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钱好不好赚

jijinwang
昨天对冲的很彻底,不过竟然赚了0.07[捂脸][捂脸][捂脸]

1、对冲基金的最低和最高回报能有多少?

这个世界上,哪个职业最好?

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对冲基金经理。

做基金经理有什么好?无它,钱多而已!

上图列出的是2016年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几位对冲基金经理。我们可以看到,收入最高的James Simons和Ray Dalio,其年收入分别为16亿美元和14亿美元,约合100多亿人民币。

100亿人民币什么概念?大约是内地省份一个县一年的GDP。比如2016年,陕西省80个县中,有46个县的GDP不到100亿人民币。就是说这些基金经理的年收入,比那些县一年的GDP都要高。

简单来讲,基金经理的工作,就是帮助其客户(投资者)管钱。投资者把钱交给基金经理,特别是对冲基金经理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基金经理是“金手指”。他们可以做到投资者自己做不到的:在金融市场中翻江倒海、挥斥方遒,获得投资者自己无法获得的投资回报。

当然,基金经理不可能免费提供他们“赚钱”的能力,因此他们会向投资者收取管理费、业绩分成等各种费用。有很多资料显示,基金经理们自己获得了非常好的报酬(比如上面这张表格)。但是,投资对冲基金的那些投资者们,他们有没有获得好的投资回报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采访了这方面的行业专家,美国埃默里大学商学院的Ilia Dichev教授。

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一开始聊了一下Dichev写过的一篇学术论文,《高风险低回报,对冲基金投资者获得的真实回报》(Higher risk lower returns: what hedge fund investors really earn)。然后我们讨论了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最容易犯的各种错误。我们也谈到了基金行业的一些“忽悠”大法。最后我们探讨了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做出更为聪明的投资决策。

下面这篇文章总结了我们俩的对话内容。

Dichev教授是公司财报,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有效性方面的行业专家。他曾经在多家顶级研究期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这些期刊包括:The Accounting Re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和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年,Dichev教授获得了美国会计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Notable Contributions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Award。他在2007年获得了Emerald Citation for Excellence。该奖项的颁发对象是每年世界上经济和商业领域最好的50篇文章的作者。

在我和Dichev教授的对话中,我开门见山,直接开始讨论他曾经发表过的一篇关于对冲基金投资回报的学术论文(Dichev and Yu, 2011)。

Dichev教授的研究显示,在1980-2008年间,全世界对冲基金投资者的资金加权收益率(Dollar Weighted Return),为每年6%左右。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收益率为每年10.9%,购买美国30天国债(无风险利率)的收益率为每年5.6%。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反复研究对比各种复杂的对冲基金的那些“高大上”投资者,和一个只会购买国库券的“投资傻瓜”获得的投资回报差不多。在过去的30年间,如果这些投资者放弃“自尊”,老老实实去购买一个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并且长期持有,那么他们获得的投资回报要比购买对冲基金得到的回报好上82%。

我对Dichev教授提出质疑:很多投资对冲基金的投资者,都是“高富帅”的养老基金,大学基金会,国家主权基金,以及一些很有钱的土豪。他们可都是“聪明人”,掌握着大量的资金,其投资回报怎么会这么差呢?很多对冲基金的销售也经常拿这个理由说事:你看,XXX养老基金,XXX国家的主权基金都购买我们基金,这些人会是笨蛋么?如果我们的投资策略不优秀,这么多“聪明钱”会投资我们么?

Dichev教授笑了笑回答到:我的研究结果,已经白纸黑字写在那篇论文上了。我的研究显示,对冲基金投资者的真实回报就是那么多。

我进一步追问: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大机构雇佣成百上千的金融专才,他们很多都毕业于常青藤大学,有博士学位,难道这些专业人士的工作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么?

