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只基金规模为什么越来越大了(基金规模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大吗)

jijinwang

来源:今晚报

在家点点手机,就可以投资各类基金,实现投资收益。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投资路径,不少年轻人加入投资基金的队伍。相对于投资股票,投资基金能分散风险,而且能借助基金管理人的专业能力,实现财富增值。

这种投资逻辑,使得基金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数量合计9152只,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合计达25.32万亿元。同期,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为2.46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2.41万只,总规模达到19.76万亿元。

然而,2022年一开年,基金销售和募集规模却迅速跌至冰点。1月份,新基金发行规模只有1188亿元,不足2021年12月份的4成。2月份,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规模只有3.44亿元,仅相当于往年的十分之一。

基金销售冷却的背后,是去年投资者盲目追捧明星基金经理的后果。去年,一些基金公司开直播间销售基金产品,打造经理的“明星”人设,组织粉丝后援会,为经理“打Call”,结果一些投资者盲目跟投。等到年末,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不仅不及预期,而且亏损惨重,引发投资者不满。在失望情绪之下,投资者纷纷赎回基金份额,再也不盲目投资新的基金产品了。

在私募基金领域,因投资效益不及预期而跑路、失联的事件频发,近期有70家私募失联。上海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在黄浦江夜跑失踪,最终被证实死亡;北京某私募基金管理人接受公安机关调查后成为失信人。这些负面事件把私募基金的风险暴露了出来。对投资者来说,不应被基金市场的娱乐化和饭圈化迷惑,应该坚持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这样才能规避风险,实现投资收益。

明星经理“翻车”

今年2月中旬,过完春节,市民林茜(化名)归集了手里剩余的现金,准备到银行存三年定期。往年,她一般会把手头的闲余资金用于购买基金,今年,她放弃了这个习惯。“我看了一下,现在市场上1800多只基金亏损,风险太高。而且,我去年买的医药、科技主题的基金也跌了30%多,实在不敢继续投了。”她这样说。

去年8月,考虑到新冠病毒变异、疫情多点散发均利好医药行业,林茜买入了某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半年时间,其购买的产品持仓亏损高达30%,回头看,她买在了高点。

事实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白酒股、医药股、互联网科技等板块接连调整,公募基金普赚的行情不再,反而大面积亏损。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22日,近一年内收益超10%的基金仅有244只,而市场中有1800多只基金亏损,还有757只基金亏损幅度超过20%。

去年,理财市场一个突出现象是基金直播间销售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粉丝化、饭圈化现象。某基金经理甚至成立了“全球粉丝后援会”,年末,他管理的基金业绩大亏,其微博话题下已经几乎无人打卡。

林茜曾经在直播间里看到一些基金的销售场面,经理和工作人员一起表演才艺,把直播间变成了个人秀场。当时,她还纳闷,为什么基金投资这么严肃的事情,也在做直播销售呢?当看到粉丝狂热、盲从的表现时,她明白了,直播销售基金确实能让流量变现,快速提升资金募集的规模。她自己也被鼓动,买了相关明星经理的产品。

现在,林茜在为当初的冲动而买单。她根据市场热门和直播间的推荐购买的科技、医药类基金,跌幅均超过30%,损失超过4万元。回想这段经历,她就非常后悔。在5年前,她投资股票和基金,还仔细学习一些投资知识,研究各种财务报表和宏观政策;但近两年,随着投资理财人群的年轻化,她也跟着浮躁了起来,随波逐流,什么热门买什么,结果变成了一位不能独立思考、无法冷静决策的投资者。

长期研究基金投资的肖剑(化名)指出,市场上从来不存在股神,把基金经理奉为“神”的做法,是一种迷信的表现,更是惰化自身投资思考的行为。去年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大多押中了消费、新能源等赛道,随着市场风格转换,相关产品的表现不如以往,基金经理很快就“跌落神坛”了。

也有分析师指出,投资者短期内过度追捧明星基金经理,导致其管理规模快速膨胀,会影响其调仓操作。例如,近一年收益超10%的基金平均规模仅20.12亿元,而规模超100亿元的基金平均收益为亏损13%。也就是说,资金规模越大,越不好操作而导致亏损。

肖剑介绍,出于个股流动性的考虑,规模较大的基金基本只能投资于中大盘股。去年下半年,随着一系列负面因素影响医药、科技板块,市场风格正在从“成长”到“价值”转变,基金抱团股因此出现大幅回调,这在情理之中。在市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应该转向价值投资和防御仓位,但是部分投资者明显还没有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他们反而用各种段子和顺口溜对明星基金经理表达不满,这是一种投资亏损后的应激反应。

近日,随着相关宏观政策的出台和流动性变化,此前回撤较大的基金又有了上涨的势头,粉丝们又开始“蠢蠢欲动”。对此,投资者林茜表示:“我还是观望一段再说吧。这一次,我一定要慎重投资,仔细研究相关基金的投资策略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再盲从和冲动了。”

私募机构“失联”

