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开始下手(公募基金哪年开始)

jijinwang

大家好,鲤叔来了。

(一)

基金公司是完成政策任务?应该也是看好。反正我会主动地大加仓

第一家是中欧基金。中欧的好几只基金今年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

于是前天中欧宣布掏腰包自购5200元自家基金。(为什么会有个200万零头呢?据说是中欧医疗的葛兰基金经理,自掏个人腰包,购买她自己管理的基金。)

随后引起了一个公募基金自购小高潮,比如

易方达基金:1个亿

广发基金:8000万

富国基金:6000万

嘉实基金:5000万...

截止今天上午博时基金宣布的8000万元,据统计有20家基金,14亿的自购资金。还有几家私募基金也跟风宣布自购。

前两天证券时报,作为官媒,发文,号召,”挺起A股的脊梁!”。

市场挺有意思,官媒已经开始用舆论托市。基金公司也真刀真枪地拿钱自购。至于动机,有说是监管指导,要求他们自购、做出姿态,因为今年开年以来,跌得太多、太猛。

但是我相信,经过一轮大跌,基金公司也都明白目前的不少股价都没那么贵了,更具投资价值。

托市、抄底、割韭菜,其实是同一个建仓动作的几个解释。即满足监管的建议,也帮助托住存量基金的市值,还买在一个低点,更是有韭菜交出了筹码、主动被割,聪明的基金公司是一举多得。

总之,基金公司还是会比较聪明地选择对他们既有名声、又有实利的选择。

说明什么?说明作为个人投资者,散户,在市场阶段性大跌之后,选择进场,是个聪明、明智的选择。

丘吉尔还是谁,说过,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机会都孕育在危机中。

巴菲特还是谁,说过,不要浪费每一次大跌,大涨都是大跌时抄的底。

反正鲤叔挤出一些资金,正好还刚开好一个低佣的户,都转进去了。准备择机下手。

今天还看到吉利跌得稀里哗啦,手痒痒,想试试沪港通。说实在话,第一次用沪港通功能。结果返回错误信息,“不能进行隔夜交易。”网上百度了半天,才明白,今天上交所开,港交所不开。沪港通、深港通要两地交易所同时开的交易日,才能进行。

(二)

芯片产能持续供不应求,芯片行业有未来,低了可以入

美国商务部去年9月份,威逼利诱台积电、三星(这两家芯片产能占了全球一大部分)等芯片制造商,交出他们的商业机密数据,主要是客户和供货信息。美帝怀疑去年的芯片猛涨是有人囤货,或者是制造商(三星、台积电之类)囤,或者是他们的客户在囤。(当然我猜老美也想顺便看看台积电在限制令的最后时刻之前,给华为供了多少货,让华为坚持这么久还有存量芯片。)

这两天结论出来了。简单讲,芯片价格暴涨的问题,就是因为产能不足。查了数百家公司,没发现有人囤货。倒是数据明确支持产能不足:

1)需求上升,2021年比2019年芯片需求上升19%;

2)产能满载,去年全球芯片制造商产能利用率高达90%,这是比较高了,因为陈能还需要定期停产检修、升级,以及去年台积电工厂着火这种事儿,也影响产能利用。

3)全球库存,从2019年40天,降到去年只有5天。

所以就是简单的产能不足,需求增长,产能增长没跟上需求增长。

所以,我觉得,芯片如果跌得便宜了,可以看看。今天就翻了翻芯片龙头们,发现单价太高,再就是科创板多,涨跌太大。而且估值还不算低。有些纠结,不该冒险、赌,再看看。

(三)

1. 上海有个小老板,花1500万,买了一套办公室。准备付一半,745万,另一半745万是贷款的。

本来应该是1个月内,付清一半的,结果拖了好几个月,分几次,才付清745万。然后银行贷款也出了问题,一直批不下来。中间多次签订补充协议,延期。卖方发律师函,提出违约、解约,要求赔偿,最后双方对簿公堂,法院判不但房子和买方没关系了,而且还要再赔480万元。

买方亏480万,什么都没有。

怎么也是个聊投资理财、资产的号,做这样的大笔资产交易,一定要交易资金充足,事先想清楚资金来源,备好、或者打好招呼。

这笔交易就是很勉强,因为买家试图去杠杆。银行贷款批不下来,就是信用能力(也就是买家的杠杆的能力)不足。这和前两天的70老太融资炒股爆亏,有相通之处(前文: )。值得每个人警觉。

2. 360上热搜,借条部分的一个分公司,有债务人还不起,上面讨个说法,把人给砍了。360一是做流氓软件,一是拼命放小额高利贷。据说砍头息、各种隐性扣费,总之实际利率较高。被套住的人,往往还贷非常辛苦,甚至财务崩盘。

高利贷是互联网企业都在尝试的东西。实在是社会价值有限,甚至有害处,对股票价值的支撑不稳固。这个行业很可能被大整顿,太过依赖于互联网放贷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很有前景。随便想几个,联想、花呗/借呗、360、2345等。

好,就写到这儿。是不是大伙儿都心思在回家过年上去了?

警示:不是荐股,不荐股。仅个人观点,仅供交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需要自主决策,盈亏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