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收益总额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基金收益到账了 总额却没变)

jijinwang


首发:美少女壮士小文子

一个可爱又有趣的财经自媒体人


大家好,我是美少女壮士小文子,一个认真写有趣文章的小财经博主。


01

在投资上,“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相信大家早已烂熟于心。

不过,近日有一位来自福建泉州的小哥哥的做法,让人看了直呼——绝绝子!

他用1万多块钱的本金,买入了1314只基金,基金数量占到了全市场总基金的七分之一!



这,莫不就是江湖上传说已久的“基金海王”再现江湖?

这位小哥哥表示,投资这么多基金主要是为了分散投资风险,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而买1314这个数字,“并不是为了爱情,想用这个数字来提醒自己长期持有,一生一世”。



小文子觉得,现在年轻人理财的路子真的是太“野”了。

分散买基金确实也有优势,比如说看到哪只基金跌了就加点仓,看到哪只基金涨了就卖出去一些。

一年下来,总是也能赚到钱的。

基金持仓上的“绝对分散”,能够让我们不太在乎每一只基金的涨跌,长期“糊涂”持有下去,大概率会比反复折腾的回报率还好。

此前有平台发布的年度理财报告显示,平台持仓数量最多的用户,拥有2000多只基金。



不过,花1万块买1千多只基金,多少还是不够非常合理。

基金产品并非持有越多越好,分散配置也需有“度”,过于分散,广撒网式组合投资其实也是不太可取的。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到底持有多少只基金才合适呢?



02

我们平时常说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说的意思是,不要单独持有、投资某一种投资产品。

最好的做法,是进行均衡配置,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

这个还真的是有理论依据的。

小文子之前看过一组实验数据,模拟的是“股票数量”对“投资风险”的分散效果。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从市场中,随机选取N(1~2000)只股票,等权配置成一个组合,然后计算这个组合在2021年的波动率。

并将这个过程重复1000次,取1000次的波动均值,作为N只股票组合的平均波动率。

结果如下图: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随着股票个数N的增加,波动率出现了明显下降。

当股票个数在50个以上时,波动率趋于平缓。

同理,我们再来看看相同情况下,N只偏股基金组合的波动率:



我们可以看到,基金数量的增加,对收益波动率的影响不是很大。

特别是当持有5只以上基金时,几乎没有波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基金本来就是买一个股票组合,少则十几只,多则几百只,本身配置已经是兼顾了风险分散。

持有过多只基金,虽然波动得到了控制,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去管理,反倒没办法取得更高的收益。

这也是很多职业投资人在基金数量上的选择:

以6-7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基金作为底仓,占到总投资额的80-90%;

余下的10-20%仓位,择机逆势布局2-3只行业主题指数基金,以期博取更高的收益。

持仓多只主动基金的话,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是,任何一位过往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其未来续创佳绩的稳定性,都是不能够完全确定的,分散投资,可以确保总体良好业绩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基金经理的不同能力圈和投资风格,进行基金配置上的分散,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总体净值波动幅度,增加短中期的持仓“舒适度”。

之前,上海证券研报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解答,从纯风险量化角度来看,配置5-8只基金就能足够分散下行风险,是比较不错的基金持仓数量。



当组合基金数量从1只逐步变化至5只时,下行风险指标在各个持有周期均经历了快速下移。

当样本基金提升至8只时,分散下行风险的动力就显得不那么强劲了,再加入基金很可能还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当然,也不要将所有的基金买同一主题或者行业,最好能够均衡配置。



03

资金量小,单吊一只基金可不可以?

咱们进行基金多元化配置的目的,是分散风险、增加确定性,这个配置思路,不应该因为资金量大小而有所不同。

如果在单吊一只当年表现比较拉胯的明星基金,那这一年的投资体验,肯定都不会很好。

特别是在仓位过重的情况下,压力会更大。

到底持有几只基金较为合适的问题,对每一位投资者来说,都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


配置不同风格的基金数量多几只,在不同的市况下,都可能会有涨得比较好的,可以平滑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轻投资者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

但与此同时,基金分散配置之后,由于不同风格在涨幅方面此消彼长,因而短中期进攻性不够,会导致短中期总体业绩较为平庸。

当然也可能会有人说,没必要搞这么复杂,选最好的一两支基金投进去就可以了。

话是这么说没问题,但哪一两只基金是最好的,只有5年10年后才知道,事前就做出精准的判断,本身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总的来说,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配置不同风格的5-10只基金,从收益回撤比角度来看,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