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听基金本子送到哪些专家手中

jijinwang

来源:科学网博客

在每年的基金放榜季,由于资助名额所限,大部分申请人会名落孙山,只有少数申请人会金榜题名。后者自然喜气洋洋、奔走相告,而前者(尤其是多次申请未中者)难免垂头丧气、抱怨连连。

我看过多份基金项目评审意见,评论之有一定的依据。归纳起来,因负面评审意见而被吐槽的情况为:

(1)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太笼统,什么创新不明显、研究方案不具体、前期研究积累较少,如此等等,这让人无所适从;

(2)评审意见可能“张冠李戴”,我的一位博士后申请青年基金项目曾遇到过;

(3)评审专家没太看懂本子,提的意见“牛头不对马嘴”;

(4)申请人的工作创新性太强,但因评审专家的认知局限和(或)利益冲突,而未获支持;

(5)评审专家指出了本子存在的“硬伤”,但因申请人的洞察力不够而误认为故意找茬。

自从基金委推出“负责任+计贡献” 为核心的分类评审机制以来,绝大多数评审专家给出的评审意见,已渐趋具体明确,即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小。

对第二种情况,可以向基金委有关部门申诉,但几乎徒劳无功。

对第三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申请人没表达清楚,即凝练的科学问题不到位、自己的绝活没说清等;二是评审专家的知识面不够,或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程度较浅,或学术鉴赏力较低,或没认真看本子。

对第四种情况,如是原创性工作,可能超越了同行的认知水平,无论本子写的多么好,走常规的青年、面上基金申请渠道等,很难被评审专家认可,不如申请基金委刚推出不久的“原创探索”项目,能增加中标概率。

对第五种情况,申请人应感谢评审专家。这对于推动自己的科研健康发展和来年再战中标,大有裨益。

一看到负面评审意见,申请人难免上火而暂时失去理智,不分场合说一些过头的话儿。这虽然过了嘴瘾,但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对来年申请可能不利。与其这样,不如冷静下来请几位高手对评审意见会诊,客观分析负面意见,以找到问题的症结与应对之法。例如,主要假说和科学问题没表达清楚,那就下功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自己的绝活不够闪亮,那就花时间打磨;可能被专家误解之处,那就通过和前人工作、实验/观测结果等的对比,阐明自己认识的科学性;如果科研方向前景黯淡,那就改弦易辙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

胜败乃兵家常事。科研人员无论是攻坚克难,还是申请项目,常遇到各种挫折乃至失败,而一直成功则较为鲜见。因此,科研人员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功夫放在平时深度思考科学问题、厘清研究脉络、打通关键节点与多和高手交流上,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创造力与表述能力,则道路越走越通达,毕竟天道酬勤嘛。

我觉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是相对公正的,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公正、公平的事儿。对于非“大牛”学者,自己能做到的是壮大自己,而不是怨天尤人。当你比别人“高半头”的时候,申请基金有可能“被灭”;当你比别人“高一头”的时候,评审专家很难“灭你”。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我觉得基金中标的正能量途径是用强劲的创新实力“征服”评审专家。这样的结果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正如“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所反映的道理一样。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01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