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净值的保本基金(南方恒元保本基金净值)

jijinwang
刚看到有投资者举报某私募管理人,净值跌幅过大,要求保本赎回。
有一点感慨。
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绝大多数基金管理人其实是希望规模越大越好。规模越大,管理费越多。当然,无论是人还是商业机构,希望利益更大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资产管理行业,这里面有些东西跟一般的商业还是有很大不同。
比如,一般来说,行情越好,或者说某个基金经理业绩越好,公司对他的宣传力度也就越大。这时候来申购的投资者,来的钱也越多。
但问题是,这世界上绝大多数投资人在一波被瞩目的涨势后,都极大概率会变得很差。原因有三:
第一,他一定是一个极端的人。不极端很难做到第一第二。极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是第一,一旦不顺就是最后。
第二,不顺是必然的。因为一个行业一个板块,不可能无限涨下去,一定会均值回归。但他一定是坚定相信还会涨,因为不相信的中途都下车了,也就拿不到第一了。所以极端+均值回归是问题的本质。
第三,大多数人管理小资金的时候好,资金量大了就未必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只适用于极少数人。
上面这三点说的是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追涨”明星是祸根。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即匹配度的问题。
基金管理人为了利益更多,基本上一定是来之不拒。就是从管理人角度,一定是吸引的资金越多越好。但问题在于,你吸引来的资金,真的合适你吗?你适合它吗?它适合你吗?
一支军队想要打胜仗,一定是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指挥官战术上对也好,错也好,队伍中一定不能有杂音,这样才能打胜仗。而一致的根源,在于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思维模式。
如果大家对于投资的认知根本不同,走到一起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你把一堆根本无法承受回撤的人弄到一起,给他们匹配的却是可能大幅波动的策略,怎么可能会成功?
投资人要筛选管理人,管理人也要筛选投资人。很多事情不是越多越好。可惜,在真实的世界里,为了更多的利益,很少有管理人会对资金说“NO”。
现在,你真的明白为什么我隔三差五请新朋友不要参考我的计划了吗。
第一,我认为市场没有太好的机会。
第二,我认为你不适合我。
对我来说,利益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挣钱,我能开心。

【编者按】

在债券风险加速释放的背景下,仍处于存续期的保本基金也承受着较大压力。数据显示,尚未到期的100多只保本基金中,已有多只产品单位净值小于1。这些基金的净值若在到期日之前无法回到面值以上,则基金公司将承担保本清偿的压力。

业内人士表示,保本基金往往需要通过投资债券等低风险产品积累收益,以打造“安全垫”,再通过股票投资来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但今年2月份以来,股指持续下滑,并呈现大幅震荡走势,加上频发的信用违约事件,不断触动市场敏感的神经,导致债市承压,使得保本基金面临双重窘境,不仅“安全垫”不够牢固,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加大,从而使其业绩普遍表现欠佳。

保本基金净值集体告急 多只保本基金净值跌破一元

保本基金净值再现集体告急。据统计,受到市场持续震荡影响,截至目前,已有7只保本基金出现净值跌破面值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保本基金集体出现上述现象并不多见,2016年在股债双杀的背景下曾经发生过一次。

事实上,随着监管趋严,保本基金早已不再发行,尚在存续的产品也将在今明两年陆续到期。有基金人士提醒,持有人一定要关注保本结束日期并及时赎回,避免基金转型后带来的投资风险,特别是在市场预期不明朗时。

保本基金净值告急

Wind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仍在存续的保本基金共有107只(A/B/C份额分开计算),其中,已有7只保本基金的净值低于1元的面值,占比达6.5%。

以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保本基金为例,该基金净值此前持续上涨,并在2018年2月份达到高点1.042元,此后却持续下跌,最新的净值为0.98元,从高点回落了近6%。

据查,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9月25日,募集认购份额为2.47亿份,保本周期3年,也就说保本到期日应在2018年9月底前。言下之意是,该基金的基金经理需要在4个月的时间内使基金净值提升到1元面值以上,否则相关方将承担到期偿付差额的压力。资料显示,该基金截至2018年3月份末的份额约9152万份。

