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股基金越多证明什么(个股和基金有什么区别?)

jijinwang

基金规模越大,运作难度越高。
公募基金有「双十规定」:
• 一只基金中,单个股票占比不超过这个基金资产的10%;
• 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持有同一个股票的比例,不超过上市公司总股份的10%。
基金规模变大后,原本一些基金经理擅长的中小盘股,就无法进入了。同时,资金量越大,在买卖股票的时候,也会产生冲击成本。



“你参加3000点保卫战了吗?”今天网络热搜被股市的大跌新闻霸榜,微信群里也有不少人在发消息问股票的情况。

我想这几天大额持有股票仓位的基金经理朋友们大多应更加焦头烂额了吧?

之所以说“更加”焦头烂额,是因为从公募基金刚披露完毕的一季度报告中,各顶流基金经理公开信的主基调基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我很伤心,但我们要有信心。”

这些基金经理的忧虑是必然的,因为今年一季度公募基金规模环比下降了。其中,股票和混合型基金规模下降更明显,权益类基金规模环比下降近14%。分摊到各基金公司层面,一季度多数基金公司总规模必然也环比下滑。

隔壁老邢在上一篇“早,基金”专栏中写过,2021年公募计提的管理费总额约为1426亿元,相比2020年暴涨约52%。但2021年公募整体净利润只有2020年三分之一左右。面对这个数字,可能2021年底大部分基金经理还没有如坐针毡之感。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随着股市的惨淡,部分权益类基金经理们“惨不忍睹”的收益成绩虽然不能直接左右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但却能决定基金的规模。

而基金的规模大小与基金公司的直接收益挂钩,也就肯定和基金经理的考核成绩挂钩。随着股市大跌和新基金销售的持续萎缩,一场“基金规模保卫战”势必将成为各基金公司短期内关键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站在普通基民的角度,重点探讨单只基金的规模到底会对基民产生怎样的影响。

市场已无千亿级基金经理

不算这几天股市的暴跌,一季度公募基金整体亏损额达到了约1.33万亿,根据天相投顾的研究报告,公募基金2022年一季度披露的这一亏损额或许已经创公募基金行业有史以来的单季亏损最高纪录。

按照基金种类分,一季度中权益类基金的亏损额占据绝对大的比例。如果把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亏损额相加,则金额达到了惊人的约1.32万亿元。正好亏掉约一个吉林省2021年全年的GDP。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这基本和股市一季度的走势呈正相关,逻辑上非常明确。

反过来说,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一季度的表现就要好很多了。据天相投顾的数据,一季度债券基金亏损额只有约176亿;货币型基金更是收获了约548亿的正收益。

从规模上看,据万得数据,权益类基金规模环比下降近14%;业绩相对较好的货币基金规模则在2022一季度同比2021年一季度增长了约11%;得益于业绩的相对稳定,债券型基金在2022年一季度环比增长约2.8%。

可见,基金业绩和基金规模的关联性不言而喻。不同类别基金业绩的此消彼长必然导致它们各自规模的变化出现较大分化。

明星基金经理也未能免疫于一季度权益类规模的大幅下挫。最令人惊讶的可能是过去两年令无数财经媒体竞相报道的那些“千亿”级顶流基金经理旗下所管理的基金规模都在一季度回撤到1000亿以下。

市场已无千亿级基金经理。大部分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规模也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下滑。

逻辑也不难理解。近年来被市场和媒体认可的所谓明星基金经理大多是管理权益类基金并获得较高回报的基金经理,他们因为自身收益情况良好而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基民信任加入投资,这样就使得他们这部分基金经理具备了一个良好的生态闭环:

自身业绩好 → 吸引媒体眼球 → 媒体关注引发流量 → 流量帮助增加基金规模 → 更大规模引发媒体更高关注 → 媒体关注引发流量 → 流量帮助增加基金规模 ......

