该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滨河路西、小一沟南侧地块,楼面价11161元/㎡,溢价率10.55%。标普预测,“2018-2020两年强劲增长之后,该公司在规模上赶上了评级相近的同行。仁恒置地有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放慢扩张步伐。管理层打算在此期间保持合同销售额的适度增长。”陈霄认为,“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负债率的提升,对于仁恒而言,在三道红线新规下,如何解决好规模和负债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他进一步表示,“在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房企未来想要通过高杠杆、高负债形式的规模扩张来实现长远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房企将逐步从注重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质量连遭投诉、违规被曝光在追求快周转的两年里,仁恒置地陷入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失衡”的窘境,一边是不断上涨的销售业绩,一边是在投诉平台榜上有名。2020年6月,一位南京市民王女士曾向江苏广电总台反映称,自己花600万购买的仁恒桃园世纪的房子,顶板上却发现了一条长达6米的裂缝。由此,引发一场关于仁恒置地房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根据当时的报道,仁恒方面表示:“已排除房屋存在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主体结构质量问题的可能。墙体开裂是因为顶板温度缝,已出具维修方案,但不能保证后期不开裂。”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无独有偶,仁恒置地位于苏州的棠悦湾项目也遭到了业主的投诉。据一位苏州地区的业主投诉称,“开发商连电源线路都装错了,所有的插孔没电,后续自己请的电工师傅检查发现,地板也是鼓起来的,据物业的说辞在二年质保内是修过一次的,但是开发商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包括燃气打不着等。”《投资者网》梳理发现,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有关仁恒置地的投诉频发,多涉及物业态度恶劣、房屋质量、合同纠纷等问题。不仅如此,施工方面,仁恒置地或正值规模“提速”阶段,因为无证施工被相关部门屡次通报和处罚。以公司布局已久的南京市场为例,仁恒麒麟G108地块在去年5月被曝涉嫌无证施工,最终被当地有关部门勒令停工。据了解,麒麟G108地块是仁恒置地和五星控股在去年1月中旬联合拿下的地块,成交总价22.55亿,楼面价9064元/㎡。该地块在未取得相关许可证的情况之下,擅自施工,遭到官方的批评通报。而就在仁恒麒麟G108被勒令停工不到两个月,武汉市场的项目又因擅自施工遭到处罚。去年7月,据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武汉仁恒竹叶山置业有限公司因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拟被罚款25万元。中国《建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责令改正,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处以罚款。”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理事王玉臣向《投资者网》表示:“无证施工背后意味着企业希望通过早施工、快建设,在短期内实现早销售,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从无证施工来看,很多无证施工不仅仅是没有取得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际上甚至可能连基本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都没有取得,不仅仅是违法施工,还可能是违规建设。”他进一步指出,“对于无证施工,应当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建设单位的开发资质、信用档案等。”对于如何在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中寻求平衡等问题,《投资者网》此前曾致电致函上述仁恒置地相关负责人,但未得到正面回复。(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郑小琳仁恒置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仁恒置地”,Z25.SI)于3月上旬披露年度业绩,公司2020年实现收入239.18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回顾过去几年,仁恒置地因走上大规模扩张的道路,整体业绩实现重大飞跃,销售额从2018年的200多亿,跃升至2019年的500多亿;2020年,公司销售额再上一个阶梯,突破700亿大关。然而,在公司规模取得突飞猛进之际,仁恒置地也陷入扩张“失衡”的困境。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仁恒置地不仅盈利出现下滑,产品质量和违规施工的投诉也被屡屡曝光。毛利率下降早有苗头起家于上海,2006年在新加坡上市的仁恒置地,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端物业开发商。今年3月3日,仁恒置地向资本市场交出一份差强人意的成绩单。