Dichev教授解释到:在早些年间,投资对冲基金的回报是非常好的。但是随着对冲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投资对冲基金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其投资回报也每况愈下。毫不夸张的说,对冲基金经历了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如果一种投资产品趋向“大众化”,进入门槛一降再降,那么其获得的投资回报不佳似乎也没那么让人意外。

我接着问,您在论文中,提出用资金加权收益率(Dollar Weighted Return),而不是时间加权收益率(Time Weighted Return)来衡量投资者的回报。对于那些来自于非金融投资背景的读者,能否向他们介绍一下这两个名词的定义,以及区别?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值得我在这里稍微花些笔墨给大家解释一下。

在绝大多数各种基金发放的宣传材料中,它们列出的回报数据,都是时间加权收益率(Time Weighted Return)。

举例来说,假设某个基金三年的回报率分别为:+10%,-5%和7%。那么该基金的净值在第三年末就为111.815(假设第0年为100)。

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算出该基金在前三年的回报率大约为每年3.79%左右。

我们平时看到的绝大部分基金的宣传材料,在计算它们的投资回报时,用的都是这种方法。这种计算方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假定,即投资者从第一天开始的投资额就是稳定不变的(比如1000块),中间没有发生过追加投资或者赎回。

但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在基金成立第一天就把所有的钱投入该基金,然后一直持有下去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投资者会先看一下基金的历史业绩,然后等到第4年,第5年或者更久以后再开始投资基金。在决定投资该基金的资金量时,投资者一般都会看情况而定。如果基金连续一到两年表现良好,那么投资者可能会追加投资。而如果基金表现比较差,那么投资者可能会赎回一部分资金,甚至全盘卖出。

在这种更为现实的情况下,投资者的真实回报,就不是上面所显示的“时间加权收益率”那么简单了。事实上要衡量投资者的真实回报,我们需要用到另一个概念,即资金加权收益率(DWR)。资金加权收益率,是考虑了投资者的现金流以后计算出来的他拿到手的真实回报率。

让我在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和大家分析一下。假设某基金在两年中的回报为:+10%(第一年)和-5%(第二年)。那么该基金的时间加权收益率为每年2.22%左右。

现在我们假设有一位投资者,在第一年投了1万元购买基金。由于该基金回报不错,赚了10%(1,000元),这位投资者感到非常高兴,于是在第二年追加投资了10万元。

但是很可惜的,这位投资者运气不佳,该基金在第二年亏了5%。

所以如果我们算总账的话,这位投资者在第一年赚了1千元,在第二年亏了5,550元,因此两年下来净亏4,550元。所以他的投资回报应该是负的。但是时间加权收益率无法反映该投资者亏钱的事实。

而如果我们用资金加权收益率来计算的话,可以得出该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为每年负3.8%左右。具体计算过程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本统计书去学习一下。

【或者你也可以这么想:在两年间,这位投资者共投进去11万。两年下来净亏4,550元。那么这两年的投资回报为负4.13%左右。由于亏损主要发生在第二年,那么该投资者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应该介于负2%和负4.13%之间,更靠近负4.13%左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时间加权收益率,和资金加权收益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投资者来说,他的真实投资回报应该是资金加权收益率。根据Dichev教授的计算,基金投资者们的实际回报,也就是他们的资金加权收益率,比基金行业披露的时间加权回报率要差好多。

如上图所示,无论是对冲基金,母基金(FOF),还是商品交易顾问(CTA),投资者获得的实际投资回报(资金加权收益率),都明显落后于基金的时间加权收益率。

那么造成这些投资者回报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呢?Dichev教授的研究指出,这主要是源于投资者们“追涨杀跌“的投资习惯。

目前全世界的对冲基金,数以万计。再加上各种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者面临的选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让人应接不暇。一般来说,一个基金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往往是它取得了非常夺目的业绩回报以后。

以做空次贷而一战成名的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为例。2007年,保尔森管理的对冲基金由于做空次贷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基金回报业绩达到150%,保尔森一下子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其故事也被写进各种书籍,并被拍成电影。

在那之后,保尔森的基金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追捧。因此他管理的资金规模迅速上涨,从2007年的50亿美元左右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350亿美元左右(上图红线)。

很遗憾的,2011年,Paulson管理的Paulson Advantage Plus基金亏损50%。2012年,该基金再度亏损20%。

如果我们观察保尔森基金的时间加权收益率,其投资回报还算可以。因为即使在2011/12年连续亏损50%和20%,由于它在2007年的高额回报(150%),总体上来说基金的业绩回报还是为正。

