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k线书本(股票的k线图怎么看)

jijinwang



什么是K线?

K线就是投资者进入股市后,首先认识的就是炒股K线图。

K线又被称为蜡烛图,起源于18世纪日本的米市,K线图早是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大阪的米商用来记录当时一天、一周或一月中米价涨跌行情的图示法,后被引入到证券市场,成为股票技术分析的一种理论。

最近有本关于中国股民炒股的长篇小说卖的不错,题目与K线有关,5月12日上线后,短短七天,京东就售出400多册。

这本书就是长篇小说《燃烧的K线:中国股市沉浮录》,小说以许多个股和大盘的经典走势为具体背景情节,丰满地复盘了股市的涨跌起落,深刻地揭示了股市走势背后的各种玄机。对于股民来说,它不啻是一部生动的实战案例集,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过,这部被业界称之为是“一本真正符合中国股市现状的书、写股民自己故事的书,叙述了20年来不同年龄和层次投资者的拼搏、奋斗的过程和辛酸史,内容真实感人,将读者带入了那熟悉的岁月和前景。不光有故事,更以许多个股和大盘的经典走势为具体背景情节,丰满地复盘了股市的涨跌起落,深刻地揭示了股市走势背后的各种玄机。对于股民来说,它不啻是一部生动的实战案例集,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的长篇小说居然是一位宁夏企业家的扛鼎之作,而且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

他就是芦世明




芦世明的经历非常传奇。

他1963年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少年时随父母下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卫县煤矿、中卫县铁厂工作。1988年辞职下海创办民营企业,涉及工程装饰、冶炼、服装生产等多个行业,曾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

1996年芦世明进入中国股市,随后开始了噩梦般的人生,直至破产。

2006年芦世明二次创业,积累资金,2014年再次进入股市,重新开始了股票投资的探索之路。

《燃烧的K线:中国股市沉浮录》就是芦世明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纪实性小说。作者以自己和身边股民生活历程为原型,全景式地表现与反映了1996年以来中国股市投资环境的演进变迁,从而谱写了一曲广大股民的生存、奋斗、情感与梦想之歌。

“股市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有炼狱般的恐惧和黑暗,也有九天揽月的快感和辉煌。只有在股市拼搏过的人们,他们的人生才更加完整。”芦世明说,《燃烧的K线:中国股市沉浮录》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股市1996年以来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股民跌宕起伏的多舛命运,展现出了一幅深刻的栩栩如生的股市百态图。这里有成功人士倾家荡产后的心路历程,也有草根阶层成为亿万富豪的华丽转身;有资本大佬破产后亡命天涯的凄凉,也有贫困大学毕业生致富梦的成真;有暴富者一夜之间梦幻破灭时的无奈闹剧,也有退伍战斗英雄下岗后的浴火重生;当然,更多的是股市里小散股民们的苦苦探索。

“我想为中国股民正名,有力讴歌中国股民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不朽贡献。”芦世明说。




《燃烧的K线:中国股市沉浮录》章节选读:

第七章\u2003大江东去

1996年一直到2004年,中国股市上一直徘徊着一个幽灵,一个德隆系的幽灵。这个幽灵从弱到强,直至灭亡的整个过程,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股市的波动和走向

德隆公司创造了中国股市上许许多多的神奇。他们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打造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德隆资本帝国,在当时的证券市场上开始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德隆时代。

有多少股民因为选择了德隆,搭上了德隆旗下的“三驾马车”,或其他德隆系染指股票的顺风车,摆脱了困窘走上了富裕之路;又有多少股民因为这些股票的崩盘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那个时候的大多数中国股民都牢牢地记住了德隆,知道了那个从中国西部的乌鲁木齐市规划设计院的家属院里走向了中国股市神坛的德隆创始人,唐氏兄弟,唐万里和唐万新。

史明是2003年10月11日见到唐万新的。当时德隆为了维持旗下上市公司股票高高在上的股价,在全国范围内以高额回报为由,通过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渠道以委托理财的方式进行融资。