业绩显示,仁恒置地目前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20年,仁恒置地全年实现收入239.18亿元,同比增长28.1%;全年股东应占净利润25.92亿元,同比下降22.6%。对于净利润的下滑,仁恒置地表示“主要是缺少了净廉价收购收益、重测算联营公司和共同控制实体权益亏损净额,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值变动盈利减少影响。”事实上,早在去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仁恒置地的利润便出现大幅下滑的迹象。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仁恒置地在营收保持增长的情况下,股东应占溢利同比骤降近六成至4.93亿元。显然,仁恒置地的利润水平正在“退步”。以毛利率为例,此前受益于高端产品的打造,仁恒置地的毛利率多年来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目前来看,其毛利率却正在走下坡路,资料显示,2018年公司毛利率为46%,随着扩张提速,仁恒置地毛利率在2019年下降约5个点至41.2%,2020年公司毛利率再度下降约5个点至36.4%。“集团毛利率目标为30-40%,上半年35.9%的毛利率不如过去好,但也不算太差。上半年毛利率较低,主要是受天津、深圳等项目影响。”对于毛利率的下滑,在去年8月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创始人钟声坚如此表示。仁恒置地投资者关系部的工作人员向《投资者网》表示:“毛利率下滑是受行业影响,但公司目前毛利率仍处于行业中等偏上水平,公司对未来的盈利水平和发展前景保持乐观态度。”“仁恒置地毛利率下滑或与其产品线布局相关,此前仁恒以打造高端产品为主,而在近两年来仁恒为了规模扩张开始向刚需市场进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毛利率的下调,同时从行业面来看,融资环境趋紧,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多城出台调控政策的影响,对于毛利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向《投资者网》分析称。标普在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仁恒置地的盈利能力将面临压力,因为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通过公开拍卖补充土地。标普预计,未来两到三年,该公司房地产开发板块的毛利率将达到25%-27%,明显低于2020年的36%。“这是因为2017-2018年在一线城市(如苏州、南京和深圳)收购的一些低利润项目,由于政府实施了限价令,土地成本较高而销售价格较低,超出了仁恒置地预期。该公司可能会在未来两三年内逐步消化此类项目的影响。其管理层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和项目收购增加了拿地。这也将提高仁恒置地的盈利能力。”标普在研究报告中表示。激进过后脚步或放缓仁恒置地在房地产市场深耕28年,整体经营风格以稳健著称。2019年,仁恒置地开始主动求变,风格由“稳健”转向“突进”,并制定500亿的销售目标(公司2018年的销售额约249亿)。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几年,仁恒置地的销售额一直维持在250亿左右,因此在当时来看,500亿的销售目标多少显得有些“冒进”。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2018年,仁恒置地的销售额分别为256.64亿元、256.38亿元、248.88亿元,业绩增速呈现放缓且小幅下滑态势。所幸的是,正式开启扩张计划的仁恒置地最终还是超预期的完成了大目标,2019年公司以557亿元的合同销售额,成为当年TOP50房企中唯一一家增幅超50%的房企。尝到扩张的“甜头”,仁恒置地又定了个更大的目标。在2020年8月的业绩会上,仁恒置地管理层表示,“今年销售目标为700亿。截至7月底已完成合约销售金额400亿,非常有信心在剩下5个月完成300亿销售。”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仁恒置地2020年预售额上涨40.8%至大约784.55亿元,这意味着公司销售金额再次实现规模跃升且迈入700亿大关。这些光鲜的数据背后,快周转其实功不可没。在快周转方面,钟声坚曾介绍:“公司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将不会超过4至8个月,而拿地到销售平均不会超过12个月,虽然与万科、碧桂园仍有距离,但基本都可以12个月内完成。”不过,2021年,公司的经营步调似乎出现转变。在《投资者网》询问集团未来是否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时,上述仁恒置地工作人员却表示:“集团目前还是偏向稳健和保守,未来依然会按照稳健增长的发展方式。”从拿地来看,去年仁恒置地耗资259亿在上海、南京、太仓、济南、盐城、海口、苏州和武汉等中国多个城市进行布局,补充土储面积约232万平方米(包括招拍挂和股权合作及并购)。但在2021年,截至3月24日,仁恒置地仅拿地一宗,扩张步伐似乎有所放慢。3月12日,仁恒置地子公司盐城房投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93亿元竞得该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滨河路西、小一沟南侧地块,楼面价11161元/㎡,溢价率10.55%。标普预测,“2018-2020两年强劲增长之后,该公司在规模上赶上了评级相近的同行。仁恒置地有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放慢扩张步伐。管理层打算在此期间保持合同销售额的适度增长。”