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自然基金本子(自然基金本子怎么写)

jijinwang
评审专家:基金本子“瘦”点好
自疫情起,我能吃、能喝、能睡但少锻炼,故腹部逐渐隆起,被不少朋友戏称 “孕肚”。他们建议我常锻炼身体“瘦身”,以回到以前风度翩翩的形象,嘿嘿。是啊,“瘦身”的好处确实多,那么撰写基金本子、文章也该向“瘦身”看齐。
从春节到现在,陆续看了些青年、面上和重点基金本子。先不管本子展现出的创新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如何,单就本子字数而言,与前些年相比,感觉普遍增长了约10-20个百分点。
古人写文章,力求“文约而意丰,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今之申请人也应如此,因为没有人乐意看“懒婆娘裹脚”式的本子。
是啊,本子越简明扼要、通顺易懂、自然流畅,越便于读者理解,越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反之,本子废话连篇、啰里啰嗦、词不达意,只能让读者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若申请人了然于胸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通常能写出简练的本子;若申请人一知半解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笔下生花,也难以写出简练的本子。因此,透彻理解所研究的问题,有的放矢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写出辞简意赅好本子的第一步。迈出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
就我今年看过的本子而言,为达到其“瘦身”(第二步)目的,申请人要努力做到:
1、按照鲁迅提倡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原则遣词造句,要善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与其…不如…”等,这样便于准确反映句子的含义,且使句子简明扼要。
2、每句话要为句群服务,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中心思想;由句群组成的段落,要围绕该中心思想,以逻辑清晰、言必有中的表达,从多方面论证其合理性、先进性和意义;注意上下文要有联系,以体现自然过渡。与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果断弃之。
3、文献综述不宜就单篇评论,以系统梳理展现的方式为好。例如,在XX机制研究方面,虽然不少学者(张三等,2017;李四等,2018;王五等,2019)提出了XX观点,但是未考虑XX因素,故其观点有局限性。
4、研究内容要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主干,细节放到研究方案中。
预祝诸位申请人高中!

1、你在本子上面写过小说吗?

你在本子上面写过小说吗?

记得读书时期,是写过一些文字的,但应该不能算小说,因为篇幅比较短,一般都是写短文或者诗歌之类的。因为读书的时候,家里人不让看小说,说怕看多了,影响学习之类的。

所以在那个时期,根本不懂什么是小说,最多也就看过四大名著这些。后来工作了,一放假有空的时候,会看看朋友推荐的小说,或者即将拍成电视剧的小说。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也在尝试着写小说,也不需要写在本子上了,可以直接在电脑上面写,也可以在手机上面写。不过你晒的这个本子上的小说,写得太密密麻麻了,分段不清晰,看起来挺累的。

如果真的有时间,或者想写好一点的话,可以换一个本子,或者直接在电脑上写,智能手机也可以,稍微排一下版,这样看起来会比较舒服,也更吸引人看。

平时也可以当做是锻炼下文笔,我自己也是刚刚在学习中,都只是个人建议,不一定就是实用的。但现在也了解到了,看小说或者写小说,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你会为了写好一本书,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也会因为看了某部小说里面不合理的内容,而且求证,去翻阅书籍,去各种网站查阅知识点。现在的人,一离开学校,看书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能看得进去的书籍,也越来越少了,有的时候生活除了工作,也可以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自己喜欢的电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传媒札记类话题】

谢邀。我一向坚持说,既然文如其人、风格即人,那么读书就读原著,这就等于读人生——读哲学、读数学(法兰西高等中学基本分类,其他学科由此细化);而阅读人物传记不如阅读回忆录,阅读回忆录不如阅读彼时信札,阅读彼时信札不如阅读当天日记⋯⋯少一些阅读文摘,那样容易拾人牙慧,清醒地上互联网,切忌把虚拟当真。换言之,只有用日记信札印证的人物传记和回忆录,才更耐读一些。家严生前叮嘱子女每天必须要记日记。儿子当合同制工人跟汽车装卸砖瓦砂石,一车5角钱,最多时一天7元钱,也恰是读高尔基深知底层、读红楼梦认识上层的开端,日记似记工分;又当记者养成职业习惯以新闻五要素为主体做采访本和剪报册,充当日记。编纂国家级志,更使其对资政、教化、存史,产生颠覆认识。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封面

