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老师最近很焦虑,热爱科研的他在31岁的时候辞掉工作选择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入职成都一所二本高校,此时他已经快35岁了。
为了有个高起点,夜以继日并信心十足地准备“青基”,却没想到遭遇落选,赵老师的心瞬间掉进了冰窟窿。他焦虑的不是一次失败,而是这次意料之外的失败正好遇到35岁这个关键节点,实在失败不起。
辛辛苦苦搞科研、写论文,大半时光都沉浸在学海中,赵老师甚至十分懊悔自己没有早点准备青基的申请,起码在读博期间就应该重视起来了。而今快到35岁了才“青基”落榜,难不成自己的科研生涯就到此为止吗?
能让赵老师因为一次落榜而惶惶不安的“青基”到底是什么呢?
青基,即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也被称为“小杰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铺垫性科技支撑基金。
“青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入职场的“青椒”,想要独立进行科研,没有经费支持谈何容易?单位职称晋升名额十分有限,如果没有“青基”谁又能从容淡定得了?
兰哥曾查阅各大高校的职称评定规则,从中可以看到,拥有一个“国家级”项目对于高校教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甚至不夸张地说,这是掌握他们职业生涯的命脉之一。
科研资助项目申请难度逐年增加,但年龄限制却始终没有放松
那些对学术成就有追求的青年教师,如果在35岁前都没有申请到“青基”或其他支持项目,不仅对当下的职称评审和工资收入不利,后续职业规划、人生发展都可能受到制约,优青、国青的申请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当然了,赵老师心里也明白这些道理,可转眼就要超过了年龄限制,他深感无力。学校领导有好几次都客气地请他去办公室坐坐,家长里短地和他聊天,再从天南聊到地北,最后才话锋一转,委婉地安慰他的这次落榜,鼓励他抓住机会再拼一把。赵老师心里很感概,不愿辜负领导的同时,自己也很希望再拼一把,给自己一个交代。
35岁“青基”落榜,难道自己的科研生涯就结束了?
当然不是,有些老师没有“青基”,照样可以拿到面上项目。只因他们坚持做科研,一直有产出,最终获得面上项目!
此外,除了国自然、国社之外,地方项目、省厅级课题也可以去申请。博士进入高校一般都有科研启动资金,只要好好利用这笔经费,做好基础研究,未来是谁的天下,犹未可知。
目前有SCI论文的博士挺多,其中也不乏高分期刊,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依然可以有所作为。要知道,科研不是以拿到多少项目、课题为目的,而是真正做出来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虽说搞科研“出名要趁早”,只有拿到青基,青年教师们才会早日放下心中的大石,专心做科研。但如果把科研当成一份毕生的事业,却还有一条坎坷许多的“大器晚成”的路可以走。
总结
就算是35岁“青基”落榜,这也不应该成为科研事业的终点,从时间维度来看,科研生涯还未过半,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