宁夏一家知名的信托投资公司以委托理财的形式,已经和德隆合作了一段时间了。这次公司李总又带着3个亿的汇票到德隆公司,希望继续以委托理财的形式和唐万新合作。至此,李总他们信托投资公司委托德隆公司理财的资金已超过20亿元。史明和信托公司李总是朋友,他正好也想见识一下到德隆这个市场大鳄,便跟着李总来了。

李总在来的路上告诉史明,唐万新可不是一般人能见着的。全国拿着钱到德隆寻求合作的人多了,没有1个亿,连唐万新的面都见不到。

唐万新,40岁上下,偏分的头发梳理得十分整齐,一身黑色的西装,配上暗红图案的领带,显得衣冠楚楚。一张国字脸上透露着刚毅和果敢。在他身后的墙上高悬着的精致牌匾上写着“唯我独尊”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让人感到他不可一世的霸气。只是宽阔的办公桌两旁各竖着中国和美国两面国旗,不伦不类,让人觉得不太舒服。

办公室的沙发上坐着几个看起来很有身份的人,看样子也是寻求合作的。唐万新看见李总带着史明进来,并没有起身,只是笑着点了一下头,客气地让了座。

他没有回避其他客人,直接笑着问李总:“老李,从银川这么远过来有事吗?”


“唐总,我又带了3个亿,想继续和贵公司合作,您看行吗?”李总的语气几乎带着谦卑,这是史明第一次看见李总这个样子。

“老李好财迷,尝着甜头了呀,上次2000万的红利收到了没有?”唐万新开着玩笑。

“收到了,收到了。”李总忙点头,满脸堆笑地回答。

“好吧,你来了,我还能说什么呢,老朋友了嘛,我叫财务主管带你去办手续。噢,老李,最近公司几件大事需要我处理,我就不陪你们了,请包涵,你们就自己在这玩玩吧。”唐万新把他们送到门口说。

“不用了,哪敢劳您大驾,再说办完事我们也就回去了。您留步,谢谢唐总!”李总一边打着招呼,一边退出了唐万新的办公室。

就这样,一顿饭也没有吃上,3个亿就进了德隆公司的账上。

令李总和史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给德隆送去的3个亿,对唐万新来说正是雪中送炭,而对李总他们公司来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其实这个时候唐万新的德隆帝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资本让唐万新私欲膨胀,实现了他建造德隆资本帝国的梦想。但无限扩张加上在股市上违背市场规律的过度投机和炒作,最终还是将德隆推到了悬崖边上。

2001年前后,一些前期疯涨的科技龙头股中科创业、亿安科技,先后跳水崩盘,让持有德隆系股票的机构和小散股民相继感到了风险,广夏财务造假案的曝光使得许多相信德隆产业整合梦幻的股民开始清醒。

恢复理性的德隆系股票持仓者开始纷纷抛出手中的股票,一度稳步上升的中国第一庄股开始出现大量抛单。德隆每月用于护盘以及其他费用已经超过亿元,德隆正在经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恐惧。

从唐万新的办公室出来,史明的脑海里一直闪现着在唐万新办公室的一幕,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几次想对李总说些什么,可看着李总得意、兴奋的样子,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回银川的途中,列车的软卧车厢里就只有他们两位旅客,两个人躺在铺上各怀心事。最后,还是李总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给史明讲起了唐万新的发迹史。

唐万新,自小刚毅、直率和重情重义的性格就赢得了周围亲朋好友的信任和尊重,他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感召力,他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或者发明家。但唐万新又是一个天性不安分的人,他很快丢掉了曾经的梦想,两次考上大学,两次退学,他对经商的兴趣最终超过了当科学家的热情。

1986年,唐氏兄弟从国有单位下海,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活动。他们先是经商,开彩色照片冲印店,后来搞过科研开发,办过许多工厂、宾馆,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失败。