陈霄认为,“追求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负债率的提升,对于仁恒而言,在三道红线新规下,如何解决好规模和负债的关系,成为一大挑战。”他进一步表示,“在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房企未来想要通过高杠杆、高负债形式的规模扩张来实现长远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房企将逐步从注重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质量连遭投诉、违规被曝光在追求快周转的两年里,仁恒置地陷入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失衡”的窘境,一边是不断上涨的销售业绩,一边是在投诉平台榜上有名。2020年6月,一位南京市民王女士曾向江苏广电总台反映称,自己花600万购买的仁恒桃园世纪的房子,顶板上却发现了一条长达6米的裂缝。由此,引发一场关于仁恒置地房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担忧。根据当时的报道,仁恒方面表示:“已排除房屋存在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主体结构质量问题的可能。墙体开裂是因为顶板温度缝,已出具维修方案,但不能保证后期不开裂。”来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无独有偶,仁恒置地位于苏州的棠悦湾项目也遭到了业主的投诉。据一位苏州地区的业主投诉称,“开发商连电源线路都装错了,所有的插孔没电,后续自己请的电工师傅检查发现,地板也是鼓起来的,据物业的说辞在二年质保内是修过一次的,但是开发商遗留下来的问题很多,包括燃气打不着等。”《投资者网》梳理发现,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有关仁恒置地的投诉频发,多涉及物业态度恶劣、房屋质量、合同纠纷等问题。不仅如此,施工方面,仁恒置地或正值规模“提速”阶段,因为无证施工被相关部门屡次通报和处罚。以公司布局已久的南京市场为例,仁恒麒麟G108地块在去年5月被曝涉嫌无证施工,最终被当地有关部门勒令停工。据了解,麒麟G108地块是仁恒置地和五星控股在去年1月中旬联合拿下的地块,成交总价22.55亿,楼面价9064元/㎡。该地块在未取得相关许可证的情况之下,擅自施工,遭到官方的批评通报。而就在仁恒麒麟G108被勒令停工不到两个月,武汉市场的项目又因擅自施工遭到处罚。去年7月,据武汉市城乡建设局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武汉仁恒竹叶山置业有限公司因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批准擅自施工拟被罚款25万元。中国《建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责令改正,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处以罚款。”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理事王玉臣向《投资者网》表示:“无证施工背后意味着企业希望通过早施工、快建设,在短期内实现早销售,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从无证施工来看,很多无证施工不仅仅是没有取得相关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际上甚至可能连基本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都没有取得,不仅仅是违法施工,还可能是违规建设。”他进一步指出,“对于无证施工,应当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建设单位的开发资质、信用档案等。”对于如何在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中寻求平衡等问题,《投资者网》此前曾致电致函上述仁恒置地相关负责人,但未得到正面回复。(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Mon, 29 Mar 2021 13:32:23 GMT《投资者网》郑小琳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92东阳光业绩预减五成以上:关联交易不断、子公司负债高企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88《投资者网》蔡俊今年3月,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 600673.SH)发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通知里,东阳光将于今年4月的会上审议子公司放弃优先购买权、拟修改同业竞争承诺的两项议案。这家子公司,就是东阳光旗下在港股上市的东阳光药(01558.HK)。东阳光药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标的,为关联方广东东阳光药业(以下简称“东阳光药业”)7款在研药品的权利,预计金额10亿至15亿元。放弃购买的原因,东阳光表示是药品研发的整体成本大而收益回报不确定。实际上,目前的东阳光药业绩下滑严重、负债高企,而东阳光原本计划与东阳光药的关联交易,也至今在前期工作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东阳光及其控股方庞大的资产谱系,滋生出多起关联交易。不过,回归到业绩,东阳光的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公司的种种运作,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净利润预告同比下降54.74%今年1月,东阳光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经初步测算,东阳光2020年实现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减少6.09亿元到7亿元,同比降幅为54.74%到62.92%。