家严较早留赠给子女唯一一笔遗产,也是极左年代最早使子女粗知新文学史料弥足珍贵的手抄本⋯⋯1975年10月26日开始,父亲为儿子专门撰写了一部遗嘱性质的传记;又由他事先指定的若干亲友,一个寄给另一个,接续传递十几人,逐个阅读;大家身处天南地北,分散全国十几个地方居住。现在,那份自传原稿落在谁人手里已不得而知;因为他事先指定的若干个亲友的名单随着那自传原稿寄了出去,中途的命运怎样,也只能拿到名单一个一个地去追问,可是名单和原稿是始终在一起的啊,况且当时气氛恐怖⋯⋯而中途任何一个人辞世也会断线。这正是儿子对父亲一生及其著译展开研究的蓝本,儿子绝不会因为血缘关系一味感情用事,所以迫切地需要引入客观证明,即与他同时代人的日记、书信、照片。

延安城也称窑洞城

以上所说——使用小本子记这记那,也不只是记下诗句、散文段落甚至小说梗概及故事情节。我的两本专著即《兰颂特写》和《兰颂手记》就是受苏俄影响。先是苏联文学中很强调特写,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兴起的报告文学。这一介乎于新闻文学的写作体裁,以写真人真事见长,我更倾向特写提法,以为报告文学虚实难拿;这与最早冒舒湮提示我去找家严译苏联文艺短篇《一个高贵的灵魂》。再是俄罗斯文学中的《契诃夫手记》,契诃夫的文学创作备忘录,是契诃夫在他严肃正直的生活中随手记下的瞬间的感触,也包括了他的读书心得以及从别的作家的著作所抄录的精粹。手记的语言一如他的创作中的语言,简洁而朴实,富于诗意⋯⋯“没有明确的世界观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一种负担,一种可怕的事情。”

李又然译苏联文艺短篇《一个高贵的灵魂》

李又然:《〈捉织〉絮语》

上海滩上没有才干的瘪三,因为才干没有就献身于一种很安分的行业:拿一根底下插着一枚针的短短小竹竿(比哭丧棒细些,比有的大艺术家手杖更细些),缩头拱背,在人行道上“塔塔塔⋯⋯”脚底板拍声音,跑小步急急的走,找烟蒂头,就用小竹竿下端的针刺起来,就放进香烟罐子里,积多了,卖给摆在黄浦江边卷蹩脚纸烟的小摊。

这就叫“捉裁织”,便是说捉蟋蟀。

电车停大站久些,要扫一扫,捉裁织的就跳上去捉裁织,顺便也就趁一次不开的头等电车。那就常常被卖票的连人带灰一起扫下来。被扫下来了呢?就在灰堆里捉裁织。

每种工作大都比做它的人高贵些,因为工作使人生活;文学崇高于文学家,捉裁织的身份也不如裁织。但人给工作以生命,所以先有崇高的文学家而后有文学的崇高,裁织的价值也因从之者被扫在灰堆里忍辱,而才被发觉。

某种裁织有的较之年青摩登太太的老年丈夫更幸福:漆着口红呢。可是半根就被丢掉,躺在地下冒淡烟,像小白脸倒在床上出虚汗,摩登太太点起另一支烟。有的从善良的嘴唇上摘下,要烧焦不造谣的嘴唇了才被忍痛猛吸最后两口丢掉⋯⋯。烟蒂头也有各种身世和命运。一样被丢在街上的捉裁织的拾拢它们仍旧卷成烟,再烧成烟蒂头⋯⋯

小孩子点灯笼去捉的裁织秋风起,才有的(所以小孩子当心你们的兴趣和灯笼被秋风吹熄)。瘪三用小竹竿捉去的裁织那是一年四季季季有,因为四季都有各种人吸各种烟,从各种门里走出来,朝向着各种愿望行走在人行道上;人吸烟,又总春夏秋冬四季都要丢烟蒂头。所以捉裁织的吃饭,虽然不是三百六十五天倒也是十二个月的,而且还吸上等香烟:捡好的裁织捉来自己吸(这时候他瞧不起吸“非”上等香烟不造谣的嘴唇)!再弄灭火丢进罐子里。于是就产生一种很洒脱的人生哲学:“讨饭三年,八轿抬他做官去,也讨厌!”叫把轿子抬到人行道上老爷捉裁织。

这种行业似乎没有大出息,可也好像不伤人,甚至还有益于人行道清洁。当然的,并非是不想伤人才捉裁织,也不是一捉裁织就不想伤人了,是那根小竹竿只配刺烟蒂头,挺不出来耙子,是这种行业本身决定于人行道清洁有益。故君子忙于改行。有那根手杖应该削得细些、更细些。

太安分也许会埋没才干:合理的野心可能发挥以至提高才干吧。所以我们赞成瘪三往上爬:由小瘪三而“白相人(流氓)”,而“大亨(流氓中之佼佼者)”;从卖烂香蕉,到开大银行。

