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保基金今年第一季度亏损2.8%,原因是在股市下跌之际,投资者对股票的抛售有所增加,市场波动也对社保基金产生了影响。
专家表示,让个人投资者对养老基金投资范围拥有更多控制权的方法是一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分析师表示,贝莱德(BlackRock)等国际金融机构正密切关注着中国庞大的养老金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基金管理公司将面临提高业绩的压力。
社保基金在第一季度为2930万名员工录得了726亿元人民币的亏损,按加权平均回报率衡量,亏损比例为2.8%。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股票资产占损失的大部分,下降了3.2%,而固定收益投资增长了0.2%。
1、管400多亿的华夏基金经理,自我决定去世,金融圈压力很大吗?
今年A股证券行情,特别考验各路证券精英,尤其是考验那些基金经理。行情大起大落,热点变换速度非常之快,投资逻辑混乱交杂,其实也是对这些专业的证券人士的人生和思想的一次思想洗礼。有些人挺过去了,有些人挺不过去,有些人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金融圈的压力测试就是在今年。
比如说前段时间的私募大V徐晓峰,他其实就是在今年的行情中露出了本来的骗子面目,以前讲自己多么多么厉害,逻辑多么多么清晰,以及策略多么多么成功,最后的私募基金产品清盘,将一切的谎言全部戳破不知,揭开了他的假面具,其实他对投资一窍不通。但是有些经基金经理,过去取得的成功太容易,在此次的证券大考之中,否定自己的过去,也否定掉自己的未来,无法面对也只能自我消失了。现在出事了,华夏基金经理蔡向阳就是如此,不论是否其身患抑郁症或者其他原因,但是他最终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们追踪他的过去,发现原因就在于过去不少年份,他成功的实在太容易,对自己保持了极其的膨胀心理。以为自己摸到了投资的真谛,以为自己懂了价值投资的精髓,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了高估。所以在掌管了四百多亿的基金资产之后,本来想大干一笔,但是在今年的行情中败下阵来。又无法将工作和人生分开来,只能采取这个躲避的行为。想起古代一篇文章《伤仲永》,也不过如此。
每个人其实有自己的能力边界的,确实通过学习和实践以及提升,可以扩大自己的能力边界。但是有些人错误的理解了这个边界的扩大过程,现在的不少基金经理,其实他们在过去是没有掌管百亿资金的经验,也没有做好准备,但是有可能偶然的成功,让自己的自我膨胀了。不教,那么我们可以思想一下,假如碰到行情大幅震荡之时,他们如何以对啊?
金融圈的压力大,最容易得到的心理疾病就是抑郁症,所以别看人前表面光鲜,挣钱也很多,其实很有可能是以自己的心理健康作为代价的。但是投资其实是一种人生哲学,一个好的投资者,他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哲学态度。这个人生哲学态度应该是积极、向上,正面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位蔡向阳基金经理其实还是没有摸到投资的精髓,他还是在门外观望。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可以想通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今年的证券市场行情也是太有趣了,如果按照死板的投资分析,今年的投资结果绝对是做一次错一次。最简单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无法想通,现在的美股市场已经屡创新高,但其实其经济增长远远比不上我国。但是我国的A股市场不但没有创出新高,反而在大幅向下盘整。所以对于那些坚强意志的基金经理或者没见过大场面的基金经理,他们今年是多么难熬啊。
也许人间不值得,但也不需要采取极端的方式离开人间。现在去世时只有41岁,应该孩子都还小。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非常不应该,希望其家人节哀。也希望其他的基金经理,多去学习充实,别去直播走秀。最后弄的规模越大,竖立的人设越高,有可能未来摔的就越重。
金融圈是一个多金的行业,薪金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近千万,但又是一个压力沉重的行业。毕竟薪金是劳动力 的剩余价值,没有创造出超过超过薪金水平的企业效益,是不可能获得高额薪酬的。