除了投资公募基金外,投资者也可以到银行、券商或者第三方网络平台购买私募基金。相对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较高,相对应的收益率也较高。一些普通的投资者正是被私募基金的高收益率吸引,他们筹措资金购买私募,期待在大额投资中获得丰厚收益。

然而,并非所有的私募基金运作期满后都能获得预期的高收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收益的背后必然有高风险。一些参与了购买原始股、认购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份等投资的私募基金,一旦标的公司上市失败或者二级市场波动较大,私募基金就无法实现高收益,导致投资者的本金损失。

本市投资者黄军(化名)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去年初,他投资100万元在网络平台上购买了某私募基金。当初,投资的基金管理人为B公司,投资期限为一年,预期收益率为年化12%,约定的投资方向是购买某公司的原始股。然而,一年中,投资的这家公司并没有上市,无法变现,同期B公司已经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近期,黄军四处联系私募基金的管理方,却发现公司已变更办公地址,无法追回自己的投资。

与黄军有同样遭遇的投资者有很多,投资了私募基金不仅没有获得收益,还联系不上基金管理人。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又有70家私募机构疑似失联,这已是中基协公布的第42批疑似失联私募机构的名单。这42批加起来,总共有1461家私募疑似失联,726家私募因失联而最终注销。

岁末年初,私募基金行业发生了多起负面事件,引发网民关注。去年11月底,有“风投教父”之称的汪某失联,消息一出,私募基金圈一片哗然。到了今年2月,汪某所在公司发布消息称,汪某失联期间是接受公安调查,公司和汪某均已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同样在1月初,上海某私募机构实际控制人和基金经理高某失联。高某于今年1月10日黄埔江边夜跑时失踪,20多天后,警方在浦东黄浦江水域打捞起一具男尸。经DNA比对及家属辨认,死者确认系此前失踪的高某。数据显示,截至高某出事之前(2022年1月10日),其公司旗下多只产品净值出现了缩水(亏损)。

面对这样不安全的环境,投资者也开始担忧自身资金的安全,不少投资者立即联系、跟踪资金管理机构的动态,并要求尽快赎回产品。对新发私募基金产品也持观望态度,不再积极投资。1月至2月,私募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也开始下降,迎来了市场的低点。

2月2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1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数据显示,1月新备案私募基金数量为3635只,环比去年12月下降19.79%;新备案规模为958.88亿元,环比下降43.58%。具体来看,证券类私募备案情况颇为惨淡。数据显示,1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备案数量为2681只,环比下降18%;新备案规模为401.21亿元,环比下降59.47%。

市场需要“回归”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因为缺乏知识、精力和投资专业技能,因此认购基金经理的相关产品,认为他们能利用专业的技术而给自己带来收益。这是基金市场的基本逻辑,也是基金发展的根本路数。然而,近期一系列公募基金明星经理“翻车”和私募基金经理“失联”、失信事件,让公众和投资者反思,基金市场是否偏离了方向,进入了发展的瓶颈。

有基金投资行业人士透露,当前公募基金的盈利核心在规模和管理费,不在业绩。如果基金亏损,所有基金持有人承担,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并不会有什么损失;如果盈利,基金经理还会有利润分成和额外奖励。不管盈利或者亏损,投资者都得交管理费。也就是说,管理费才是基金公司的核心利润。

这种市场形式和发展模式,使得基金公司特别在意流量和规模,因此纷纷通过直播间及其他方式开展销售业务,忽视规模过大带来的调股、换仓等风险,最终使得基金投资效益难达预期。“只顾发展规模,不管基金净值,这是对投资者的一种辜负。”基金投资者林茜说。

投资者也应从基金大跌的行情中学会理性思考。在认购基金时,很多投资者对市场的风险预期不够,一旦遭遇短期波动就急于赎回,面对净值损失便心生怨恨,这都是投资心态不成熟的表现。基金经理的投资预期是3至5年,而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投资预期大多在1年以内,这种错位,使基金净值与普通消费者的期望产生了差距。如果将期限拉长,或许基金投资的效益就能达到预期,但是,很多投资者又放弃了这样的机会。

过去几年,基金销售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直播间、第三方电商平台等利用网民急功近利的心态,发展了直播、打榜、排名等销售方式,使得年轻人的投资行为越来越冲动和盲从。投资者从不研究相关基金的投资风格、主要投资品种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环境,只认基金经理的明星光环,最终不得不吞下苦果。

去年,中基协已发布《公募基金直播业务专题讨论会会议纪要》,要求以投资者教育为初心,做好投资者长期投资的引导工作,合规开展公募基金直播业务。不得存在诱导、刺激基金销售或保有量等倾向,不得以增加基金收益率等形式将奖励金额和基金收益混同。这些规则的出台,有利于基金回归“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纪要发布后,基金直播销售明显降温,娱乐和饭圈化趋势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当基金管理人回归“守信”、重视信托责任;基金销售趋向“合规”、不再打造明星经理;而投资者自身加强学习、回归理性思考时,基金市场必然信心恢复,得到稳健发展。对普通的投资者来说,委托更专业的人投资获得收益,这一路径依然存在,而且会愈加公正透明、值得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