可是一下子开不起大银行怎么办?那就艰苦奋斗捏根小竹竿,还是捉裁织倒有上等香烟吸。

* * *

我也吸纸烟,就只有这一点像毛主席。有时候半夜里满窑洞大捉自己丢掉的裁织,比工作学习生产积极得多。我这窑洞里没有人行道;所以裁织较之点灯笼去捉的更稀少。捉着一支欢喜大于加津贴,精神百倍,感想也就“丰富”,随烟气缭绕而飞散。有些感想很固执,不飞散,就留下在朋友的礼物,一本小册子上。现在快留满一册,取个总的名就叫《捉织》;意思很干脆:不开大银行,只卖烂香蕉。

我是爱婴者:每天总有几句话想说出来让它像孩子一样成长,可是总闷死它在死屋似的沉默里了。死屋要开门,有东西要走出来;将来也许从这小册子中摘出一些固执的感想就正于大雅。《左传》上说“善钧从众”,不知是否这么解释:当双方意见一样的有价值(“善钧”“钧”),这时候才服从多数(“从众”)吧。我那感想大都很可笑的。但好在全世界不止一个人会笑,因为可笑的事不止一件,可笑的人又何止一个。波浪从海里翻起打天,哗然的仍旧碎进海里去,碎的不是天,究竟飞走几滴水?我们是海,哗然的笑别人的笑声也就是自己的波浪。全世界最后一个可笑的人尚未出世,一如最后一盏灯还没有吹灭。要海不被自己的波浪所打湿吗?又是难的。

像写大著作先来一篇序言:有个排场威风些。是为序。

附记:《捉裁织》散文,署名:李又然,原载延安《文艺月报》(萧军主编)1941年3月1日第3期。李兰颂辑注《又然文存》上编(李又然著译)时改题为《〈捉织〉絮语》。

:李又然作为职业散文家,生平出版过五本散文集。其中,《国际家书》有三个版本,三种真版原件,现已搜集齐全;如今均已列入李氏家族个人收藏书目,专门用于研究李又然的生平及其著译。这三种真版原件包括有:1、署名李则蓝著的散文集《国际家书》吉林书店初版本(1948年11月);2、署名李又然著的散文集《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初版(1949年10月);3、署名李又然著的散文集《国际家书》上海文化工作社增订本沪再版(1951年2月)。

2、硕士期间发science或者nature是什么体验?

什么体验,我猜应该是如果申请读博可以给博导定方向的水平[泪奔]

一辈子吃喝玩乐的钱,有人会慢慢给你。

这种国际顶级期刊,不要说硕士,博士发了。

终其整个研究生涯,能发一篇就死而无憾了。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就直接可以奠定你的研究水平了。至少可以,在本科院校任教了!

3、最近中科大一博士点出新规,博士毕业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你怎么看?

答题/帅小西De--期待为您解惑!谢谢大V"趣之化学"的邀请。


事件起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韩正甫教授要求:自2019年入学的博士开始,必须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是媒体、杂志的科普文章,如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小西在头条有结识几个中科大的在读博士生,活跃在科学垂直领域,非常优秀!

博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如何?

小西博士毕业后进入大学任教。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个人觉得不少博士生、硕士生的中文写作水平的确很Low,常常是汉语、英语的习惯混用,可读性不高。也许,本科生学位论文还可以说是“去重”,研究生实在没法用这个借口。

小西举个小小的个例,也许更能明白韩教授为何有“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小西熟识的本专业一个博士生(2019年5月已答辩毕业),她的论文送审前得专业内2位导师"预审同意"后送校研究生院,经教育部平台盲审通过后才能安排答辩事宜。但是,她的论文在预审期间被提出不下30余个大小问题,尤其是中文写作非常"糟糕"。

日常中,博士生中有人为中文写作头疼,也有人为英文写作头疼。初期愁的肯定是英文写作,如第一篇Sci论文都比较“难产”,第二篇开始就会找到感觉。其实,小西个人觉得中文写作的难度更大,尤其是中文核心类期刊。之前,小西就有个博士师弟,在发表几篇SCI之后,想着"边角料"的数据发个国内核心,直接就被拒稿。

小西记得,导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国内顶尖学报的发文难度不低于一篇中科院II区以上论文,在我们课题奖励中核心期刊等同于IF=1.5的三区Sci论文。“国内顶尖学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业内公认期刊,如一级学会办的期刊,一般某个工科专业仅有2-3个一级期刊。

之前,不少研究生在“琢磨”他人博士学位论文时,也会有经常发现一个类似的问题。部分论文末尾"已发表科研成果"部分列出七八篇SCI论文(一作),一看就是个标准的优秀博士。其中文中有精美的图表(英文科研小论文常是学位论文中的某一个章节,图表是可以直接"复制"的),但是中文写作一眼看去就不是很"地道",给人一种毕业之前“写的很急”的感觉。

或者,这么说吧!小西宁可给学生修改润色一篇英文论文,也不会选择中文论文。相比有套路、句式的英文写作,小西个人觉得中文的凝练难度更大。比如,你看看小西的问答,在表述上同样不是非常地道。正所谓长期不写不用很容易退化的。

为何要抓博士生的中文写作?