1990年,他和徐春萍结婚了,他曾在朋友面前自嘲说:“和徐春萍组成家庭,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唯一干成功的一件事。”

结婚后,唐万新携新婚的娇妻,带领着多年来和他患难与共,一起拼杀的兄弟来到首都北京。他先开了一家迪厅,经过3年的苦心经营,1993年,他们的迪厅在北京有了很大的名气,给他们积累了3000多万元的资本。

中国的改革开放,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置身在首都北京,使得他们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信息和机会,开阔了眼界和思路,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得到了充分施展。事业上的起步使得他们完成了勾画宏伟蓝图,建造事业帝国的第一笔原始积累,也使他们的欲望开始膨胀。

1993年下半年,中国新兴的股票市场和市场上杨百万、孙百万快速暴富的传闻吸引了唐万新。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多年来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嗅觉,意识到中国的证券市场又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舞台。他们开始启动原始积累的几千万资金,进入了中国新兴的股票市场。

刚进入股市,他们先是组织人力和利用人脉关系购买股票认购证和原始股,后来参加二级市场的股票炒作。到他们的资金快速增长到一定数额时,他们不再满足这种小打小闹,他们开始寻找机会,谋划着更大的举措。

很快,公司地处湖南、股价2元多一点、流通盘只有5000万股、市值只有一个多亿元的“湘火炬”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和熟悉的几个作手经过精心策划和缜密组织,开始了在二级市场建仓“湘火炬”。

1996年中旬,唐万新和他的合作伙伴已经持有“湘火炬”70%的流通股,股价也涨到了4元,上涨了近70%。就在这个时候,大比例送股的深沪市场上的两只龙头股,深发展和四川长虹股价都狂涨了400%。对此,唐万新和他的伙伴们感到了股票市场巨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只持有流通股无法获得公司的决策权,这样也实现不了通过大比例送股的利好题材来提升股票价格的愿望。

经过认真筹划,1997年,唐氏兄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新疆注册“德隆投资公司”。随即,他们借助强大的人脉资源和手里的资金,开出优厚的条件完成了“湘火炬”的收购,并获得了控股权。很快,他们就实施了1997年10股送2股、1998年10股送9股优厚的分红方案。“湘火炬”的股价1997年涨到10元,1998年飙涨到20多元,唐氏兄弟及合作伙伴们的账面盈利达到了10个亿。

“湘火炬”模式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唐万新和他的合作伙伴们的精神,他们仿佛找到了开启巨大金库的钥匙。从此,唐万新和他的伙伴们一发不可收拾,通过银行贷款、控股公司拆借资金和联合更多合作者等方法控股了“合金股份”“新疆屯河”。

至此,德隆系正式形成,旗下的“湘火炬”“合金股份”“新疆屯河”三驾马车开始齐头并进。唐万新和他的伙伴们通过大比例持有流通股控制盘面和推出高送配方案,使得这三只股票的股价都狂涨了20多倍。

自1997年到2003年,唐万新等人利用自有资金和部分委托理财资金,使用24705个股东账号,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采取连续买卖、自买自卖等手法,长期大量买卖“老三股”,造成三只股票价格异常波动,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

即使是2001年7月后,中国股市大盘上证指数从2250点一直狂泻到2003年11月的1300点左右,其他股票都跌得面目全非的时候,德隆系的“三驾马车”股价依然逆市上涨,尽显王者风范,实现着唐万新在股市打造德隆形象的愿望。

最高峰时,德隆系持仓的股票市值超过了200亿。唐万新统帅的德隆集团因在股市中骁勇善战和资本市场上精湛的运作,成为中国股市作手和庄家们的霸主,从而声名赫赫,一呼百应。股市曾出现只要德隆染指哪只股票,哪只股票价格就立即直线上涨。一些股民们不再看公司的基本面,不再考量股票内在的价值,而是到处打探消息,都想知道德隆最近进了哪只股票。那时,关于德隆的传闻满天飞。