但是如果我们算一下它的资金加权收益率,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主要原因在于,保尔森基金管理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在2008/09年以后才进来的。这些资金并没有享受到2007年的丰厚回报,但它们却受到了2011/12年的投资损失。所以以资金加权方法计算的话,保尔森基金的投资者亏多赢少。

这样的例子远非个例。本专栏的历史文章《破灭的神话》(https://zhuanlan.zhihu.com/p/21979256)也提到过几个非常类似的案例。

”追涨杀跌“,是人类的天性。当你面临一大堆不同的基金,你会选择过去几年赚钱的基金,还是亏钱的基金进行投资?绝大部分投资者,都很难抵挡某个基金在过去几年取得高额回报的诱惑。

我对Dichev教授谈到,您的研究显示,基金投资者们拿到手的实际投资收益不及时间加权收益率,看上去好像并不是对冲基金经理的错,而是投资者们自己的错。基金经理可能会说:我是能够获得超额回报的。但是这些投资者们自己不争气。他们非要”追涨杀跌“,非要在错误的时间买进卖出,因此他们这是”咎由自取“,得不到好的回报只能怪自己。

对这种说法,Dichev教授的看法是:首先,像我做的这种学术研究,由于其高度的专业性,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大众关注,理解并且消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冲基金能够给他们带来梦幻般的投资回报。我想通过我的研究成果提醒大家,在你投资任何一个对冲基金前,你需要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附带哪些风险。这是投资者需要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

其次,不光是我的研究,还有其他研究都显示,对冲基金经理们的收入是非常优厚的。(笔者注:这个现象在本文一开始已经提过)。但是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们则未必如此。这是一个很多人忽略了的事实。

关于对冲基金经理和对冲基金投资者的收入分配这个问题,笔者写过不少专栏文章。比如在本专栏的历史文章《收费的魔术》(https://zhuanlan.zhihu.com/p/24997875)中,我就重点分析了一下这个现象。

根据美国学者Simon Lack对1998年至2010年的对冲基金行业的分析,他得出结论:对冲基金经理获取了那些年全球金融投资回报总额的84%,而组合基金经理(Fund of Funds)获取了另外的14%。也就是说,真正的投资者只分到了这张大饼中的2%。

这样的研究发现让人瞠目结舌,同时也让整个行业蒙羞。因为这个研究结果揭示的是,在对冲基金这个行业游戏中,真正受益的只是基金经理(84%)和FOF经理(14%),而我们广大的投资者,则成了真正“人傻,钱多”的代表,陪那些基金经理玩了一趟票却没有获得任何好处。

回到我和Dichev教授的谈话。我向他提到,有些基金经理会告诉投资者,根据研究显示,投资者通过择时来投资基金基本没什么好结果。他们往往在高点买入,低点卖出。所以为了改善你的投资回报,我会要求你的资金在我的基金里锁定X年。在这X年的锁定期里,你一旦投资,就不能把钱再要回去,一定要等到锁定期满了以后才可能赎回。我问Dichev教授:您觉得这样的方法是在帮投资者,还是在害他们?

Dichev教授的意见是,如果投资者对投资项目有充分的认识,那么”锁定期“确实可以帮助投资者纠正其行为学上的偏见,并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行为学习惯,源于我们人类的本能反应,因此要想消除是非常困难的。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贪婪(市场上涨时)和恐惧(市场急跌时)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在错误的时间买进卖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Dichev教授提到了电影《大空头》中的一个桥段。当时的对冲基金经理Michael Burry做出正确的判断,做空次贷。但是他的投资者们的投资周期比较短,无法容忍基金在短期内的亏损,因此要求把资金撤出。到最后即使Burry做出了正确判断,那些撤出的投资者也没能从中赚钱。在Burry这个例子中,被强行锁住的投资者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

当然,锁定期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毕竟,像Burry这样到最后被证明为正确的基金经理属于凤毛菱角,还有很多其他对冲基金在08年蒙受了巨额损失。对于那些基金的投资者们来说,资金被锁定在基金里就成了他们的噩梦。

因此在购买任何有锁定期要求的基金前,投资者需要先自己做足功课,充分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涉及的投资风险,以及投资产品的组织架构。如果没有了解清楚就贸贸然投资,那么到时候想要赎回却拿不到钱,这样的处境是非常让人痛苦的。

接下来我和Dichev教授谈到了”基金定投“这个概念。我说,有一些投资者意识到自己没有择时的能力,无法判断市场的高点和低点。因此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比如每月,或者每季度等)去购买某支基金。这种投资方法是否值得推荐?

