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在浩浩荡荡四十年的光辉岁月里,一些紧握机会,敢闯敢干的老字号企业迅速崛起壮大。广药集团旗下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其中的典型,而拉动光华不断发展的,是一批又一批为生产坚持不懈、实干担当的优秀人物。
劳模精神,引领创新
1956年,光华涌现了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陈雨池。在上世纪50年代,光华在生产国家急需的疟病丸的时候,遇到主要原料奎宁粉靠进口,而用国产的原料又无法解决药片破裂的问题。他主动承担技术攻关,带领攻关小组开动脑筋,经过多次试验与实践,终于攻破难题,成功生产出国产化的疟疾丸,满足了国家的需要,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因为陈雨池在技术攻关中的杰出成就和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他出席了1956年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陈雨池的劳模精神感染了今后每一代的光华人。
1978年后光华的产品研发也迅猛发展。光华的工程师邹克明(后成为广药90年代总工程师)与何国光师傅等人合作,特创治疗伤风感冒的新药──速效伤风胶囊(现氨咖黄敏胶囊)。从1980年开始,速效伤风胶囊大量投放国内市场,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后,邹克明还主持了脑络通、莲芝消炎胶囊、健肝灵、力加寿等四十多项新产品。其中,速效伤风胶囊(现氨咖黄敏胶囊)荣获首枚国家化学制剂药品质量金质奖章,息喘灵片获得“国家质量银质奖章”。
光华生产技术部装箱组班长鲍永潮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热发亮。他在装箱组工作的十年间,累计进出仓货物达300多万箱,从未出过丝毫差错。他还因地制宜提出货物“定置管理”法,使光华一次性通过了国家二级企业审评。1989年,鲍永潮同志确诊身患癌症,但他仍然坚持天天上班。有时在工作岗位上因病晕倒送回家休息,但第二天他又回公司了。为不影响工作,他选择在进出仓间隙和工作之余每天两趟骑车几十里路去治疗。另外,鲍永潮同志病重时仍然坚持参加党组织活动,用三个晚上写了几千字的发言稿,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深受病痛折磨的他,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感染着光华人。他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广东省职工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劳模的精神,一直代代相传。
承上启下,传承古方
小柴胡方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小柴胡汤”,其古法制作工艺“去滓再煎法”,也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六种中药经典煎煮古法之一,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近代中药西化的影响,小柴胡传统制剂方法“去滓再煎法”一度濒临失传。光华人通过精研挖掘,开拓创新,使这千年古法工艺得以传承。在2003年,在抗击“非典”中,小柴胡方被用于防治非典。小柴胡颗粒等被列入广东省抗击非典专用药物,光华被评为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在2009年的全球抗击甲流风暴中,纯中药小柴胡等方亦用于对甲流病人进行治疗。
而在其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汪宗仁及其弟子马蓉。
1990年,汪宗仁时任光华公司研究所所长。他主持开展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方小柴胡汤等传统方剂向现代化工业方的研发工作。他在充分研究小柴胡组方药性、药理的基础上,根据医圣的辩证思想,创新地提出以医圣《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之变化方“党参方”和“去滓再煎法”为基础进行工业方的开发,把汤剂创新发展为颗粒剂,患者在服用前以温水溶解后还原为汤剂,既保留了古法制剂功效和服法,又便于携带和保管。这一成果被誉为古今接轨代表方,是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结合的创举。2000年,国家将广州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特创的小柴胡颗粒工艺收入《中国药典》。
之后,汪宗仁将这一中华民族的代表性工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马蓉,使这一千年技艺后继有人。马蓉通过跟随汪宗仁总工程师学习小柴胡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历史传承等,并通过在生产一线的机会掌握了“小柴胡制剂制作工艺”生产工艺,更加深刻理解了小柴胡制剂制作工艺的历史及内涵。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马蓉带领生产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小柴胡颗粒等抗击非典药物的生产,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在2009年,马蓉带领研究团队,对小柴胡方进入深一步研究后,恢复小柴胡汤古方8:3配伍原则,并重新主持起草了小柴胡颗粒新的国家标准,编入了《中国药典》(2010版)。
与此同时,马蓉收了第一位徒弟黄伟,通过近10年传授,使其基本掌握了小柴胡的传统技法、生产工艺,并通过传帮带,使其基本能独当一面地进行工作。此外,自2012年开始,马蓉在公司建立了第三梯队的徒弟,通过系统培训,为小柴胡制作工艺的传承培养更多骨干。
汪宗仁曾说:“我们要把好的方法和标准严格传承下去,制药工艺的每一步都要求高标准,不能出差错,树立品牌不易,砸招牌是很容易的。马蓉很年轻,接班很快,她也培养了下一代人。我们就这样把这个高标准一代一代保持下去。”
正因为光华人坚持科研创新和传承传统工艺,一丝不苟地追求产品质量,其产品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在销量上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