2000年后,在中国股市积累了巨大财富的德隆集团勾画了更为宏大的蓝图,制定了产业整合和搭建金融平台的两翼并举战略方案。唐万新决心要把德隆打造成一个庞大的资本帝国。

在产业整合方面,德隆相继控股了上百家公司,涉及各个行业。唐万新想通过企业并购、产业整合的方式来改造这些传统企业,为这些企业引进新的技术和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在搭建金融平台上,德隆将新疆金融租赁、新世纪金融租赁、金新信托、厦门联合信托、重庆证券等全部收编到旗下。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些金融平台为他们打造资本帝国募集资金,输送血液。

随着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城市商业银行不断纳入囊中,执着于做“大事”的唐万新更形成了金融混业经营并迈向金融产品综合服务的战略构想,其途径则是整合德隆旗下金融资产为金融控股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唐万新便摇身一变,成为“先进金融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列车在夜色中疾驰,车轮碾压着钢轨接缝的铿锵声不时地传入车厢。杨总讲得兴致正浓,但史明的思绪已经乱了。他知道,整合一个企业容易,但改造一个企业却是一个漫长、复杂、艰难的过程。一百多家企业的改造,那将是一个多么艰巨的工程,光凭热情和金钱是不行的。他想尽快找个合适的机会和李总谈谈,让他们公司尽快把资金撤回来,他已经预感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那个夜晚,史明睡得极不踏实,几次梦境里出现了希特勒进攻苏联和山本五十六轰炸珍珠港的情景。

2004年4月14日,史明像往常一样来到205房间,坐在了朱工身边的电脑前。他还没有来得及打开电脑,坐在窗边的方芳就惊呼了一句:“德隆系的‘三驾马车’全部跌停了!”

史明随口说了一句:“不可能,你看错了吧。”但当他打开电脑,调出这3只股票时,惊诧的一幕出现了:湘火炬、合金股份、新疆屯河被巨大的抛单压在了跌停板的位置上。

尽管在这之前,德隆系的许多股票都有一定跌幅,但“三驾马车”同时跌停,在德隆系操盘的股票里是破天荒的。这似乎验证了最近市场上传闻德隆资金链已经断裂的真实性。股市里,铁杆跟随德隆的股民也对他们的统帅失去了信心。“三驾马车”的盘面真实显示了德隆的意图:跳水卖出股票,套现。

史明第一时间给信托投资公司李总拨了电话,整整一天李总的电话都在关机状态,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了他的心头。几天后,整个银川金融界就传出了:信托投资公司通过向投资者承诺保底和固定收益率,向机构与个人变相吸收的约30亿元资金,交由德隆系的德恒证券投入股市和债市,现在血本无归。相关责任人已经被司法部门收容审查。

其实,唐万新统帅的德隆帝国早在2003年就已经危机四伏了。证监会和一些地方政府面对德隆在股市中的疯狂作为,开始意识到德隆系股票在市场上严重脱离本身价值的天价背后蕴藏着的巨大金融风险,并采取了相关措施限制德隆进入某些行业,同时加大了限制违规资金进入股市的力度。

这个时候,唐万新等德隆的核心人物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来一直我行我素的德隆,开始拨开神秘面纱站出来树立公众形象。希望通过政府的谅解和支持渡过难关。但是这一措施太迟了,德隆的摊子已经大到连政府都无法收拾的地步。

盲目无限的扩张不只是资金的短缺,人才的紧缺更是德隆的一个短板。在德隆扩张中,经常是唐万新一个人在冲锋陷阵,夺营拔寨,后续队伍不能跟进,许多事情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就在唐万新最辉煌的时候,有人送了唐万新三句话——

“你做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和你的团队是否有能力驾驭?”