业绩预减的原因,为东阳光的化工板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医药板块核心产品可威的销量下滑。2019年,东阳光的净利润为11.12亿元,以此测算,2020年东阳光的净利润将在4.12亿元至5.03亿元。尽管东阳光没有在2020年半年报披露化工与医药的收入贡献,但东阳光的公告栏上,却不断发布东阳光药的信息。今年3月,东阳光药公告2020年业绩。当期东阳光药营业额23.48亿元,同比下降62.27%;年内溢利8.4亿元,同比下降56.25%。其核心药品可威,同年销售额20.71亿元,同比下降65.11%。单颗75毫克的可威,撑起过东阳光药的一片天。作为一个抗流感的药品,可威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东阳光药贡献了销售额14.01亿元、22.47亿元、59.38亿元,三年累计增速高达324%。可威的成功,有价格优势,也有运势帮衬。2018年左右,流感在全国发病率较高,可威在2-3个同类药品里因价格较低,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2020年多家药厂杀入该领域,包括博瑞生物、成都倍特、四川科伦等,都申报注册了同类药品。当蓝海市场变色为红海,曾经的“运势”似乎也不灵了。东阳光药在2020年度报告中,认为可威销售额减少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医院终端受到冲击,影响了处方药市场。欲摆脱单品独大,东阳光药开始参与集采竞标,寻找新的增长点。今年2月,东阳光公告称,东阳光药与另一家子公司合计5款药品,中标新一轮国家集采。实际上,这不是东阳光药首次中标。2020年初,东阳光药就有3款药品中标全国集采,分别为奥美沙坦酯、莫西沙星和福多司坦。不过,根据东阳光药2020年业绩公告,奥美沙坦酯同年销量为0.27亿元,仅占总销售额的1.16%,其余2款药品并未披露。对此,《投资者网》就2021年东阳光与东阳光药的业绩相关问题向东阳光电话求证,对方表示目前在年报发布前的静默期,因此不方便回复。东阳光药新设15家公司销量下滑、业绩重挫,东阳光与东阳光药的日子不好过。近期,不少医药代表在微信群讨论,2020年初东阳光药进行过一场人事变革,即销售转为代理,雇佣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以此减少开支和降低成本,造成不少销售离职。对此,《投资者网》就是否有此类变相裁员的事情,向东阳光药电话求证,但一直无人接听。实际上,东阳光在2020年半年报里,曾披露当期东阳光药与其销售骨干共同设立13家子公司。企查查显示,东阳光药在2020年合计新成立15家公司。这些企业遍布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名称大多以“科技有限公司”结尾,经营范围涵盖批发、零售等。以其中之一的嘉兴市阳之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之健医药”)为例,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陈继龙。企查查显示,陈继龙间接持股阳之健医药56.28%;而Linkedin显示,有一名相同名字的人士自2012年起就任职东阳光药,职位是地区经理。医药公司的销售等级,普遍分为代表、地区经理、大区经理,逐级上升。一个地区经理,通常管理5位左右的代表。若阳之健医药的陈继龙与东阳光药地区经理为同一人,那么其管理的代表,存在劳动关系划转到代理公司的可能。而翻开东阳光药的2020年业绩公告,尽管销售员工规模没有披露,但从员工成本与销售成本看,东阳光药确实有明显收缩。2020年,东阳光药员工成本6.65亿元,同比下降36.06%。同期的销售成本为3.51亿元,同比下降61.9%。一边是不断注册新公司,另一边是各类成本不断下滑。通常而言,医药企业若加码经销渠道,存货规模也会相应上升,因为经销商有铺货的冲劲。根据2020年业绩公告,东阳光药的存货规模为3.78亿元,较2019年度1.92亿元增长95.9%。对应同期的营业额,2020年东阳光药存货占营业额的比例为16.1%,2019年该比例为3.1%。涉及多起关联交易2020年7月,东阳光发布资产重组公告。根据方案,东阳光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东阳光药持股的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生化”)100%股权,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这笔收购,三方当事人都是关联方,其盘根错节的业务和标的资质,也引来上交所问询。2020年8月,东阳光披露了回复公告。公告中,东阳光表示东阳光药会先进行业务下沉,即把相关资产、人员、负债等剥离到东阳光生化,随后再由东阳光进行收购。不过,此后该笔关联收购的进展缓慢。今年2月,东阳光公告最新进展,截至披露日,交易对方内部重组和审计、评估、尽职调查等各项工作尚未完成。按照计划,相关工作完成后,东阳光还要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监管层的审议与批准。在业绩大幅下降的关口,该笔关联收购悬而未决。而且,东阳光药还有一起关联交易,涉及金额8.56亿元。尽管2020年东阳光药拥有现金及等值项目为20.45亿元,但同期的资产负债率已达46.61%。2018年至2019年,东阳光药与东阳光药业达成协议,前者以21.32亿元收购后者33款药品权益。截至2020年,东阳光药已累计支付12.76亿元,仍有8.56亿元资金需偿付。比对2018年、2019年、2021年的关联交易公告,东阳光药业2018年、2019年出售的33款药品,不包含原本计划今年出售的7款在研药品。东阳光在2020年半年报披露过,东阳光药业是东阳光的控股方的子公司,与东阳光、东阳光药为关联关系。