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
“高回报!”
“按月付息!”
听上去是不是非常诱人,当销售人员告诉你是私募基金,公司有资质有备案,你是不是马上卸下防备、心动不如行动了。且慢,不如看看下面这个案子再做决定。
案情简介
2017年4月,A公司在本市高档商圈租赁办公场地,将自身包装成专业优质理财企业,对外发售九支私募基金产品。一方面在公司名称上冠以“外滩”“金融”等高大上的字眼,对外宣称公司具有国企背景,来获取投资人的信任;一方面使用“外资”等字样命名产品,显示实力雄厚;同时将投资项目包装为专业性的银行票据业务,吸引投资人。公司招募专业销售人员和团队,以拨打电话、发放传单等方式进行产品销售,还在高档酒店场馆开办产品推介会,推销私募基金产品,向投资人承诺保本和高额利息。经查,王某及其团队通过上述方法向投资人销售私募基金产品共计10亿元。案发后,给投资者造成巨额损失。公司负责人王某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三十万元。
“我们公司是有私募基金牌照的,因此我们在对客户推荐产品时都说是私募类的产品,这样客户也比较相信我们公司的产品,更容易推荐。”王某到案后交代。检察官发现,投资人往往对私募基金的了解比较浅薄,在投资时更看重理财产品的高额回报率,王某也正是利用了这点才能够将产品推销出去。
检察官提醒
国家对私募投资基金的管理非常严格,也有相应的规定,如果你正在投资号称“私募基金”的理财项目,不如通过以下几点来做个判断:
#01
是否有审核您的资质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支私募集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如果上来就是推荐产品,未对投资人资质进行审核,那就要注意了。
#02
查询私募基金是否备案登记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私募基金时候,可以登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查询私募基金和管理人的相关备案信息。投资后也要时时关注资金的投资去向。
#03
是否公开宣传、承诺保本付息
私募基金的募集不得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宣传,包括通过媒体、微信、口口相传等,并且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如果您发现以上情况,那么很有可能是打着私募的幌子开展非法集资活动。
最后,检察官提醒投资人,投资理财时,切忌轻信冠以高大上名称的公司,也不要被看似深奥的金融专业术语迷惑,更不要被推荐会的蝇头小利吸引,只有擦亮双眼,理性对待,才能财富增值,避免损失。
编辑:王世涛
供稿: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