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教辅行业可谓是“风雨飘摇”。
在一系列利空的打压下,各大上市教辅机构股价纷纷大幅下挫。例如传统龙头新东方,其股价在短短3个月内大跌了43%,好未来的股价也暴跌超过了50%,而最惨的还要数高途学堂,不到3个月股价暴跌近80%。
不过,相较于意料之中的k12教辅机构股价大跳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以考公辅导教育为主营业务的中公教育,近期股价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调。
根据数据统计,自从2月份创出了43元的短期高点之后,中公教育的股价就开始持续下跌,到如今仅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其股价就跌到了25.36元,市值较前高点蒸发了1100亿。
作为A股的“考公第一股”,按理来说近期的政策利空对于中公教育的影响并不大,为何其股价还会持续走低?在大跌的股价背后,中公教育又藏着哪些风险?
股价大跌,创始人身价缩水超200亿
在今年的3月,身为北大 1995 级校友的李永新向北京大学捐款了10亿元,用以设立北京大学中公教育发展基金,此次捐款还刷新了北京大学建校以来个人捐赠的历史,李永新一时间可谓是风光无限。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自从2月份创出了43元的高点之后,中公教育的股价就开始下跌。
李永新3月份“豪捐”之后,中公教育的股价更是加速调整。
截至5月25日,中公教育的股价仅为25.36元,较高点已经回调接近40%,市值相较于高点蒸发了1100亿,而李永新的身价也缩水超过了200亿。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股价大幅下跌之前,中公教育可是市场上公认的大牛股,不但业绩稳步增长,股价更是节节攀升,自从2018年确定了借壳上市之后,其股价已经大涨超过了18倍。
可能连李永新也没有想到,在市场环境未发生大的变化下,中公教育的股价却遭遇了“滑铁卢”。
一季度业绩大增,问题到底出在哪?
虽然中公教育的股价近期大幅回调,但其业绩却并未出现大的波动。
根据4月29日发布的一季报数据显示,中公教育一季度营收为20.52亿,同比大幅增长了66.79%;净利润为1.41亿,同比增长了21%;扣非净利润为9221万,同比增长18.7%,三项重要数据全线收红。
按理来说,股价是业绩的反映,有这样的业绩,股价不涨就算了,还出现大跌就多少说不过。那么为什么中公教育的股价会大跌呢?原因可能有两点。
第一,买量模式不被看好。
目前,教育辅导机构和游戏公司一样,基本都是靠着买量来创收,特别是以考公辅导为主营业务的中公教育,报班的学员基本不存在复购的动作,这让其不得不花大力气用在引流买量上。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中公教育的销售费用也是持续增长,在2017年时,其营销费用还仅为8.413亿,但到了3年后的2020年,其营销费用就飙升到了18.12亿,短短3年时间营销费用就增长了近10亿。
而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引流的费用必将越来越高,中公教育买量的模式未来竞争力将越来越小。
第二,机构出逃,股价承压。
除了经营模式上的问题外,机构出逃也是中公教育近期股价大跌的重要原因。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2020年的年报中,中公教育基金的持仓家数达到了515家;但到了3个月后的一季报,其机构持仓家数就锐减到了37家,大资金的出逃导致了其股价出现大幅的回撤。
投诉不断,中公教育该如何应对?
除了股价大跌、模式有问题、机构出逃之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就是中公教育的口碑问题。
虽然作为国内考公辅导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中公教育的口碑却并不好,不少报了中公教育线下培训班的学员反映,中公教育的教育质量差,和宣传严重不符,而且想要退款极其困难。
在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关于中公教育的投诉高达3242条,大部分的问题都在教育质量差和退款难这两大方面。
至于为什么口碑会差、问题不断,这恐怕又要回到模式上了。
由于中公教育用的是买量的模式,每一个吸引来的学员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考公不像k12,学员无论是成功上岸还是考公失败,都不存在复购,最终中公教育的考公辅导成了“一锤子买卖”。
在慢慢打磨教育质量和通过买量快速收割这两个选择上,中公教育明显选择了后者。当然,这个选择让中公教育在前期快速发展,股价也节节攀升,但在缺乏教学质量的支撑下,成长到一定阶段的中公教育必将面临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