小西觉得“需要发表一篇中文论文才能毕业”的要求是合理的。合适的中文写作锻炼,对于博士日后的科研发展非常重要。

首先,在日常的课题申请书、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中,递交的都是中文版。甚至,部分留学生(如申请博士后资助)的材料还得团队内博士生帮忙翻译成中文。毕竟,大部分“领D”或“专家”的英语水平达不到直接审查英文资料的程度,但是中文水平很高。之前,小西写的课题申请材料就经常找一个校领D秘书的朋友帮忙看看,往往都能提出很多建设性的修改建议。

其次,在博士生毕业的“第一桶科研启动金”(青年基金资助)的申报中,有传出“+1篇中文核心”更好的趋势,同期尽量不要有开源的英文期刊论文。毕竟,科研经费给老外交版面费不太合适,之前可能没这么明显的态度,目前已有类似的“说法”。当然,不是说高水平的Sci论文不重要,而是有一篇中文核心论文,可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同时,很关键的一点学位论文送审中,不少发表多篇Sci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因语句不通、没有主语等,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只能无奈的延期半年。这样也会逼着博士生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还记得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青千)在群内辱骂学生吗?主因就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实在差的看不下去。

-结语-

当然,提升中文论文写作的好处很多,在高考中我们就常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小西作为工科博士也深有感悟,真的是慢工出细活,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出不来好文章。比如,回看小西2018年3月的问答,你会发现写的非常稚嫩。

其实,类似的要求在其他学校也有,只是没想到这次韩教授的举措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如清华大学2018年新生中就有开设“写作与沟通”的必修课,甚至在2020年将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后续也会向研究生提供类似的课程。相信国内其他院校,也会跟进类似的举措!

最后,还有个不太好说的原因:科学无国界?

还记得2019年5月IEEE群发邮件禁止华为员工参与编辑和审稿吗?小西觉得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何不能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呢?我们要提升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你觉得呢?

小西的答题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答题最大的收获!

为什么韩正甫教授宣布中科大中科院量子实验中心光学工程博士点只要求博士生写一篇中文文章发表就可以毕业?博士是什么学历?是最高学历,是要求有独立从事科学或科技研究的学历,只发一篇中文文章,连学术论文都可以不是,就能表示这个博士具备了独立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了吗?显然不能!

量子实验中心为什么把标准降得这么低?其用意真的是如韩正甫教授所说的是为了提高中文写作水平吗?这的确耐人寻味,大家只需先搞清楚他指导的是什么专业,便可以明白其中的秘密:韩正甫教授是搞量子信息科技专业的,这个专业目前完全是忽悠科技经费的专业,什么光量子加密通信、光量子计算机、光量子探测雷达等等,都是居于超脱自然力的量子纠缠与叠加原理,以及不具有可行性的单光子制造与操控技术,如果他们所谓的学术论文要想发表学术杂志,不花钱买版面能行吗?显然不行,编辑再傻也不可能傻到相信他们能制造与操控静止质量为0,运动质量也接近0,并且以光速作宇宙最高速度运动的单光子!那些发表到《自然》杂志的光量子科技论文,如果说没有花钱购买版面,这只能骗骗小孩子!

居于以上分析,那些跟随韩正甫教授学习量子科技的博士,如果想正规发表论文,显然也必须支付一笔可观的版面费,于是,韩正甫教授趁着博士教育改革的社会呼声,顺着杆子往上爬,降低博士的毕业要求标准,这才是真相!他的为了提高博士中文表达水平之说纯属掩人耳目的瞎扯,中文基础是一个博士必须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学业,如果连中文基础都过不了关,还用读本科、硕士与博士吗?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和研究所都是要求博士生发表高影响因子SCI英文论文才能毕业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最近立了个新规。“从今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即使发再多很好的英文论文,也不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规定。

理工科专业学生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受英文SCI论文的折磨(只发表英文SCI论文),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大学老师中文写作能力大不如从前。大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就更加差了,中科大将发表中文文章作为博士毕业要求之一,可见目前中文写作能力弱到一定的级别了。