Dichev教授表示定投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择时难“的问题。Dichev教授同时指出,作为投资者,我们很难去控制投资回报,但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是投资成本。所以不管是定投,还是非定投也好,我们都应该选择那些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然后耐心的长期持有。有很多研究指出,只要你坚持耐心的持有低成本指数基金,在多年以后你就会得到比大多数人更好的投资回报。从投资类别来讲,对冲基金是收费比较昂贵的投资品种,它并不适合每一个投资者。

在节目的最后,我让Dichev教授和中国的读者们分享一些他的投资建议。

Dichev教授想了一想以后,给出以下建议。

1)控制投资成本,选择购买那些费率最低的投资品种。

2)注重长期坚持,要有耐心。

3)只去购买那些简单易懂的金融产品。尽量避免购买带有衍生品(比如期权),或者杠杆的比较复杂的理财产品。

4)通过多元分散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必须牢记,只购买那些能让自己晚上睡个安稳觉的投资产品。

后记

对冲基金这样一个投资概念,对投资者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凡是有过炒股经验的朋友们都知道,当市场大跌,自己买的股票亏损20%、30%甚至更多的时候,其痛苦和反胃的感觉是无法言状的。因此,如果有这样一种基金,无论市场涨跌,都能为我们带来投资回报,就好像一台印钞机那样风雨无阻,源源不断的吐出现金。这不正是全世界所有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终极投资目标么?

1992年,当乔治·索罗斯在外汇市场上强迫英格兰银行向他俯首称臣的时候,对冲基金经理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顶点。在很多人看来,他们不光聪明,而且强大、冷血,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可以让一个国家的央行破产。

无怪乎,对冲基金受到众多投资者们的追捧。很多投资者甚至跪求对冲基金经理接受自己的投资。这世上很少人会主动求别人拿自己的钱。对冲基金是极少数的特例之一。

但是随着信息越来越开放,分析越来越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了解到像Dichev教授所做的深入研究,开始逐渐明白隐藏在黑幕后面的秘密。原来对冲基金的投资回报也不过如此。很多东西,就像水中的明月那样,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统计显示,对于对冲基金行业而言,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悲哀的一年。全世界大约共有1000多亿美元撤离对冲基金。除了大宗商品类基金,其他主要的对冲基金类别(股票,固定收益,多资产)的资金管理规模都发生了大幅度下降。

从对冲基金中撤出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包括养老基金,大学基金会,国家主权基金等。而这些庞大的基金管理人不约而同提到的一个共同的撤出理由就是:对冲基金经理的收费太高,业绩不佳。

聪明的投资者,需要以证据为基础,多学习和分析各种不同的投资策略的实际回报,帮助自己做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冲基金的最低和最高回报能有多少?这跟问题谁都没办法回答你,因为对于现代对冲基金来说,没有“最”只有“更”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对冲基金。“对冲”原本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操作,通过在买入一个看涨资产的同时卖空另一个与之有关的看跌资产,同时进行两种关联资产的反向操作,以此来实现风险的“对冲”。

但是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多样化,对冲基金逐渐偏离“对冲”本性。

美国SEC在2003年公布的《对冲基金圆桌会议纪要》中,认为“对冲基金”是一种表达方式, 任何由专人管理、非公开募集、有绩效费、执行复杂投资策略的合伙企业,都可以视为对冲基金。

现代对冲基金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私募筹资、交易复杂、操作隐蔽且灵活、高杠杆运作、高风险、高收益。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加速,对冲基金得到了迅猛发展。著名的量子基金(管理人:索罗斯)、老虎基金(管理人:罗伯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都是那个时代的“国际对冲巨星”。

这些“对冲巨星”创立时的资本额都不多,交易策略也没有很复杂,交易本身的利差也不是很大,但是他们都运用了非常高的杠杆资金,通过杠杆把微小套利交易无限放大,因此基金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但是,再大规模的基金,再牛的管理者,再克服人性的量化交易,也无法持之永恒。上述三个对冲巨星都在进入21世纪之际,由于管理者对宏观形势的错误认识,以及黑天鹅事件的爆发(俄罗斯违约事件),也都急速的跌落神坛掉落谷底。不得不采取收购、破产、清盘、转为家族式管理等方式,寿终正寝。

