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信k线三色公式源码(通达信裸k线源码)

jijinwang


花坡风景


长江支队纪念园


沁源围困战纪念馆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世界油松之王—九杆旗


灵空山风景


沁河源头


芊林背风景


龙头湾风景


菩提山风景


黑鹳


褐马鸡


金钱豹


苍鹭


小太平鸟

思想升华引领文旅发展新方向

沁源,是千年古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三晋生态第一县。近年来,沁源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矢志不渝践行“两山”理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的整体布局,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奋力推动绿色沁源高质量发展,构建文旅发展新格局。

新年伊始,万物复苏。在“文化强国”远景目标指导下,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沁源县提出“到2025年,建成生态康养先行区,充分发挥沁源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康养产业与农业、林业、文化、旅游、运动、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养身、养心、养神、养性、养老为一体的生态康养服务体、全省最佳康养目的地,建设安居乐业幸福沁源”“文旅资源实现融合化、品牌化发展”“以文旅资源为依托,推进文旅兴县再塑新优势”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沁源文旅事业再出发、上台阶指明了工作方向。全县上下万众一心,充分发挥“沁源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的智慧才干,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不断推动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设施提升展现文旅发展新形象

全县文体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全面修缮、“两中心一平台”跻身全省第一方阵、“两馆一站”设施完善,文旅场馆融合、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有效覆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服务网络,建成12个乡镇文化馆分馆、7个特色分馆、200多个村级服务点,建成12个乡镇图书馆分馆、8个特色分馆、12个流动图书服务点,建成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8个,乡村文化记忆馆90余个,同时容纳4000余人的体育场馆1个,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有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个一工程”,使城乡百姓享受更加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聚焦“以交通促繁荣”发展战略,建设通畅顺达的产业路和曲径通幽的文旅路,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目前,黄土坡隧道正式开通,黎霍高速全速推进,平安高速列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国省县道、防火通道和旅游道路基本成型,形成贯通乡村通达四方的旅游交通网络;平整宽阔的柏油路、整齐醒目的三色线贯穿于“太岳一号”旅游公路始终,成为沁源及周边县市游客自驾游的打卡圣地。

一条条高速路“零”的突破,一个个文化场馆不断完善……沁源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迸发新时代干事创业蓬勃力量。

红色资源打造文旅发展新优势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人潮攒动,红色精神代代传承,近年来,沁源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推动全县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提升,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文物、遗址修缮、展示利用,努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构建起了红色文化保护大格局,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治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宣传贯彻,整合专班力量,全面摸排县域内文物、古迹、遗迹的数量、位置和类别,建档立卡,形成精准长效保护体系。加强与省内外高校、企业合作,撬动专家、资金、项目等资源,充实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力量。

加强多元传承体系,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挖掘热心沁源文化历史的本土专家,培养引进专业文博人才,壮大强化文保队伍建设,形成县、乡、村三级保护机制。探索出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新途径,积极开展“文明守望工程”,扎实开展红色文化遗址认定,完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标志和记录档案。

利用红色文化、生态资源激发各类文保单位、红色遗址保护活力,促进价值发挥,扩大红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繁荣激活文旅发展新动力

“沁源秧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沁源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测评中,沁源居全省117个县(市、区)第二名,长治市第一名……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沁源本土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结果。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体现高效便捷,覆盖率广、普惠性强的特点。开展文化服务提标升级工程,深入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太岳文艺轻骑兵”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供给,每年文艺轻骑兵、群众文化活动1200余场,送戏下乡200场,送电影下乡3048场。开展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成功创建全国曲艺之乡和“沁源秧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契机,推进“戏剧、曲艺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国家省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管理,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习场所建设。开展文艺创作提升工程,加大全县文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文化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编创沁源秧歌舞蹈《向绿奔跑的时光》《绿色沁源发展历程》、红色记忆舞蹈《我们的新时代》《时代颂歌》、秧歌民俗舞《雪儿飘灯儿红》、红歌演唱类《历程》等文艺作品,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开展文化共建共享工程,建立部门牵头、赛事牵引、协会组织、政策激励、群众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兴文化”的转变,组织开展“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沁源秧歌广场舞巡回展演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为群众办实事’文艺走基层活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持续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整合《疫情防控宣传视频》《森林防火宣传视频》、历届《沁源秧歌大赛》优秀节目视频、举办“游山西·读历史”线上讲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产业融合催生文旅发展新业态

通过“两山”理念的深入实践,沁源县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命名(全国36家山西省唯一),上榜“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长治市唯一)。成功创建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黄河人家”4处,“文旅+”新型业态逐步壮大。2020年,全县旅游从业人数达到3000余人,年均收入2万余元,尽管受疫情影响,全县旅游综合人数258.78万人,全年旅游综合收入19.39亿元。诗情画意的丹雀小镇,安静、闲适、和谐,“吃、住、行、游、购、娱”面面俱到,来了,就真的不想走;长征村合欢本草谷内药香与花香交错,墙绘扮靓村庄,民宿温暖心灵,为游客提供了医养结合的全新体验……

当你走在沁源的街头,在景色怡人的城镇小游园里,在红色文化厚重的长江支队纪念园里,在体现综合性文化成果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里,到处都是老百姓欢快的舞步,到处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今年以来,沁源聚焦“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康养”三大先行区建设,积极主动统筹谋划旅游、康养、文化、探险、娱乐等不同类型的重大招商项目2个,重点招商项目9个,普通招商项目30个,积极参加第二届山西工艺美术作品交易会、2021年山西文化旅游投融资项目洽谈会,精准对接省内外投资商,通过项目推介,让与会领导、嘉宾、投资商、旅行社代表了解沁源、走进沁源、投资沁源,将沁源秧歌、沁源剪纸、葫芦烫画、手工麻纸等文艺作品、文创产品推介到全国各地。

沁源县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强国的部署要求,继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文旅融合上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让文旅转型之路越走越宽,让诗与远方携手共进、阔步前行。

(责编:李琳、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