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类别 40家企业|六盘水为工业企业鼓劲打气

jijinwang
最近二个月来,与周边朋友和圈内外人士多有接触,趁着 路过贵阳去了遵义,途经黔西南州兴义、普安边边,实实在在的在毕节市大方县明朝那些事儿,到了大方这必须得去贵州宣慰府大大方方走一回,体验了奢香夫人做官治理贵州的传奇与伟大,用一句在奢香夫人博物馆和奢香墓葬地参观时听到的一句话实说吧,说话的是几个北方东三省的汉子,在参观时伫立聊天道从古至今,从北到南还是他\u0026的当官好[捂脸],游客只看到了高大宽敞的房屋和穿不尽的衣服吃不完的粮食,其实当官要为民做好官,不然当官也有些风险的,说说而已。
转一圈回来了,到了家门口还是水城古镇游戏游戏,这里每天都有一点故事,2018年10月13日有大的日报报道说,贵州文化扶贫项目—六盘水水城古镇改造工程13日全面建成,古镇整整二周岁了,待古镇慢慢变老就会有点味道了~
图一二三都是在南门与红桥左右所拍;图四五六就是鼓励地滩经济时搭建的滩点,有些困难,滩点还在此,有需要的是可以联系古镇有关部门有偿使用的;余下图片都是在古镇及附近一天所拍的 。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打开六盘水改革开放40年的记忆空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始终是全市改革开放大潮中,奔腾在最前列的浪花之一。


40年间,六盘水一些“小打小闹”的工厂作坊、乡镇企业,成了如今的行业龙头、“行业标兵”;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厂房林立的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我市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民营企业成为一支充满活力和动力的生力军,不断推动着我市经济总量日益增强、税收贡献逐年增大、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如今,这支生力军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张三都 摄



起步发展

乡镇企业带动民营经济

1978年到2000年

我市的非公经济主要是以乡镇企业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要求“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国务院还在1979年、1981年相继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让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兴办社队企业和从事工副业。1980年,全市有社队企业788个,从业人员17618人,完成社队企业总产值4088万元。到1985年,我市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铅锌采冶业、食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饮食服务业等企业逐渐崛起。

1991至1995年

为实现乡镇企业的突破性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市更新观念、立足资源,全民发动、真抓实干,以努力办好“一把手经济”的工作思路,组织乡镇企业运作,建立鼓励和保护机制,狠抓“支柱”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煤矿的整顿和骨干矿井建设,建设了一批开采、冶炼、洗选企业和建材业。到了1998年,全市涌现了一批重点县、乡镇和企业,其中,盘县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实现20亿元,有16个乡镇营业收入超亿元,有20个村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有10个企业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

我市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全市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在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俯瞰凉都。


民营经济

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

1999年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市开展“取缔、关停小土焦”和“关井压产”工作,农村煤炭工业企业减少,产量下降,随着此项工作的持续开展,一些煤矿企业和冶金企业在“阵痛”中实现了转型升级,众多传统产业纷纷转型升级发展,加大了对技术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走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路子,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一批上规模、质量高、产能好的非公企业应运而生,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经济效益好、产业层次高的转变。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虑谋划,把做强做大民营经济作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抓牢,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施行,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呈现强劲、多元、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工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增长,已成为我市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贵州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是我市一家民营企业,该公司以煤炭开采、煤炭洗选为主,物流、金融投资、租赁等为辅的综合性企业集团,2012年8月成为贵州省第一批50家具备瓦斯防治能力煤炭企业(集团)之一。2011年至2016年,该公司共投资建成6个煤矿,并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和掘进,6年间共生产原煤13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创造财政收入12.6亿元、工人工资收入14.4亿元。



“3155工程”的实施,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




“十二五”期间

依托我市先后实施开展的农村“三变”改革、千企帮村、“3155工程”等一系列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行动,众多传统企业纷纷将发展目标转向农业,在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



贵州天刺力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是我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主要以刺梨为原料进行系列产品的生产、科研开发、基地种植,形成特色产业,现累计申请专利11项,其中外观设计专利8项、发明专利3项、著作权3项、加工技术专利2项,盘州刺梨果脯已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天刺力公司的加工车间。许斌 摄



截至2017年底

全市共完成刺梨种植88.47万亩,刺梨种植面积占全省刺梨基地207万亩的42.7%,建成5家刺梨加工企业,刺梨产业已形成产学加产完整的产业链,去年惠及农户33.76万户97.9万人,山野小刺梨变身致富果。



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州刺梨产研中心。宋迪 摄




近年来,贵州贵能投资股份公司、华栋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安凯达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这些企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在不断推动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2017年

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838.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57.4%,预计2018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965亿元,占全市GDP达60%。

---截至2017年

我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15.05万户,是1995年5.9万户元的2.56倍,年均增长0.42万户;民营经济从员人员68.03万人,是1995年18.14万人的3.75倍,年均增长2.27万人。


凉都华灯初上。杨润升 摄




经过40年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富民强市、促进和谐、构建幸福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发展中不仅缓解全社会从业人口增长缓慢的压力,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民营经济的一个个数字,正是六盘水加速发展的有力证明。如今,民营经济已渗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的民营企业,将继续满帆前行,纵横商海。


■ 故事链接

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

小辣椒做成大产业

走进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内6栋厂房掩映在绿树间,俨然一座花园式的工厂。如今已经成为钟山区月照社区金钟村的标志性建筑,谁能想到,这家公司在18年前只是一个批发调料的小公司。

2000年,王小龙和妻子杜发菊从四川举家来到六盘水,经营一家调料批发公司。2005年,夫妻俩代又理了云南的一家辣椒制品并卖得很火,两人就琢磨:“贵州的辣椒那么出名,不如自己加工辣椒制品。”

随后,夫妻俩开始四处筹钱,准备大干一番。要建辣椒制品厂,资金、场地、政策成为“拦路虎”。“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小龙杜发菊夫妻俩顶着重重压力,四处筹钱租了间300平方米的房子,购买设备,做起了辣椒制品生意,没想到自己生产的辣椒制品很受市场青睐。

2009年初,杜发菊开始了扩大厂房的筹划,几经考察将厂址选在金钟村,并得到当地相关部门全民创业优惠政策支持,解决建厂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当年5月成立了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惠政策,没有相关部门周到便捷热情的服务,就不会有今天‘杜姨妈品牌’的发展势头”杜发菊说。

近年来,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作为回馈社会的一种责任,开展产业精准扶贫,采用订单农业,免费发放种子、农膜,免费培训等方式,让80户特困户脱贫致富。

2013年至2016年,公司先后与北部五乡镇南开乡、钟山区月照社区、水城县都格镇等10多个乡村1000多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协议),种植基地达13360余亩,涉及农户1300多人,直接帮扶贫困农户600余户,每户平均年销售收入达8000元以上。

如今,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国内20个省,产品出口到东欧、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公司先后荣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守合同重信用”“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和市级“重点中小工业企业”“民营企业特色品牌”等荣誉称号。

(来源:微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