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这句话让人听出了无可奈何的味道,好像疯狂的人性给他带去过不好的回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牛顿大哥因为炒股亏了2万英镑,相当于他10年的工资收入,这对于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不过他亏得并不冤枉,因为他炒的可是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那只股票闹出的股灾几乎坑了每一个英国人。
南海公司所在的南海跟我国的南海没有任何关系,当年大英帝国傲娇地把大西洋的南部区域称作南海,南大西洋国家主要是墨西哥和南美洲,所以南海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就在墨西哥以南的区域。从古至今,英国的大本营就是那几片小小的岛屿,那时候能跑到其他大洲开办业务的公司,本质上都带有殖民的性质,南海公司也一样。
事实上当年英国对全世界的殖民都不是纯粹的官方行为,而是在官方许可和保护下的私人行为,或者说是公私合营。一个有实力的公司如果想去开辟殖民地,需要向王室提出申请,王室审核通过后发个执照,这家公司就可以组建团队过去创业了。当年大英帝国的殖民行为因为带有这种利益驱动的属性,所以开展的轰轰烈烈。
(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帆船)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东印度公司、北美的海湾公司都是货真价实的殖民公司,当然还有引发了巨型股灾的南海公司。当时英国人坚信墨西哥和南美洲有大量的金矿和银矿,只要把苏格兰经验丰富的矿工们送到那里,就一定有大船满载金银财宝返回英伦三岛,南海公司的股东们一直是这样幻想的。
在那个纯手工的年代,除了技术工人以外,挖矿需要体格健壮的劳动力,最好的是非洲奴隶,因此南海公司的业务之一是在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倒腾黑奴,这家公司算是为了美洲人民的肤色变黑尽了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尽管证照齐全劳动力充足,南海公司也一直没能挖出金矿和银矿,据说跟公司的管理层不擅长采矿关系很大。
于是呢这个南海公司成立了十来年,业绩一直普通的不值一提,公司的收入来源只有两个:一个是倒腾黑奴赚到的差价,另一个是当初购买的国债每年到手的利息。看着人家东印度公司让人眼红的业绩,南海公司的股东们坐不住了,经过无数个头脑风暴的不眠之夜,他们决定打国债的主意。
国债是政府向社会借钱时打下的欠条,欠条上既写明了还款期限,还写明了借款利息,以国家税收和政府信用作抵押,被认为是最稳妥的理财产品之一。在变成欧洲乃至世界最强之前,大英帝国前前后后也打了很多仗,花掉了很多钱,自己卡上的钱不够就向社会借,当时英国政府因此欠下了巨额国债,为了获得各种贸易特权和税收优惠,南海公司一开始就认购了一千万英镑的国债。
(17世纪的英国议会)
欠着钱的日子可不好过,因为每个月都得掏钱付利息;随着还款日的临近,日子会更加艰难,因为不久债权人会拿着欠条上门,你得备好现金给人还款。假如筹不到足够的钱,那就只能找银行拆借或者发行新的国债,这样一来政府就把日子过得像那些借了网贷的小年轻一样,走上一种危险的不归路。当年的英国政府不至于混到拆东墙补西墙的程度,但是压力也是山大。
而另一边的南海公司其实也很着急,人家东印度公司富的流油,而自己每个月只能靠利息和贩卖人口活着,说出去都丢人。公司那帮聪明的股东们想来想去就把动起了政府的心思,他们的计划是让政府掏钱买下自己的股票,然后他们再花钱从投资者手里买下政府的国债,如果去掉钱这个中间媒介,那就是把国债直接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好比是玩了一次债转股。
可是涉及国家的事儿得有人在议会发起,还得多数议员投票同意,不然首相府里可没人会去思索这种天才的主意。于是南海公司的人行动了,他们想方设法贿赂政府官员,收买或打点议员,最终促成了这个交易在议会的通过。没过多久,那些买了政府国债的个人和企业陆续变成了南海公司的股东,这样一来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有点不够用了。
需求量大但是流通的少,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供不应求”吗?一旦出现了供不应求,那么价格就必然会上涨,所以“债转股”方案实施以后南海公司的股票就开启了暴涨模式。公司的高管和早期的股东们纷纷增值成了土豪,而早期换到股票的人也发现自己的资产随着股价的上涨一直增加,于是说服亲朋好友纷纷拿闲钱入手南海公司的股票。当全社会一起追捧一只股票,那只股票就没有不涨的道理。
(伦敦股票交易所)
可是股票暴涨总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说法,于是南海公司的高管们开始编故事,他们把公司在南美的业务夸的神乎其神,说已经发现了金矿和银矿,说那边种植园里是一望无际的玉米和烟叶,强壮如牛的黑奴不知其疲倦地忙碌着。反正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几个人知道遥远的大西洋南岸发生了什么,在暴涨面前所有的故事都那么合理和可信。