统计显示,净值告急的保本基金最新净值最低的为0.895元,最高为0.995元。此外,还有数只保本基金的净值已非常接近1元,若市场持续走弱,净值也将相继告急。

上证报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一只保本基金在保本到期后净值突然大幅下跌,据业内专业人士分析,净值暴跌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其重仓的债券出现了兑付危机。

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保本基金曾红极一时,但随着监管日趋严厉,保本基金早已不再发行,尚在存续的产品也将在今明两年陆续到期,保本基金的时代即将过去。

2016年年初开始,A股市场经历长时间的震荡行情,偏股基金发行难度增大,保本基金却因其“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特征而大放异彩。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93只保本基金发行成立,数量超过了此前数年成立此类产品的总和。不过,保本基金数量的暴增也为“刚性兑付”埋下了隐患。

为避免风险集中爆发,证监会在2017年2月发布的《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中表示,存续保本基金到期后,应当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以符合新的《指导意见》的规定,不符合的应转为其他类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此后,保本基金不再有新产品发行,存量产品陆续到期后纷纷或清盘或转型。

Wind统计显示,截至5月29日,仍在存续的107只保本基金将在2018年、2019年两年陆续到期,其中,汇添富保鑫保本的保本周期终止日为2019年9月30日,这应该是最后一只到期的保本基金。

有基金人士提醒,一般而言,保本基金到期后,根据基金合同将不再确保持有人的本金安全,因此,持有人一定要关注保本结束日期并在当天及时赎回,避免基金转型后带来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在市场预期不明朗时。(上海证券报)

多只保本基金跌破面值 基金公司承压

多只亏损产品临近到期日

数据显示,目前处于存续期的103只保本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中,已经有多只基金的净值跌破1元面值,并且其中一些基金正逐渐接近到期日,留给基金经理扭转局势的时间已经不多。

比如某保本基金,截至5月25日的单位净值为0.9790,而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9月25日,保本周期3年,即将于今年9月25日到期。这意味着,基金经理需要在不足4个月的时间内迅速提升业绩,否则基金公司将承担到期偿付差额的压力,该基金一季度末的份额为9152万份。从该基金的业绩走势来看,净值下跌的时间区间主要是在今年,今年以来该基金净值下跌了4.86%。

值得一提的是,刚过保本期3个交易日仍在赎回期操作的另一只保本基金,5月22日单日净值暴跌达11.44%。该基金第一个保本周期为2016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17日,到期操作期间为2018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31日。5月17日到期日单位净值为1.0210,5月22日大跌至0.9060,此次大跌恰好发生在保本周期刚刚结束之后,尚未赎回的投资者能否享受保本待遇,引发市场关注。

大扩容后遗症显现

上轮保本基金大扩容发生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当时投资者入市情绪趋于谨慎,自带“避险”功能的保本基金风潮渐起,基金公司纷纷跟风发行。当时即有人士担忧,市场环境不利于保本基金的操作,如果保本基金无序化发行,一旦遭遇极端行情非常容易危及基金公司体系。之后,监管层注意到连带责任担保方式保本基金的潜在风险,暂缓保本基金发行,最后一只保本基金成立日期定格在2016年9月29日。

在打破刚兑的政策大环境下,2017年2月《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出台,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存续保本基金陆续在到期后启动转型或清盘,保本基金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由于保本周期通常为2-3年,因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是保本基金密集到期的时候。在到期日之前,恰逢债市频爆地雷,也给保本基金最后阶段的运作加大了困难。

事实上,由于前期市场环境不利于保本基金的运作,多数保本基金表现平平。数据显示,除了上述单位净值已经跌破1的保本基金外,还有一批保本基金单位净值徘徊在面值上方,如果债市再有调整,也可能面临跌破面值的风险。从一些基金的净值波动情况也可以看出,临近到期日,基金经理的操作趋于谨慎,以尽量避免净值的大幅波动。

保本基金合同一般都明确规定,在保本周期到期日,如基金份额持有人认购并持有到期的基金份额的可赎回金额加上其认购并持有到期的基金份额的累计分红款项之和低于其认购保本金额,则基金管理人应补足该差额,担保人对此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保证。因此,若旗下保本基金到期亏损,基金公司将面临一定的清偿压力。而对持有人而言,在过去2年多的运作中,多数保本基金表现乏善可陈,即便最终能够保本赎回,持有人的投资收益微乎其微。(中国证券报)

央行行长易纲: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理财不可能既保本还有两位数收益

“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想必投资者听得耳朵都起老茧了。不过如果有人跟你说,“产品保本,有两位数的收益”,别告诉我你没有心动过。

如果你心动了,继而完全忽略了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承诺人的信用,那么顺理成章——落入陷阱。

在5月29日举行的2018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再次提醒投资者,“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要再给大家敲个警钟!

