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基金会成立方案怎么写(同学成立基金会的方案)

jijinwang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11月9日,多位清华学生告诉记者,文章直抵人心,深受感动。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此后的日子里,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清华师生转发,“朋友圈已经刷屏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个人微信公号9日发文提到,一个清华特困生是如何生存、成长、感悟的......困苦磨砺了他的意志、能力,还教会了他善行和感恩。“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行去支撑”......副校长在院长群里转的这段“树洞里流出的热帖”,感动了许多人。不知树洞主名姓,所以也未能征得同意便转发了。希望给年轻的、不知为何哀愁、抑郁的学子们,一种力量!

记者注意到,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载该文。“因为穷过,所以更觉帮助的可贵。”一位毕业于清华的网友表示,写下这篇文章的学弟至今仍不算富裕,但却心系那些贫困学子。他认为这种推己及人的情怀、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态度,让他颇受感触。

清华大学硕士孙同学告诉记者,之前他也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清华学子的励志故事,但这个故事里令人感动的是,学长在生活稍有改善后就能想着去帮助他人,这种情怀难能可贵。他也希望自己能学有所获,日后用知识回馈社会。

“朋友圈已经刷屏了。”另一位江同学称,目前大家争相转发这篇文章,他看完后深受震撼。文章里没有卖惨、也没有诉苦,学长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让他看到苦难中的韧劲。


澎湃评论

超越贫穷,从来不是有钱就可以

“走出贫穷”,不仅意味着解决自己的贫困问题,还意味着有意愿、有余力,去帮助社会上的穷人。他由自己的命运看到了其他人的命运,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他的自述中,不止一次提到“德行”,这个词源于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是这样理解的:“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应该有相应的德性去支撑”,“我接受了这一切,那么我就应该做出相应地回报,匹配我的德行。”

真让人赞叹。在这位学生心中,父母健康,自己求学一路顺利,就是上天的馈赠,自己只有提高自己的德性,才能“匹配”。

这就是道德的真正含义。它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是坦诚的,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他通过提升自己的内在(德性)和外在(知识技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贫穷经验”。他成为一个内心自足的人,而不是一定要去挣多少钱,不用等到自己成为大富翁给母校捐一笔巨款。这让他摆脱了贫穷施加给人的局限。

贫穷作为一种处境,其可怕之处是给人的内心造成阴影。很多年以前,有一句经典的话,“我奋斗这么多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讲的是一位名校学生很“争气”的故事。但是这种“争气”,某种程度上说仍是扭曲的,是在攀比,或者是在等待“报复”的机会——自己成为“人上人”的那一天,一定让你们知道我是谁。

这种心理,和另外一个曾经的网络流行语“凤凰男”很像。有些农村出来的孩子,可以读好大学,挣不少钱,但仍然对出身感到敏感,集中的体现就是自卑和自大时常交织在一起,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特别想摆脱早年贫穷的经历,最终反而让自己在心理上陷入泥潭。

摆脱贫穷的路径有两种,第一是保持开放性,不要拒绝别人的邀请,去尝试品尝美酒和咖啡,接纳不同的生活,这一种路径是“外向”的。另外一条道路,就是这位清华学生讲述的,是内在的、拷问自己灵魂的,不认为自己的贫穷是巨大的不公,相反,父母健康,自己成绩良好,就已是一种恩赐,自己要提升德性,回报这种恩赐。

努力让自己优秀,也尽力去回报社会,这是“走出贫困”最好也是最短的路。这名清华学生做到了。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年轻人,让人欣慰。

全文 ↓


(本文综合极目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程婷、张丰)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