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快闻:
34个科技创新载体汇成“中科院效应”
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转型升级。苏州作为科创热土,在产学研合作领域涌现出很多典型、成果和经验。即日(8月7日)起,苏州日报推出“产学研合作看苏州”专栏,聚焦苏州与大院大所、企业等产学研合作,见证苏州这座开放创新城市的火热创新实践。
今年6月举行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成立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政府签署了新一轮五年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与苏州的合作由来已久,堪称现象级。早在1998年,双方就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院地合作序幕。20多年来,双方在共建中科院建制研究所、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科教产紧密融合等方面开展系列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中科院在苏载体机构34家(包括2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集聚各类人才4200多人,其中,地理所周成虎院士团队、药物所蒋华良院士团队等5个团队先后获评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中科院在苏“集团军”。
公共平台成吸引企业和人才“利器”
中科院院所机构在苏州创新资源丰富,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等新兴产业、先导产业。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纳米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2006年筹建、2009年通过验收到现在,纳米所在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投资5亿元建设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和纳米生化平台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从研发、小试、中试放大到生产,构建起覆盖创新链全流程的“硬件”支撑服务体系,仅纳米加工平台就集聚了200多名人才。
在平台上,纳米所对使用纳米所设备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自己操作设备,研发新产品。企业也可以拿自己的设备放在纳米所开辟了空间的平台里,构建企业自己的研发线。同时,纳米所能更方便地了解市场需求,能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公共平台大幅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成为吸引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强力“磁场”。据介绍,通过委托加工、技术支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三大平台年服务客户300个,既有龙头企业,也有初创企业。
创业之初,敏芯微电子公司把整个研发线建在纳米所的平台上。这家以MEMS传感器研发与销售为主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在MEMS传感器芯片设计、封装和测试等环节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同时能够自主设计为MEMS传感器芯片提供信号转化、处理或驱动功能的ASIC芯片,实现了MEMS传感器全生产环节的国产化。今年6月2日,敏芯微电子首发申请获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
面向重大科技基础和重大需求
大平台有“重器”。由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支持,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承建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世界首个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真空互联的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2014年立项以来,一期项目已通过总验收,二期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据悉,通过小型验证装置的试运行,实验站吸引了100余所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成为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研发的重要支撑。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新一轮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库入库项目。
继纳米所之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工所”)是中科院在苏州的第二家整建制科研机构。2012年正式成立以来,医工所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医用光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声学技术等研究方向,设立了9个研究室。已建成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和9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成果转移上,医工所2019年技术交易额2500多万元,作为产业研发龙头,有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育成中心成合作桥梁纽带
苏州与中科院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2009年,作为双方合作的桥梁纽带,中科院苏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育成中心”)应运而生,致力于推动院地资源无缝对接。
从单个项目的招商、人才引进落地,到引入院所平台载体,再到管理服务中科院分支机构,育成中心的职能不断升级。
34个科技创新载体汇成“中科院效应”
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转型升级。苏州作为科创热土,在产学研合作领域涌现出很多典型、成果和经验。即日(8月7日)起,苏州日报推出“产学研合作看苏州”专栏,聚焦苏州与大院大所、企业等产学研合作,见证苏州这座开放创新城市的火热创新实践。
今年6月举行的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成立大会上,中国科学院与苏州市政府签署了新一轮五年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推进姑苏实验室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多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与苏州的合作由来已久,堪称现象级。早在1998年,双方就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正式拉开院地合作序幕。20多年来,双方在共建中科院建制研究所、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科教产紧密融合等方面开展系列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前,中科院在苏载体机构34家(包括2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集聚各类人才4200多人,其中,地理所周成虎院士团队、药物所蒋华良院士团队等5个团队先后获评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初步形成中科院在苏“集团军”。
公共平台成吸引企业和人才“利器”
中科院院所机构在苏州创新资源丰富,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等新兴产业、先导产业。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纳米所”)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2006年筹建、2009年通过验收到现在,纳米所在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投资5亿元建设纳米加工、测试分析和纳米生化平台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涵盖从研发、小试、中试放大到生产,构建起覆盖创新链全流程的“硬件”支撑服务体系,仅纳米加工平台就集聚了200多名人才。
在平台上,纳米所对使用纳米所设备的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自己操作设备,研发新产品。企业也可以拿自己的设备放在纳米所开辟了空间的平台里,构建企业自己的研发线。同时,纳米所能更方便地了解市场需求,能更好地解决科学问题。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公共平台大幅降低企业创新创业成本,成为吸引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强力“磁场”。据介绍,通过委托加工、技术支持、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三大平台年服务客户300个,既有龙头企业,也有初创企业。
创业之初,敏芯微电子公司把整个研发线建在纳米所的平台上。这家以MEMS传感器研发与销售为主的半导体芯片设计公司,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在MEMS传感器芯片设计、封装和测试等环节拥有了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同时能够自主设计为MEMS传感器芯片提供信号转化、处理或驱动功能的ASIC芯片,实现了MEMS传感器全生产环节的国产化。今年6月2日,敏芯微电子首发申请获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审议通过。
面向重大科技基础和重大需求
大平台有“重器”。由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支持,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承建的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是世界首个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领域真空互联的科技公共开放实验平台。2014年立项以来,一期项目已通过总验收,二期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据悉,通过小型验证装置的试运行,实验站吸引了100余所国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成为基础科技创新与应用研发的重要支撑。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新一轮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库入库项目。
继纳米所之后,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医工所”)是中科院在苏州的第二家整建制科研机构。2012年正式成立以来,医工所面向生物医学的重大需求,开展先进生物医学仪器、试剂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引领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建成医疗仪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医用光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用声学技术等研究方向,设立了9个研究室。已建成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用光学重点实验室和9个苏州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成果转移上,医工所2019年技术交易额2500多万元,作为产业研发龙头,有力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育成中心成合作桥梁纽带
苏州与中科院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2009年,作为双方合作的桥梁纽带,中科院苏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育成中心”)应运而生,致力于推动院地资源无缝对接。
从单个项目的招商、人才引进落地,到引入院所平台载体,再到管理服务中科院分支机构,育成中心的职能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