●高层喊话:“保本+高收益”都是骗子

“金融+互联网”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丰富,可喜的是,普通老百接触金融产品的渠道增多,可供选择的品种也愈加丰富;但另一方面也潜藏了不少投资理财风险,比如承诺高收益和保本。

首先来看看央行行长易纲的原话,“投资者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要加强风险意识,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时候,要注意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发生的,如果你看到一个投资机会,他告诉你又保本,又有一个两位数的收益,你一定要小心,一定要问一问,它投什么项目才能够有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在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也提醒投资者,要加强风险意识,不能一看到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他提到,“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

简言之,参与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应该知道承担相应后果,要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的理念,要注意维护好自己的权益——遇到“保本+两位数收益”的产品必须警惕!

●案例:理财骗局层出不穷

先给大家上几个“血淋淋”的案例。这些案例中被骗的投资者,一开始都是因为被高收益所吸引。

案例一:5月23日,河南省安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涉案金额超过400亿元的集资诈骗案。被告人自1992年1月起,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先后以成立的公司为平台,以借书押金、诚信理财、投资房地产、投资煤矿、购房认筹、原煤预定、超越人基金等形式,通过发布广告、召开见面会等方式宣传。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其以月息1分~3.6分的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吸收群众资金。其中,3.6分单利对应年化利率43%,3.6分复利对应年化利率53%(无论单利还是复利均远超央行设定的36%民间借贷上限)。截至案发,其共吸收集资群众本金433亿元,涉及51354人。此外,还有贷款诈骗2.4亿元。

案例二:上周,央视财经报道了一起微信群诈骗案。这个诈骗团伙打着“门槛低、时间短、收益大”的幌子,通过加微信好友,建立外汇投资群,靠一个虚假的“外汇投资”平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致使万余名投资者落入骗局。报案人被骗十多万元,三个月后才发现自己被骗。

案例三:去年P2P平台跑路事件频发,最近又有媒体揭露了一家P2P平台一夜崩盘的“投资”骗局。该网络借贷平台先后开通官网、手机APP等线上投资理财渠道,利用网络宣传导流、电话销售等方式,以5%~18%的年化收益为诱饵,对外销售各类理财产品。不到两年,该平台已非法募集资金共计人民币30多亿元。

一位公募市场人士劝诫投资者,“凡是承诺高收益的都不可信。这里面有个最简单的市场逻辑——整个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中最专业、最公开透明的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的平均投资盈利能力怎么样?那些承诺比公募基金高出了不止一倍,可能吗?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

回过头来看那些承诺“保本+高收益”的产品,其实很简单就能识别破绽——资产新规发布后,银行不再有承诺刚性兑付的理财产品推出;记者翻阅目前市场上“非保本”的理财产品发现,预期收益率很少有超过6%的。

●稳健型投资者如何选择?

那么,不再推出保本理财产品的情况下,对于风险偏好低、追求保本的稳健型投资者来说,还有哪些产品可以选择?

选择一:银行大额存单

银行的大额存单,也叫CD,是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面向个人、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等发行的一种大额存款凭证。

此前有报道称,很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近期纷纷上调大额存单利率,较基准利率最高上浮50%左右。对于稳健型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保本产品较好的替代品。但缺点也有,门槛较高,一般为20万元起。

选择二:货币基金

如果资本不够大额存单的门槛价,传统的货币基金也是一种选择。传统货币基金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比银行一年期存款高且有较好的流动性。

但需要提醒的是,货币基金常常给大家造成“保本”的错觉,而其实没有一只货币基金招募说明书里会有“保本”两个字出现。其风险大多是这样表述的,“本基金长期平均风险和预期收益率均低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及债券型基金。”从平均风险级别看,货币基金是最低的。(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