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则消息吸引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目光:7月底,“虹桥基金小镇”揭牌仪式在上海闵行区举行,首批意向入驻基金公司已经成功签约,基金规模逾500亿元。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这是今年揭牌的第4个基金小镇了,虽然增速上有所减缓,但还是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一方面是基金小镇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却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做园区真不挣钱”。事实上,自2010年浙江嘉兴南湖基金小镇开始规划至今,中国基金小镇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若干个年头。从最初的小试身手,到一度出现的“野蛮生长”,再到如今的回归理性、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不**”的中国基金小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所认可。
根据最新的公开材料,记者对当前国内52家正在运营和已经揭牌、建设中的基金小镇情况进行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同时采访了熟谙国内基金小镇情况的多位从业专家及业内人士,希望能还原最生动、鲜活的行业情况。
快速崛起
虽然目前业内尚没有对基金小镇的明确定义,但按照行业公认的标准,通常是指按市场化方式设立运行,能吸引各种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及相关金融机构,以及券商、律所等服务机构聚集在一个区域内的新兴资本运作方式。
第三方研究机构清科集团对基金小镇的解释提供了四个维度:一是主要是以金融业为特色支柱产业,尤其是主要吸引各类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入驻,以资本的力量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二是提供金融和其他产业发展所需的灵活体制机制,开展创新试点示范;三是通过构筑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城镇化升级和绿色环境打造;四是将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休、宜游、宜养的生活模式,逐步实现金融与产业、产业与城市、城市与人的协同共生发展。
要分析基金小镇的快速发展,还得追溯到2016年。这年7月,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教育科技等特色小镇。此后一年间,监管部门又先后下发6份通知,包括“金融小镇”在内的“特色小镇”建设屡被提及。
乘着政策的东风,基金小镇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事实上,国内多个基金小镇此前都是当地的金融或文化产业园区,后来又聚焦基金等投资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可谓“有备而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对当前国内已经宣布揭牌或启动规划的基金小镇做了一个统计,共有52家(资料来自公开信息,截至该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2016年和2017年是基金小镇“扬帆起航”的高峰期,分别都有19家小镇宣布揭牌或启动。2015年也有8家基金小镇正式启动,其余年份则相对较少。
按照分布的地区来看,这些小镇的构成也很有意思。记者给大家做了一张图,让各位更直接地感受一下:
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基金小镇主要还是分布在沿海省份,比如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上海等地。尤其是浙江和广东,在数量上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把这一统计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按注册地分布情况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一定联系。例如,基金公司注册数排名靠前的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以及深圳、宁波等城市,基金小镇相应地会比较集中,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小镇公布的维度有所区别,有些小镇的入驻机构数量和管理资金规模不能直接进行横向比较,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这个统计综观行业面的情况。
还有业内人士介绍,入驻基金小镇的机构类型会因当地民间资本的活跃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有一些沿海省市,入驻的私募证券机构比例可以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是私募股权机构。而很多内陆省份,入驻基金小镇的基本都是私募股权机构,私募证券公司屈指可数,结构完全不一样。”
“同质化”待解
虽然中国基金小镇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一直饱受“同质化”的质疑和困扰。
直到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基金小镇,脑子里浮现出的还是宜居的自然环境、豪华的配套设施、诱人的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等。诚然,很多地方政府在吸引机构入驻的时候确实也会采取这些措施,甚至打出“组合拳”,例如给出基金一次性落户奖励、按投资比例进行奖励、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等。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不断有其他省市的人员到他所就职的基金小镇来考察,其中总有人反复询问,小镇是否给予了相关金融机构格外优厚的政策,才吸引了这些机构来入驻,甚至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还难以置信。
“并不是说有一堆漂亮的房子,自然环境好一些,税收政策给得很优惠,就能做了。”该人士显得有些无奈。
运营模式上也是如此。另一位行业专家透露,大约2年前,国内的基金小镇都只有一种模式,即政府主导的管委会模式。根据清科在2017年底的统计,由政府主导开发的基金小镇共有28个,是主流的建设模式,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汇集等方面的效率优势。不过变化也在悄然发生。近一两年来,随着国内基金小镇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其他运营模式也在出现,例如政企联合开发型和企业主导型等,目前均有小镇采用。
尽管如此,国内很多基金小镇在自身定位、空间布局、管理运营等方面仍然区别不大,甚至有点“面目模糊”。正如彼时还是民生证券副总裁的管清友曾在公开场合指出的,特色小镇是能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载体,包括产业、资本、城镇三个方面的要素。特色就是要有核心竞争力,自然资源、产业基础或者稀缺性都可以,如果一哄而上就“泯然众人矣”。
“因地制宜”是关键
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向记者提到,做园区“真的不挣钱”。那么,是什么动力促使这么多基金小镇不断“开张”?
上述行业专家表示,基金行业是一个轻资产、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特殊行业,而创建基金小镇可以快速形成基金行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吸引大量优秀的金融机构和人才向小镇聚集,进一步对当地和周边区域的产业起到金融支撑作用、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想必是很多地方政府设立基金小镇的初衷。
另一方面,说基金小镇“不**”也是相对的。从前面的统计来看,一些设立时间较早的小镇已经实现了比较可观的税收。当然,由于私募基金,尤其是私募股权基金通常周期都比较长,3~4年能实现退出并获取收益的已经算非常快了,而这些对于所在小镇的贡献或许得再过几年才能体现出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打造基金小镇。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曾公开指出,为了让基金小镇尽快填满,部分城市几乎是零门槛来引进基金公司。比如沿海城市的一个基金小镇,只要是基金公司,只要够规模,统统引进。但她对这种“一锅烩”的基金小镇并不看好,说明当地并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基金品种到底是什么。
上述业内人士也坦言,基金小镇的打造要与当地产业联动,产业构要对基金机构的入驻有吸引力,“如果都做成注册地就没有意义了”。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很多基金公司在基金小镇注册,但平时并不在此办公。简单而言,基金小镇更多的是“注册经济”,除了在税收层面可以提高收入,真正的人员入驻都在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如果基金小镇看重的是税收收入,部分小镇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政府也希望在生态圈和消费层面有所突破,国内很多基金小镇并没有发挥该作用。
“因地制宜还是非常重要的。”该业内人士总结道。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