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大龙腾中国基金

jijinwang
《苏锡常:一体化?》
苏锡常,长三角的“金三角”。
中国地级市的“第一天团”。
从上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
到90年代的“新苏南模式”,
新世纪“苏南现代化国家示范区”,
再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导区,
苏南的典型代表F3就是:
苏州、无锡、常州。
作为吴文化的核心区,
这里书香四溢自古繁华,
从京杭运河到长江时代,
这里中外交融经济重镇。
苏州、无锡,多年蝉联
“中国地级市GDP”冠亚军。
面积小、人口少的常州,人均GDP也与苏州无锡一道,跻身全国10强城市。
苏锡常,
古今文明交相辉映
谦谦君子温文尔雅。
经济社会发展,稳健而均衡。
在苏锡常引领下的江苏省,
也成为中国均衡发展标杆。
【发展模式之争】
不同于其他沿海省份,江苏省的经济重心不在沿海地区。而在苏南。
(阅读文章《江苏沿海:成长的烦恼?》,点击本人主页)
江苏省所辖的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于“中国百强城市”,被誉为均衡发展的楷模省份。但却没有一个“一线城市”,江苏呈现“高原而无峰”格局。
反观广东省,因为拥有广州、深圳两个耀眼夺目的“一线城市”,而呈现“平原有双峰”格局。
处于江苏省塔尖的苏锡常,也不免被质疑发展模式。“散装江苏”的称号也应运而生。缺乏具有全国或大区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就难以树立标杆、难以聚集国内外最优质发展要素资源,难以形成强大的要素吸引高地。成为江苏发展模式之问。
[微风]一湾观察[来看我]:
[微风]【松散的城市】
一体化的内在迫切需求。
广东省:广州、深圳
山东省:济南、青岛
辽宁省:沈阳、大连
浙江省:杭州、宁波
江苏省:南京、??
你会填上哪个城市?
苏州?无锡?
苏州、无锡(包括常州),
都有一个共同点:
市区首位度不足,
所辖“强县”林立,各行其是。
多年被诟病“小马拉大车”。
造成“城市中心度”指数不高。
相比深圳/广州、计划单列市、甚至内陆“核心型”省会城市,苏锡常的发展模式与城市结构完全不同。
苏锡常三市,整个城市的经济体系是“离散型”的。市区在整个大市的占比(市区中心首位度),不高。所辖的县(已全部为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前茅,甚至席卷“中国10强县”半壁江山并包揽前4强!谁的名次下滑一位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苏锡常的辖县,经济发展各行其事、各得其所。缺乏以整个城市(大市)为单位的统一经济体结构。昆山的台企电子、太仓的德企配套、江阴的纺织、吴江的化工、常熟的服装、张家港的钢铁,都没有形成一个大市的产业链闭环及市场循环。
产业经济的独立性导致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的独立性,甚至地域认同的独立性。昆山常熟不认同是苏州人,江阴也不乐意与无锡同城化。
以上,是苏锡常必须提高各自大市“内部一体化”的【内因】。
[微风]【长三角博弈】
一体化的外在迫切需求。
当下长三角一体化大潮风起云涌。苏南(江苏省南部)与浙北(浙江省北部),是长三角核心区及上海大都市圈的南北两翼。
浙江省的“杭州湾”湾区规划,积极对接上海,上海~杭州~宁波,3个都市圈“三足鼎立”,俨然成了长三角的新重心。引发“上海重心南移”争论。
相比较而言,江苏省的南京都市圈处于长三角西端较远核心区。一直“对标宁波”的南通,尚在成长中。只有苏锡常都市圈位于长三角核心区,但又分属3个城市,必须通过“一体化”才能提升江苏省在长三角内部地缘战略竞争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抢占苏浙博弈的制高点。
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圈、杭州圈,构成一个三角形△。只有夯实苏锡常一体化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配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否则,松散的苏锡常,无力担当沪宁中枢及辐射江北,也只能眼巴巴看着长三角核重心由“沪宁杭”南移为“沪杭甬(宁波)”。
以上,是苏锡常三市之间迫切“一体化”的【外因】。
[微风]一湾畅议:
【苏锡常一体化】需要:
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
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破除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
消融市县之间的利益沟壑。
把“苏锡常”当成是一个城市,
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发展轴”!
(具体可参见图①)
苏州、无锡,都要跳出太湖运河城市的旧格局,转身迈向“长江时代”!打造“滨江苏州”、“滨江无锡”!
襟江控湖,才是大城。
大城组圈,共同出海。
上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
苏锡常,长江经济带的龙眼。
苏锡常一体化,
画龙点睛之笔。

【欢迎[来看我]关注】
(相关话题,可点击本人主页,阅读一湾的系列文章:《苏州:“江湖”新时代?》《苏州:滨江都市?》《无锡:破茧成蝶?》《无锡:突破宜兴?》《无锡:龙腾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