从上述这个流程模型可以看出来,自身业绩好导致媒体关注后,这些明星基金经理可以在稳定业绩下,更依靠媒体报道循环产生更多流量来增加规模,增加他们和基金公司的收益。这就是近年来明星基金经理“头部效应”、“28法则”出现的原因之一。

问题在于一旦基金业绩受到股市行情不好的影响而产生大额回撤时候,这些明星基金经理能否依然保持旗下基金规模的相对稳定呢?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确了。据万得数据,一季度内,公募基金规模前十大的权益类基金经理的规模已平均回撤了18%。虽然没什么可比性,但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其中很多基金的净值的下跌率。

也难怪这些明星基金经理在一季报公开信中比较明显地发出稳定投资者情绪的信号。

比如,在一季度的公开信中,张坤团队写道:“巴菲特曾提到,对于一个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性情(Temperament),我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情绪和保持理性的能力。格雷厄姆曾经说过,大部分投资者失败的原因在于,过于在意股市当前的运行情况,对于这样的投资者而言,股票干脆没有市场报价可能会更好一些......我们认为,尽管短期市场面临不少的困难,但这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了相当有吸引力的价格。”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旗下所管理的基金规模如果持续降低,则管理费收益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则其考核绩效就会大幅降低。一旦突破某个临界值,他们甚至会被调整出基金经理的岗位。

此外,单只基金的规模除了对基金经理非常关键以外与我们普通基民的收益也十分密切。

基金规模越大越好?

首先必须明确,对我们普通基民而言,并不是基金规模越大越好。

从主动权益类基金(股票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角度上看,按照华安证券2021年8月的一份研报指出,按照年初规模和全年收益的关系,从2016年到2021年上半年历年数据看得出,基金收益率与基金规模呈现抛物线型关系。

当基金规模过大(研报中指50亿以上),这些基金的收益率可能低于同期所有基金的平均水平。

该研究指出一般而言,当基金达到2亿以上,收益率普遍随着基金规模的上升而下降,规模达到50亿以上的基金收益普遍明显下滑。

究其原因,市场较一致的分析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超大规模基金无法灵活、快速地调换仓位。由于较高频次交易对大规模基金的冲击成本相比中小规模基金更高,导致这些基金的换手率都比较低。而低换手率就意味着管理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无法通过精准的交易获得收益。

举个简单例子,相比小规模基金,一个千亿级别基金从重仓消费赛道股票转换到重仓能源赛道股票的转换时间和转换成本都是十分巨大的。当大盘风格骤然转换时,这些千亿级基金一般都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原先赛道,做不到与时俱进。

此外,超大规模基金由于政策原因可能无法较多地去配置中小盘的股票。

这里的政策总结起来就是一只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一般不会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时不会超过股票市值的5%;同一基金公司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般不会超过10%。

就算超大规模的基金经理长期看好一家中小盘的股票,因为上述这条政策,他也不会去投资这家公司,因为其收益的上限被限制住了,而基金经理的精力有限,不太可能花更多时间去分散投资更多中小市值的股票。他们也就吃不到配置这些中小盘股票的红利,只能在大盘股中寻找机会。

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基金经理交易更灵活、配置股票种类更多元。那么是否单只基金的规模越小越好呢?

答案也不是。

按照华安证券的研究,当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过小(总规模在2亿以下)基金的收益率同样可能较低。

主要原因也很好理解,规模太小的基金一方面由于需要应付赎回导致不得不交易股票使得换手率较高;另一方面这些小盘子的基金一般风格切换更快,交易过于频繁。这些交易频率的上升将很容易使得这些基金的费率更高,导致基民最后获得的实际收益率受到很大影响。

这就和我们交易股票过于频繁需要支付给券商更多佣金是一个道理。

规模过于小的基金被人称为“迷你基金”,截至4月25日,我在天天基金网上查到约5298只规模低于2亿元的债券、股票、混合型基金。

而据中国证券报从Wind上得到的数据,目前市场上共有1005只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其中,25只基金规模不足百万元,8只基金不足10万元。甚至有基金沦为袖珍基金,规模仅3.37万元。

投资这些迷你、袖珍基金的风险较大。

按照规定,当基金出现连续60个工作日,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以及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总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时将触发清盘程序。这些基金有被清盘的风险。

同时,一部分基金公司为了保住这些迷你基金的“壳”,还会用各种手段规避监管满足不被清盘的条件,对于投资这些基金的普通基民来说就是个坑。

尾声

综合来看,基金规模肯定是一个重要参数,需要被普通基民们充分重视。当然,读者们还需了解,关于规模影响,本文所引述的例子全部集中于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上,并不包括被动基金以及部分固收基金。

此外,基金经理在做投资决策时肯定也有他们的科学策略和方法论,可能很多超大规模的基金经理都是基于长期的价值投资来作为基础。我们切不可“抓小放大”,仅仅通过基金规模来判断他们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