所以,对于现代对冲基金而言,绝大对数都已丧失了规避风险的对冲本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高杠杆进行风险叠加,一旦策略成功,利润巨大,一旦策略失败,很可能就此终结。想要问最高和最低的回报能有多少?答案是没有“最”只有“更”。

对冲基金一般收费很高,回报也不一定,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不太适合,在股价低位的时候指数基金到适合我们普通投资者。国内著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其实也可以考虑一下,他们的水平有些人还是很高的。不过收费也不低,可能要在收益的20%这么个情况,投资限额可能比较高,一般投资者达不到要求。公募基金的收费在购买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情况我就知道这些,共同学习!

2、交易员年收入怎么样?

这个要看你做哪一个品种的,是股票交易员还是期货或者外汇,还有就是基金管理人,其次跟你管理的金额大小挂钩,有交易技术可以自己接一下客户去做,这样分成可以高很多

交易员是个屌丝的职业,也是个高大上的职业。屌丝在于它工作压力大,时间长,最后即使赚钱了也只有那一两天的快感聊以自慰,但整个过程都是在痛苦纠结犹豫徘徊煎熬中惴惴度过;高大上在于它给了每个普通人一个幻觉,仿佛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在较短的时间逆袭高富帅,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商品的价格由供需决定,交易员作为一种特殊人才,也同样由人才市场的供需决定。我们所说的交易员的价格即人力市场愿意支付的薪水,包括两块:1. 基本工资;2. 奖金。但不同性质不同地域的公司对这两块报酬的分配激励机制可能天差地别。今天就来扒一扒交易员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国内外对交易员定价的区别。本系列分两篇,该篇先谈基本工资。

先看结论:基本工资外资大幅高于内资公司。这主要由门槛,成本,竞争溢价,经营理念四部分决定

1 门槛。顾名思义,任何一个行业门槛高了,供给自然就少了。在国外衍生品交易员是个门槛较高的高精专行业。一般trading house, 对冲基金,投行招聘的交易员都要求光鲜的学历,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抗压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超级聪明和乐于善于学习-秒上手技能。当然各行各业都不乏业绩平平但能依靠抱紧大腿一样活的很好的交易员。

而国内最务实接地气,第一看重的是交易业绩,第二还是交易业绩,不管什么背景,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赚钱就是王道。有漂亮的盈利曲线那更是锦上添花。

在国外散户交易衍生品的门槛很高,很多商品市场几乎没有散户的存在。散户开户不仅需要足够的财产证明,相关行业的实战交易经验,还要通过严格考试证明你具备风险意识和一定抗风险能力才能开个人账户,所以导致大部分的衍生品市场还是主要以机构参与为主。个人积累实战交易经验相对较难。而国内正好相反,几乎谁都可以开个账户玩把期货交易,门槛较低,基数一大之后肯定也更容易筛选出更多有优异业绩的个人交易者。所以潜在职业交易员的供应基数也会大很多,竞争也就更加激烈。作为资方的雇主来说,当然对内资的交易员基本薪水的谈判中也有更多的筹码。看看咱们每年众多期货实盘大赛里有多少有草根交易员华丽转身为行业大佬业界楷模就知道咯。

2.成本。在国外培养一个交易员平均来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新人刚入行都是从分析师做起,经过几年的行业积累后转做初级交易员,然后在资深交易员的带领下慢慢管理一点小头寸,如果交易业绩优秀再慢慢放大头寸,最后经历几轮赚钱亏钱的经历后成长为资深甚至明星交易员然后开始稳定的盈利之路。这中间没有个五年八年的过程是很难实现的,当然天才除外。这也是国外交易员平均年龄远大于国内的原因。很难想象在国外毕业一两年就给新人一个独立的账本(book)来做交易。

而国内因为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整个市场也没有几年的历史,要找到10年甚至15年以上经验经历过牛熊洗礼的资深交易员本来就难,而且国内这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远非成熟定型的国外市场所能比,这就给咱们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所以身边不乏很多优秀的85后职业交易员已经成为公司核心交易员多年,不少90后也慢慢成为公司的中流砥柱。