庞大的谱系与辗转的交易关系,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实际上,东阳光药是东阳光的医药板块子公司,但研发体系一直是“体外培养”,即由关联方东阳光药业先研发药品,产生效果后,再由东阳光药收购。整个过程,东阳光的控股方形成了内部“造血”机制。不过,企查查显示,2020年东阳光药业被默沙东起诉侵害发明专利权,并通过出质专利不断向银行、信托融资。各种迹象表明,东阳光药业的研发与资金流可能遭遇危机。而上述“造血”机制,在东阳光药负债高企的情形下,若没有流动性注入,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就上述问题,《投资者网》致函东阳光方面,但一直未获回复。(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蔡俊今年3月,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 600673.SH)发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通知里,东阳光将于今年4月的会上审议子公司放弃优先购买权、拟修改同业竞争承诺的两项议案。这家子公司,就是东阳光旗下在港股上市的东阳光药(01558.HK)。东阳光药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标的,为关联方广东东阳光药业(以下简称“东阳光药业”)7款在研药品的权利,预计金额10亿至15亿元。放弃购买的原因,东阳光表示是药品研发的整体成本大而收益回报不确定。实际上,目前的东阳光药业绩下滑严重、负债高企,而东阳光原本计划与东阳光药的关联交易,也至今在前期工作中。乱花渐欲迷人眼,东阳光及其控股方庞大的资产谱系,滋生出多起关联交易。不过,回归到业绩,东阳光的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公司的种种运作,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净利润预告同比下降54.74%今年1月,东阳光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经初步测算,东阳光2020年实现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减少6.09亿元到7亿元,同比降幅为54.74%到62.92%。业绩预减的原因,为东阳光的化工板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以及医药板块核心产品可威的销量下滑。2019年,东阳光的净利润为11.12亿元,以此测算,2020年东阳光的净利润将在4.12亿元至5.03亿元。尽管东阳光没有在2020年半年报披露化工与医药的收入贡献,但东阳光的公告栏上,却不断发布东阳光药的信息。今年3月,东阳光药公告2020年业绩。当期东阳光药营业额23.48亿元,同比下降62.27%;年内溢利8.4亿元,同比下降56.25%。其核心药品可威,同年销售额20.71亿元,同比下降65.11%。单颗75毫克的可威,撑起过东阳光药的一片天。作为一个抗流感的药品,可威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东阳光药贡献了销售额14.01亿元、22.47亿元、59.38亿元,三年累计增速高达324%。可威的成功,有价格优势,也有运势帮衬。2018年左右,流感在全国发病率较高,可威在2-3个同类药品里因价格较低,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2020年多家药厂杀入该领域,包括博瑞生物、成都倍特、四川科伦等,都申报注册了同类药品。当蓝海市场变色为红海,曾经的“运势”似乎也不灵了。东阳光药在2020年度报告中,认为可威销售额减少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医院终端受到冲击,影响了处方药市场。欲摆脱单品独大,东阳光药开始参与集采竞标,寻找新的增长点。今年2月,东阳光公告称,东阳光药与另一家子公司合计5款药品,中标新一轮国家集采。实际上,这不是东阳光药首次中标。2020年初,东阳光药就有3款药品中标全国集采,分别为奥美沙坦酯、莫西沙星和福多司坦。不过,根据东阳光药2020年业绩公告,奥美沙坦酯同年销量为0.27亿元,仅占总销售额的1.16%,其余2款药品并未披露。对此,《投资者网》就2021年东阳光与东阳光药的业绩相关问题向东阳光电话求证,对方表示目前在年报发布前的静默期,因此不方便回复。东阳光药新设15家公司销量下滑、业绩重挫,东阳光与东阳光药的日子不好过。近期,不少医药代表在微信群讨论,2020年初东阳光药进行过一场人事变革,即销售转为代理,雇佣关系转为合作关系,以此减少开支和降低成本,造成不少销售离职。对此,《投资者网》就是否有此类变相裁员的事情,向东阳光药电话求证,但一直无人接听。实际上,东阳光在2020年半年报里,曾披露当期东阳光药与其销售骨干共同设立13家子公司。企查查显示,东阳光药在2020年合计新成立15家公司。这些企业遍布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名称大多以“科技有限公司”结尾,经营范围涵盖批发、零售等。以其中之一的嘉兴市阳之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之健医药”)为例,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陈继龙。企查查显示,陈继龙间接持股阳之健医药56.28%;而Linkedin显示,有一名相同名字的人士自2012年起就任职东阳光药,职位是地区经理。医药公司的销售等级,普遍分为代表、地区经理、大区经理,逐级上升。一个地区经理,通常管理5位左右的代表。若阳之健医药的陈继龙与东阳光药地区经理为同一人,那么其管理的代表,存在劳动关系划转到代理公司的可能。而翻开东阳光药的2020年业绩公告,尽管销售员工规模没有披露,但从员工成本与销售成本看,东阳光药确实有明显收缩。2020年,东阳光药员工成本6.65亿元,同比下降36.06%。同期的销售成本为3.51亿元,同比下降61.9%。一边是不断注册新公司,另一边是各类成本不断下滑。