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拓展内销业务的同时,港商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南都记者今日从香港工业总会与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表的《大湾区港商开拓内销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获悉,受国家双循环经济的政策推动下,有超过八成受访的大湾区港资厂商表示已经发展内销业务,其中有八成三港商表示,有意于未来两年进一步扩充内销业务。
“港资制造企业在拓展中国内销市场时,合适的跨境金融配套服务必不可少。”该份报告指出,按企业员工人数划分,较具规模的受访企业比起规模较小的企业,综合而言对各类跨境金融服务较满意。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与两地政府应更紧密合作,检视与跨境相关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强化交易银行、跨境融资、支付等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
港企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
据《报告》披露,此次问卷调查以香港工业总会及其辖下珠三角工业协会的会员为对象,在2021年9月至10月期间进行,在收回的104份有效问卷中,有84间受访企业在大湾区设厂,当中大部分 (83.3%) 在当前有经营内销业务,多数同时经营外贸和内销生意。
一些企业的内销业务已上轨道,尤其是较早进军内销市场、获得先机的企业,但不少仍在探索阶段,多数港资企业仍以外贸为主;无论企业从内销业务所得的收益是否符合预期,超过八成(83.1%)有经营内销的企业计划在两年内进一步扩充内销业务。 对于在大湾区设厂的港资企业,他们投资或计划投资于内销市场的最大原因是市场潜力庞大,平均为 4.3分(以5分为最高),其次是善用已建立的商业网络及为企业升级转型。
事实上,港资制造企业在拓展内销市场时,合适的跨境金融配套服务必不可少。
据《报告》显示,不少企业认为各类跨境金融服务未能满足内销业务的需求。按企业员工人数划分,较具规模的受访企业比起规模较小的企业,综合而言对各类跨境金融服务较满意。
在拟/正经营内销的受访大湾区厂商当中,有70.7%较具规模的企业认为收账服务不太足够和非常不足 够。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最不能满足内销业务所需的跨境金融服务是融资、汇款和跨境资金流 动性管理,认为服务不太足够和非常不足够的分别都有78.9%。
《报告》指出,虽然香港的银行有提供上述跨境金融服务,但由于个别服务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或是资本要求较高,规模较小的企业较难获得此类服务。一般来说,跨境支付及收账服务对企业来说应该没太大障碍。可是,有可能因为内地和香港的监管要求及银行文件要求不一致,因此企业在处理这类服务时或许有点繁琐。
此外,跨境金融服务通常都包含服务费,这也有可能令受访者认为部分跨境金融服务还未太符合他们的要求。
此外,由于在香港的利率较低及弹性较高,不少港商都会优先考虑在香港贷款,但企业若以内地的厂房或物业作抵押,则绝大多数要通过内地金融机构进行,部分受访企业可能因此认为跨境融资服务不足。
至于其他融资模式方面,港资制造企业多为家族生意,且业务早已上了轨道,相较于内地的新公司或香港的初创企业,较少透过私募股权基金等会摊薄股权的方式进行融资。
港商希望强化跨境金融服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内销信用风险问题。
《报告》指出,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放账风险高是港资制造企业拓展内销所面对最大的挑战之一,这亦削弱了企业拓展内地市场的积极性;加上内地产业链环环相扣,拖帐问题令上游中小企厂商面对更大的经营压力。
香港的香港出口信用保险局(信保局)和内地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信保)一直在为外贸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近年亦推出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产品。
不过,《报告》指出,该类服务远远未能满足制造企业持续增长的需求。
根据中信保的年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承保金额4,065.4亿元人民币,按 年增长22.4%;承保保费6.3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16.2%。可见巿场对国内信用保险的庞大需求。此外,广东省自2020年第四季以来亦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当中包括会同银保监部门支持保险机构提供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等多元化保险产品服务。
“若内地能早日建立相对完善的全国性、跨领域信用资料共 享机制,提供透明的资讯以供评估贸易风险,保险及金融机构可提供更合适的服务,促进中小微企扩 展内销贸易。” 《报告》指出,在香港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应更宏观地检视信保局的职能,明确政策方向,更为港资厂商参与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包括推出适合内销市场的信保产品,提升对较高风险巿场的承保能力,并简化小额保 险产品的处理流程等,才能成为港商进行贸易的安全网。此外,信保局应与行业伙伴建立更紧密关系,搜寻更多潜在合作领域,如探索与中信保合作的可能性,在承保、风险管理等范畴进行交流,开展策略性合作。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银行业与两地政府应更紧密合作,检视与跨境相关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强化交易银行、跨境融资、支付等产品,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梁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