对于交易员这个行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成本,成功之前每一年的积累都耗费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从成本支撑的角度来说也支持高成本(隐含高价值)的商品拥有相对较高的溢价。

3 竞争溢价。国外很多商品衍生品市场都是场外交易,日如煤炭,燃料油,铁矿石等,主要的参与者也就固定的那么几十号人,圈子很小。就像老板赞助一帮职业玩家围成一桌一起打德州扑克一样,今年谁赚钱谁输钱看的一清二楚;零和游戏的精髓就在与你赢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别人的口袋里掏出来的,如果自己的优秀牌手加入竞争对手的队伍,不仅是己方的损失,还增加了对手的优势,相当于直接减两分,最后的胜算肯定大打折扣。

交易员是在交易各种七七八八的标的物,而公司其实就是在交易交易员,对盈利的交易员浮盈加仓(扩大头寸),对亏损的交易员及时止损(扫地出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公司都对交易员实行竞业限制,在交易员离职一段时间内禁止其去竞争对手公司交易。基于以上特点,外资公司为了留住人才,打压竞争对手,也更倾向于给交易员付出更多的竞争溢价。

巴萨官方最近宣布与梅西达成了续约。阿根廷球星将在巴萨留队至2021年。梅西的税后年薪高达4000万欧元,并有高达8000万欧元的签字费。显而易见,巴塞罗那为了留住跳蚤,几乎下了血本。高达7亿欧元的违约金,直接断了皇马,曼城、大巴黎等有钱任性的超级土豪想动梅西的念头。

多么生动的一个例子,如果梅西去了皇马,巴萨不仅仅是少了一把利剑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把剑给了站在自己对面的对手。所以梅西得感谢皇马,有了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才能在薪酬谈判中抢的先机;梅西也得感谢内马尔,如果没有内马尔的前车之鉴,巴萨也不会给梅西下如此血本。

回到国内,情况一下子复杂了好多。市场参与主体五花八门,而且衍生品几乎全是场内屏幕交易,赚钱亏钱完全不知道是赚了谁的亏给谁的,相当于连对手在哪儿都不知道。做基本面的除了要跟其他做基本面的PK, 还要跟做量化的,看技术的,做宏观的,做对冲套利的竞争,太难给这复杂的竞争关系定性定价。 作为资方的雇主很难说服自己亏钱的原因是自家的交易员跳到了竞争对手的阵营中,也就无从为此付竞争溢价一说。所以因为场外交易让国外交易员这个人才市场更加透明。

4.经营理念

看看国内的保险销售,房产中介等充分竞争的行业,几乎都是采用了低基本工资,高提成的激励绩效机制。因为道理很简单,公司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有能力有本事就从客户那里去挣钱,去竞争对手那里挣钱。基本工资嘛就回归基本的属性保证差不多OK了,没有交易员是靠基本工资发财的。

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这更多是从交易员个体成本的角度出发。而国外公司更多是从整体成本出发考虑的。交易员的基本工资作为成本,是要从交易员的盈利里扣除后再给提成的,所以如果一个交易员是赚钱的,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对公司股东分红没有影响。但如果一个交易员不赚钱,他的基本工资谁出呢?当然是公司其他赚钱的交易员了,该亏钱交易员的工资经过平摊调整后分配到其他交易员的成本里去了。所以很多交易员提成的比例是一个范围,这就是给此类情况留足了余地。如果大家都赚钱,按提成百分比上限发钱,如果部分赚钱部分亏钱,可能就要取提成百分比下限了。公司老板或股东更看重的是一本总账,所以竭力用高薪水来吸引一流的交易员入伙咯。



很高兴来回家这个问题!

交易员一般来说是针对股票或者期货市场来说的。这种职业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比较神密的。在西方欧美国家是一个比较普通的职业。交易员的基本工资都是比较低的。他们的主要收入是靠收取佣金获得的。如果遇上牛市是个交易员都能挣到钱。如果遇到今年这种情况,一般的交易员想挣钱就难了。交易员的年收入好的可以几百万,差的吃饭都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