通常而言,医药企业若加码经销渠道,存货规模也会相应上升,因为经销商有铺货的冲劲。根据2020年业绩公告,东阳光药的存货规模为3.78亿元,较2019年度1.92亿元增长95.9%。对应同期的营业额,2020年东阳光药存货占营业额的比例为16.1%,2019年该比例为3.1%。涉及多起关联交易2020年7月,东阳光发布资产重组公告。根据方案,东阳光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东阳光药持股的宜昌东阳光生化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光生化”)100%股权,同时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这笔收购,三方当事人都是关联方,其盘根错节的业务和标的资质,也引来上交所问询。2020年8月,东阳光披露了回复公告。公告中,东阳光表示东阳光药会先进行业务下沉,即把相关资产、人员、负债等剥离到东阳光生化,随后再由东阳光进行收购。不过,此后该笔关联收购的进展缓慢。今年2月,东阳光公告最新进展,截至披露日,交易对方内部重组和审计、评估、尽职调查等各项工作尚未完成。按照计划,相关工作完成后,东阳光还要经过董事会、股东大会、监管层的审议与批准。在业绩大幅下降的关口,该笔关联收购悬而未决。而且,东阳光药还有一起关联交易,涉及金额8.56亿元。尽管2020年东阳光药拥有现金及等值项目为20.45亿元,但同期的资产负债率已达46.61%。2018年至2019年,东阳光药与东阳光药业达成协议,前者以21.32亿元收购后者33款药品权益。截至2020年,东阳光药已累计支付12.76亿元,仍有8.56亿元资金需偿付。比对2018年、2019年、2021年的关联交易公告,东阳光药业2018年、2019年出售的33款药品,不包含原本计划今年出售的7款在研药品。东阳光在2020年半年报披露过,东阳光药业是东阳光的控股方的子公司,与东阳光、东阳光药为关联关系。庞大的谱系与辗转的交易关系,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实际上,东阳光药是东阳光的医药板块子公司,但研发体系一直是“体外培养”,即由关联方东阳光药业先研发药品,产生效果后,再由东阳光药收购。整个过程,东阳光的控股方形成了内部“造血”机制。不过,企查查显示,2020年东阳光药业被默沙东起诉侵害发明专利权,并通过出质专利不断向银行、信托融资。各种迹象表明,东阳光药业的研发与资金流可能遭遇危机。而上述“造血”机制,在东阳光药负债高企的情形下,若没有流动性注入,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就上述问题,《投资者网》致函东阳光方面,但一直未获回复。(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Mon, 29 Mar 2021 13:32:23 GMT《投资者网》蔡俊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88当代置业的平衡术:500亿夙愿多年难实现又遭市场“反向投票”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93《投资者网》乔锐“如今的太原城有两个区,长风商务区和其他部分。”这是多数太原人对长风商务区的直观感受。自长风商务区兴建以来,周边房价早已翻倍。各路房地产商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据《投资者网》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各大知名地产商项目多达十余家,而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当代置业”,01107.HK)便是其中最早布局长风商务区的地产商之一,其“代表作”是地处长风商务区核心地带的万国城MOMA,如今早已是区内地标性建筑之一,成为汾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1年3月17日,当代置业披露2020年业绩公告,不同于其在太原万国城MOMA项目的名利双收,公司整体财务数据中隐忧暗藏。业绩中规中矩 投资者并不买账可以说,长风商务区之于太原,就好比太原万国城MOMA之于当代置业,个例的出彩难以惠及整体。小王自2007年起就为太原各大商场招商,对城区各个区域的商业价值、流量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他向《投资者网》表示:“长风商务区规划的非常好,但是不能代表太原这座城市。对城市来说,长风商务区更像是一枝独秀,对城市的整体带动作用暂时并不明显。”同样,当代置业在太原万国城MOMA项目上可谓名利双收,但这并不能解决公司所面临的处境。根据公司年报,当代置业2020年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约422.1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6%;实现营收157.4亿元,同比增长约8.2%。相比起销售额与营收,公司利润表现略显逊色:当代置业2020年37.8亿元的毛利,毛利率约24%,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1.5%;尽管公司11.17亿元的净利润实现了约5.9%的增幅,相较合约销售额与营收增幅也略略逊一筹。总体来说,当代置业在2020年交出的成绩单虽然中规中矩,营收、利润均录得增长,但市场明显对此并不买账:自3月17日披露年报起至3月24日,当代置业股价由0.97港元/股跌至0.83港元/股,六个交易日跌幅超过14%。业绩增长却带来股价下跌,是由于市场对当代置业的期望远不止5.9%的净利润增速。净负债率同比上涨13% 被下调目标价“利润增速还不如利率高,我一直持有到年报发布,已经够有耐心了。”刚清仓当代置业不久的股民老刘向《投资者网》表示。一方面债务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高溢价拿地,这成为当代置业的两个客观现象。