在股市一片大好局面下,南海公司不断发行新股,面额也越来越高,但是依然供不应求,民众的热情实在太高了。它家的股票不但被公务员买,被普通市民买,就连当时的英国国王也出手买了10万英镑。国王的出手起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于是民众的参与热情更高,以至于连不屑于投机的知识分子也放下傲慢和矜持入了市,包括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牛顿。
面对无比火爆的股票市场,一些大胆的聪明人看到了商机,他们牢牢掌握了南海公司的**精髓,纷纷注册公司并发行股票,然后把股票卖给嗷嗷待哺的投资者。注册公司和发行股票在当时没什么门槛,况且当时的英国人已经狂热到只要是股票就忍不住想买的程度。
这些新成立的公司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编故事,给自己的公司设想一个日进斗金的美好未来。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五花八门,有的声称可以淡化海水,有的声称能从铅里提取银,有的声称可以制造永动机,有的声称即将生产对付海盗的武装船……只要故事讲得大胆和美好,股票就会受人追捧而大涨,公司的创始人分分钟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民众认购南海公司股票的盛况)
不过在那场疯狂的投资浪潮里,有些人的脑子一直是清醒的,那些人就是股票的发行方,比如南海公司的高管们。这些人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公司是什么货色,很清楚自己公司的业绩根本配不上高昂的股票价格,迟早有一天真相会大白于天下,到时候不但他们的股票会跌成废纸,腿脚不利索的话自己怕是要被股民们撕成碎片。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南海公司的高管们开始行动了,他们偷偷出售自己手里的股票,希望在高位套现早日退休。可是作为当时最知名的公司,高管们的一举一动早就被股民们盯得死死的,他们抛售股票的消息不胫而走,股民们下意识认为公司经营上出了问题,于是争先恐后地抛售南海公司的股票,唯恐自己落在后面变成接盘侠,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此开始了暴跌模式,股民的资产一路就奔着零去了。
盯着南海公司高管的人不止有普通股民,还有那些跟风成立的新公司的高管们,师傅都已经在高位套现,作为徒弟还等什么呢?这些新公司的高管们也开始抛售股票。公司的管理层抛售自家股票从来都是一个不好的暗示,这种暗示会促使普通股民扎堆卖出手里的股票。一时之间,整个大英帝国就从之前的全民买股变成了全民卖股,几乎所有的股票都在暴跌,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蒸发。
大物理学家牛顿在这个时期损失了2万英镑,比起那些破产的股民而言,他不是最惨的,或许是知识分子的矜持挽救了他。大量的英国人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很多公司因此倒闭或永久性放假,还有些人因为负债累累自杀身亡,或者逃往国外再也没有回家。
(70年代的西方股票交易大厅)
南海股灾爆发之后的将近100年里,英国人再也不敢轻易触碰股票,他们落下了谈股色变的后遗症,这种病症对正规企业的融资也产生了不良影响。我们这些后发国家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从那些倒了霉的前辈身上吸取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但是类似的故事却在我们身边原样上演。
过去的两年里,有一些大胆的聪明人,他们试图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把洗头、捏脚、做饭、修车都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他们为此成立了公司,然后讲好听的故事做好看的PPT,最终拿到了不少投资,公司创始人和高管们一时间风光无限,吃香的喝辣的,被请到电视台作嘉宾,跑到校园里教学弟学妹做人。两年后的今天,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不知去向。
因为我们的政策和监管,那些会讲故事的公司忽悠的主要是投资人和有钱人,最后蒙受损失的人终究是少数,普通的局外人才可以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笑话。假如政策允许这些新公司发行股票和集资的话,恐怕成千上万人的养老钱早已经不知去向,别说取笑别人,后半辈子怕是都笑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