虽然唐万新在2001年以后引入多家国际一流管理咨询公司为德隆产业整合出谋划策,唐万新对自己这个团队毕竟心中有数。“我们这个团队,虽然是大老板不少,但连个过去当过基层干警这个级别的干部都没有。”他曾自嘲。

唐万新虽然智力过人,但纯然是自生自长的领导模式和语言模式,并未经过系统训练。他虽然以战略自负,但“恰恰失败在战略上”。“一个很好的连排长放到了司令的位置上。”一个他的生意伙伴这样说。

“你想做事还是想发财?想发财,那就闷声发财;想做事,就要按规则做。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牵涉到公众利益,行走于两者之间,必须要考虑公众公司的游戏规则。”

“你想做企业家还是金融家?企业家和银行家是两回事,你自己没想清楚。”

事后,唐万新告诉身边人,这三句话,他“终生难忘”。然而,危局时刻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2003年的冬天对唐氏兄弟来说,格外地冰冷。原来合作很好的银行、民间金融资金不但不再借钱给他们,还加大对资产抵押贷款的追缴力度,而再次大规模的扩张又受到政府的限制。真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2003年12月16日,德隆将所持有的湘火炬10020万股法人股质押,这一数量庞大的质押马上引起了市场的普遍怀疑。紧接着,德隆又用一连串的密集股票质押行为,强化了市场的怀疑预期。湘火炬、新疆屯河、合金投资的部分股权陆续被质押,更加重了市场的怀疑,而其股价的飞流直下也似乎在无言地讲述着些什么。尽管德隆一再出面强调其资金链的安全,甚至搬出了国际投资者,然而,随着旗下股票价格的全面崩盘,唐万新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承认德隆遇到了阶段性的困难。

如果仅仅是股票价格暴跌所造成的打击,德隆也许可以承受,但接下来的德隆帝国中各诸侯的反叛和独立使德隆着力打造的产业链开始彻底瓦解了。特别是德隆左臂右膀的“三驾马车”的反戈一击,各人自扫门前雪,积极寻求脱离德隆的控制,更使德隆帝国神秘的资金面纱被层层撕开,使得德隆的资金危情赤裸裸地显露在公众面前,成为了压倒德隆这个资本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4年5月28日,唐万新失踪,后来证实出走海外一个岛国。

在城市的一角,德隆公司曾经宾客如云、车水马龙的办公楼被空前的孤独包围着。夜色越来越黑,华灯初上,在四周楼群的光亮之中,一个城市以突然停电的方式,斩断了它和这个曾经光芒万丈的帝国的最后一点联系。

就在唐万新无力回天,德隆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为避免事态继续恶化,政府出面了,人民银行委托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拯救德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先是对德隆进行了整体托管,开始审核德隆的财务账目,设计重组方案,寻求重组途径。

到华融资产公司整体托管,德隆集团的真实情况是:德隆总负债570亿元,其中实业负债230亿元,金融领域负债340亿元。德隆控股、参股企业200家左右,其中上市公司5家。德隆控制和关联的金融机构中有7家证券公司、3家信托投资公司、4家城市商业银行、两家保险公司。

当然,无论唐万新还是他的资本帝国德隆最终的结果如何,唐万新仍然不失为一个悲情英雄。他就像众多倒在中国改革之路上的企业家一样,也曾经怀抱着改良中国传统工业的远大志向。

造成唐万新的悲剧原因主要是自身的问题,那就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轻视了市场的力量。在股票操作上更是没有敬畏市场,无视价值规律的存在,一厢情愿地拉抬股价,最终成了曲高和寡股东。当然,也有社会的原因,如果政府和证券监管部门在德隆系刚刚形成的时候,对唐万新及德隆集团进行必要的风险警示和教育,限制他们的违规行为,那么,唐万新和他的德隆集团也不会这么快走向覆灭。

怎么说呢,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便是没有唐万新,也会出现张万新、王万新的。德隆事件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进程中,也许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插曲。德隆事件沉痛教训的积极作用在于给以后股票市场上的作手们深刻的教育和警示,使他们不敢再在股票市场上胡作非为,从而净化了股票市场。

胜者英雄败者寇,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