根据当代置业2020年年报,扣除预收款后的负债率超过80%,超过“三道红线”规定的70%;净负债率也已超过95%,同比上涨13%,增速颇大,距离央行和住建部规定的100%的红线也仅“一步之遥”;而另一条红线规定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当代置业实际为1.1。因此,当代置业面对“三道红线”的考核,一条超标、两条接近,将不得不面临10%有息负债增速的要求,这将对此前高息融资、意求扩张的当代置业带来一定的限制。具体来看,截至2020年底,当代置业的流动负债为553.87亿元,非流动负债265.25亿元,总负债为819.12亿元,其中,合约负债209.35亿元。其中,公司总借款账面余额约245.93亿元,包括银行及其他贷款约157.11亿元,优先票据约78.52亿元及公司债券约10.31亿元,较2019年12月31日的约184.96亿元增加约33%。或许一定意义上公司意识到债务增速过快。当代置业董事长张雷表示,“2021年当代置业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来源,平衡标准化融资和非标准化融资的比例,充分借用安全的资本杠杆获取授信。”就公司融资成本、经营等相关问题,《投资者网》向当代置业发函调研,但公司并未予回复。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当代置业年报发布后两天,3月19日,国泰君安香港发布研究报告称,当代置业“绿色”发展战略将在多方面结出硕果,例如绿色融资、绿色项目开发、品牌声誉和ESG责任等。略微下调公司目标价至1.34港元,相较于公司2021年每股估值3.50港元有61.7%的折让,也分别相当于4.6倍2021年核心市盈率及0.3倍2021年市净率。维持“收集”投资评级。(来源:国泰君安香港研究报告)国泰君安香港还指出,当代置业2021年销售目标已经在500亿元以下,仅为470亿元。而2021年推盘货值预计达到670亿元,相当于70.1%的目标去化率。500亿目标多年夙愿 “平衡术”待解年报还显示,当代置业2020年内新增24个项目,计容建筑面积462.6万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24个新项目中,仅湖北、湖南与山西地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地区新增项目分别为5个、3个及3个。相较公司土地储备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存货”,当代置业2020年向二线城市倾斜的痕迹明显。从近半年来看,当代置业的加杠杆拿地态势依然激进。3月1日,当代置业以3.92亿元拿下佛山大沥黄岐一宗商住地,楼面价创历史新高。据悉,楼面价为20013元/平方米。当代置业所付出的溢价为54%。2020年12月24日,当代置业发布公告称,其通过收购控股一幅位于重庆的土地。公告显示,当代置业旗下全资子公司重庆绽蓝置业有限公司,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约。据此,当代置业将收购重庆程达置业有限公司18%股权,代价为2.57亿元。收购完成后,当代置业将持有重庆程达67%股权,并控股该公司。12月16日,当代置业以4亿元的价格摘得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一商住用地,土地面积为7.62万平方米,该地起拍价为2.45亿元,溢价63.72%。同一时间,当代置业还以8.24亿元竞得石家庄一块商住用地,该地块为位于石家庄建华大街以东、北二环以北、翟营大街以西、荷园路以南。土地面积59711.02平方米,起拍价为7.9亿元。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向《投资者网》表示:“一线城市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土拍竞争压力大,并且调控政策长期处于严控之下,对于部分房企来说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可以降低拿地成本,减小竞争压力,对于这样的战略调整,公司业绩或将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以及三道红线的压力下,中小房企面临生存压力,或将会进行战略调整,发展轻资产业务,或者向三四线城市发力,以及采取与大型房企合作的方式,降低拿地成本。”的确,以当代置业为例,如何实现销售额、净利润毛利率与债务方面的三角平衡,这是一个现实难题。这也是大多数中小房企在千亿之前的尴尬境况。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早在2017年,当代置业总裁张鹏就对外喊话:“三年内一定要超越500亿以上。”一晃数年,当代置业的500亿目标仍待时间突破。显然,这或许也是公司一方面需要降杠杆,一方面又高溢价拿地的原因。当代置业的“平衡术”有待观察。(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乔锐“如今的太原城有两个区,长风商务区和其他部分。”这是多数太原人对长风商务区的直观感受。自长风商务区兴建以来,周边房价早已翻倍。各路房地产商自然不会放过这块“肥肉”。据《投资者网》不完全统计,区域内各大知名地产商项目多达十余家,而当代置业(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当代置业”,01107.HK)便是其中最早布局长风商务区的地产商之一,其“代表作”是地处长风商务区核心地带的万国城MOMA,如今早已是区内地标性建筑之一,成为汾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1年3月17日,当代置业披露2020年业绩公告,不同于其在太原万国城MOMA项目的名利双收,公司整体财务数据中隐忧暗藏。业绩中规中矩 投资者并不买账可以说,长风商务区之于太原,就好比太原万国城MOMA之于当代置业,个例的出彩难以惠及整体。小王自2007年起就为太原各大商场招商,对城区各个区域的商业价值、流量及发展趋势有深刻的理解,他向《投资者网》表示:“长风商务区规划的非常好,但是不能代表太原这座城市。对城市来说,长风商务区更像是一枝独秀,对城市的整体带动作用暂时并不明显。”