1.大学生中文写作能力差

本科生基本不再开设语文课,基本不要求中文写作。只有本科毕业论文需要用中文写,但是也基本靠抄,翟博士出事后要好很多了。研究生毕业又要求发表英文SCI论文,中文写作全靠吃高中的老本。目前,大学生的整体中文写作真的是令人担忧。包括我本人在内,记得硕士期间发表两篇中文EI论文,写完初稿后给导师看,但是返回来的修改稿是面目全非,几乎是被导师重新写了一遍。

本人去年带的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修改其论文过程就像吃虫子一样难受,真的不如自己帮他重新写一遍。现在体会了硕士导师当时修改我自己论文时的心情了。在和其他带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交流时,几乎90%以上老师反映学生中文写作能力太弱。

“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需要提高,有部分人看英文、写英文都很流畅,但回到母语上来就不知所云。博士毕业论文里经常存在语句不通顺,没有主语等情况。”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吉德表示。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彭庭松曾对媒体透露,他们的调研表明,复旦、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们一致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比较弱。

当然,博士生中文写作能力虽然比本科生和硕士生要好不少,因为已经经历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的中文写作训练,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备是理工科的博士生。就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韩正甫说,“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实在太差,有些学生可能英文比较好,但中文文章累赘,错别字太多,有的连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

2. 部分大学老师中文写作能力差

上文写了学生中文写作能力差,其实大部分大学老师的中文写作能力也是不太好的。很多二本学校采用的教材都是本校老师编写的。这种教材的特点是将知识点复杂化,文字表述也不简洁,语言错误和知识错误并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很多高校对于教师评职称基本条件需要有专著出版,教师为了评职称,硬着头皮东拼西凑拼成一本所谓的教材。一方面,自己对其中的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彻,就很难用通俗的语言简洁地描述清楚。另外一方面,理解透彻了,可是中文表述力有限表述不简洁。我相信不少读者朋友在读大学期间用过这种本校教师编著的教材。

评价机制的导向,大学老师为发表高分数的英文SCI论文全心思研究如何快速发表英文论文,也没有心思去教学和研究如何提高中文写作能力。而这部分老师大部分在研究生阶段没有经过系统中文写作训练。

因此,大学生、研究生的中文写作能力急需得到改善。再不改善全民学英语,而自己的母语烂到底。一味地强调发表英文文章,一方面强迫大家去学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慢慢淡化传统文化。现在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父亲节等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本土的传统佳节如春节、端午、中秋、七夕等越来越没有原来的韵味了。

鼓励发表中文文章的好处

本人强烈支持中科大的做法,这样有利于提高中文写作能力,有利于将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大地上和有利于推广中国文化和文字。

1.有利于提高中文写作能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规定博士生毕业之前发表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这样在写博士大论文之前就进行一次中文写作训练。

而且该博士点的规定很人性化,考虑到不少中文期刊见刊慢。我读研究生期间就碰到中文期刊投稿到见刊需要两年时间。可见,在媒体、杂志、科技新闻报道都也符合毕业要求是很人性化的。这种规定的重点是训练博士生的中文写作能力。

通过投稿和返修,导师、编辑和审稿人都会针对文中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经过这一过程虽然中文写作不能获得大幅提升,但是小幅度提升肯定是会有的。

博士毕业后,在中国工作,中文写作能力相当重要。以高校工作为例,撰写课程实施大纲,指导修改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写各种项目申报书等等,都需要很好的中文写作能力。特别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家自然基金,对申请书的质量要求很高。有很多科研成果很好(5篇以上一区论文)的青年老师不能获批青年基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申请书写作质量不过关。

2.有利于将科研成果发表在中国大地上,利于推广中国文字和文化

“学生们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大有裨益。”本人一直有个想法,希望国家出台政策,引导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中文期刊上,只要成果过硬,老外自然要来看这个科研成果,他们就不得不学习中文,这样一方面可以将中重要的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将成果面试,另外一方面,加速中文和中国文化在全球推广。

遗憾的是,目前的状况是发在中文期刊上的成果都是科研人员的一些边角料。

当然,这也跟中文期刊办刊不利有关。很多中文期刊收稿件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没有省部级、国家级项目支持的科研成果一律不收,尽管成果很不错。和编辑关系很好的熟人稿件,再烂也会接收。对稿件没有统一的标准。


你在投中文期刊过程中遭遇过哪些糟心事?欢迎留言!

也欢迎对我的文字表述、标点符号、错别字进行指正,以便共同进步,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