同样,当代置业在太原万国城MOMA项目上可谓名利双收,但这并不能解决公司所面临的处境。根据公司年报,当代置业2020年全年实现合约销售额约422.1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6%;实现营收157.4亿元,同比增长约8.2%。相比起销售额与营收,公司利润表现略显逊色:当代置业2020年37.8亿元的毛利,毛利率约24%,较2019年同期下降约1.5%;尽管公司11.17亿元的净利润实现了约5.9%的增幅,相较合约销售额与营收增幅也略略逊一筹。总体来说,当代置业在2020年交出的成绩单虽然中规中矩,营收、利润均录得增长,但市场明显对此并不买账:自3月17日披露年报起至3月24日,当代置业股价由0.97港元/股跌至0.83港元/股,六个交易日跌幅超过14%。业绩增长却带来股价下跌,是由于市场对当代置业的期望远不止5.9%的净利润增速。净负债率同比上涨13% 被下调目标价“利润增速还不如利率高,我一直持有到年报发布,已经够有耐心了。”刚清仓当代置业不久的股民老刘向《投资者网》表示。一方面债务不容乐观,另一方面高溢价拿地,这成为当代置业的两个客观现象。根据当代置业2020年年报,扣除预收款后的负债率超过80%,超过“三道红线”规定的70%;净负债率也已超过95%,同比上涨13%,增速颇大,距离央行和住建部规定的100%的红线也仅“一步之遥”;而另一条红线规定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当代置业实际为1.1。因此,当代置业面对“三道红线”的考核,一条超标、两条接近,将不得不面临10%有息负债增速的要求,这将对此前高息融资、意求扩张的当代置业带来一定的限制。具体来看,截至2020年底,当代置业的流动负债为553.87亿元,非流动负债265.25亿元,总负债为819.12亿元,其中,合约负债209.35亿元。其中,公司总借款账面余额约245.93亿元,包括银行及其他贷款约157.11亿元,优先票据约78.52亿元及公司债券约10.31亿元,较2019年12月31日的约184.96亿元增加约33%。或许一定意义上公司意识到债务增速过快。当代置业董事长张雷表示,“2021年当代置业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来源,平衡标准化融资和非标准化融资的比例,充分借用安全的资本杠杆获取授信。”就公司融资成本、经营等相关问题,《投资者网》向当代置业发函调研,但公司并未予回复。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当代置业年报发布后两天,3月19日,国泰君安香港发布研究报告称,当代置业“绿色”发展战略将在多方面结出硕果,例如绿色融资、绿色项目开发、品牌声誉和ESG责任等。略微下调公司目标价至1.34港元,相较于公司2021年每股估值3.50港元有61.7%的折让,也分别相当于4.6倍2021年核心市盈率及0.3倍2021年市净率。维持“收集”投资评级。(来源:国泰君安香港研究报告)国泰君安香港还指出,当代置业2021年销售目标已经在500亿元以下,仅为470亿元。而2021年推盘货值预计达到670亿元,相当于70.1%的目标去化率。500亿目标多年夙愿 “平衡术”待解年报还显示,当代置业2020年内新增24个项目,计容建筑面积462.6万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24个新项目中,仅湖北、湖南与山西地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三个地区新增项目分别为5个、3个及3个。相较公司土地储备中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存货”,当代置业2020年向二线城市倾斜的痕迹明显。从近半年来看,当代置业的加杠杆拿地态势依然激进。3月1日,当代置业以3.92亿元拿下佛山大沥黄岐一宗商住地,楼面价创历史新高。据悉,楼面价为20013元/平方米。当代置业所付出的溢价为54%。2020年12月24日,当代置业发布公告称,其通过收购控股一幅位于重庆的土地。公告显示,当代置业旗下全资子公司重庆绽蓝置业有限公司,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约。据此,当代置业将收购重庆程达置业有限公司18%股权,代价为2.57亿元。收购完成后,当代置业将持有重庆程达67%股权,并控股该公司。12月16日,当代置业以4亿元的价格摘得江西上饶市婺源县一商住用地,土地面积为7.62万平方米,该地起拍价为2.45亿元,溢价63.72%。同一时间,当代置业还以8.24亿元竞得石家庄一块商住用地,该地块为位于石家庄建华大街以东、北二环以北、翟营大街以西、荷园路以南。土地面积59711.02平方米,起拍价为7.9亿元。对此,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向《投资者网》表示:“一线城市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土拍竞争压力大,并且调控政策长期处于严控之下,对于部分房企来说向二三线城市下沉可以降低拿地成本,减小竞争压力,对于这样的战略调整,公司业绩或将会产生一定的波动。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以及三道红线的压力下,中小房企面临生存压力,或将会进行战略调整,发展轻资产业务,或者向三四线城市发力,以及采取与大型房企合作的方式,降低拿地成本。”的确,以当代置业为例,如何实现销售额、净利润毛利率与债务方面的三角平衡,这是一个现实难题。这也是大多数中小房企在千亿之前的尴尬境况。人们印象深刻的是,早在2017年,当代置业总裁张鹏就对外喊话:“三年内一定要超越500亿以上。”一晃数年,当代置业的500亿目标仍待时间突破。显然,这或许也是公司一方面需要降杠杆,一方面又高溢价拿地的原因。当代置业的“平衡术”有待观察。(思维财经出品)■投资者网财经Mon, 29 Mar 2021 13:31:23 GMT《投资者网》乔锐http://www.investorchina.cn/article/5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