金融圈精英英年早逝,早已有之, 11月2日,华夏基金发布特别公告,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投委会成员、基金经理蔡向阳先生,于2021年1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41岁。
寥寥数语,但是其中隐含的信息十分丰富,41岁的公司副总基金经理就这样撒手人寰,我们无法知晓这样的一位成功人士缘何早逝,但是作为基金经理,背负的压力是沉重的,身前管理着九只产品,就需要对九只产品的投资者负责。
今年行情是一个极端分化的结构性行情在,这种行情就是有人哭有人笑的行情,押中了热点,赚的盘满钵满,押不中热点,意味着收益率下跌,正如媒体说的那样,就连某“顶流”基金经理都坦言:“刚刚过去的三季度是本基金管理人历史上仅次于2016年初最为焦虑的时间段。基民可不管这些,投资的基金赚了钱,就是心中的爱豆,就是永远的神,一旦亏了钱,合作责骂就会应运而生。
或许基金管理人可以一笑尔之,但是面对各种考核压力和投资者的非难,很多人过的可能并不轻松,有苦也只能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下去,精神压力之重是难以想象的,沉重压力下,所谓的金融精英也是心力交瘁,很多人出现了早逝。
看起来风光的成功人士,连续的早逝,给我们的金融业敲起了警钟,追求效益的同时,也要注意职工的劳逸结合,不适宜制定短期过重的业绩考核压力。
2、为什么那么多的散户自己炒股票而不去买主动管理型基金?
认知的问题吧。
我同事,从07年我认识他开始买股票,一直到现在。他从来不买基金。我一直觉得股票风险大,而且选股难度高。他不这么认为,反而他觉得股票更容易操作,收益率比基金也高。他觉得在股票上升时,每天最高有10%的收益率,而基金一般也就2-3个点的收益,超过5个点收益的次数少之又少。赶上股票下跌的话,同事认为可以及时出逃,而基金只能以当天最后的收盘价结算。
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同事的这种想法有点近乎完美,股神都不可能做到如此精准的预判,更何况我们都是小散,能碰到一两只涨停股就阿弥陀佛了。都说小散都离不开被割韭菜的命运,所以远离股市,把钱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相信他们的专业,尽管每天的收益不是太高,但坚持长线,雪球会越滚越大。
先来看一组2020年各类基金平均收益数据:
从上图可以看出2020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45.94%,而根据wind数据显示,剔除2020年上市的新股,A股股票的收益率中位数只有2.79%!也就是说去年A股的一半股票收益率跑输2.79%。
从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是完胜股票的,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投资者宁愿买股票,也不愿去购买股票型基金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一、有些投资者选择更相信自己,喜欢自己掌握主动权
这跟投资者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有些人性格上就比较喜欢依赖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甚至会有些投资者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的水平并不比基金经理差。
而另一些投资者则觉得自己的水平一般,选择相信比自己更专业的基金经理人,于是会去选择买基金。
相对而言,第一类投资者主观能动性更强,以自己的能力为中心;第二类投资者则偏谨慎,在知道自己短板的情况下选择去借助他人的力量。
这两种都是市场常见的投资行为,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更多的就是投资者依据自身的喜好去定位自己的投资方式。
二、参与体验感不同
相对股票型基金而言,股票显然刺激很多,股市开盘期间价格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波动,账户的资产也在随着波动,每一秒数额都在变化,赌博感十足;而且股票市场股票涨停一天10%、20%的收益带来的刺激感和快感是股票型基金永远无法体会的。股票型基金则波动相对较小,盘中几乎感受不到它的波动,只在收盘后才更新基金净值,只给你一个结果,没有其中过程,刺激程度远远比不上股票。
另外,股票调仓切换方便,自身参与感非常强烈,完全由自己掌控。
而股票型基金投资者的参与感极低,因为股票型基金不透明,一天只在收盘后才更新一次基金净值,而且一个季度才公布一次持仓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基金经理在盘中进行调仓买卖的动作投资者是全然不知的,这也是投资者参与体验感差的地方。
三、熟悉度不同
很多投资者对基金不熟悉,而且也不知道怎么选基金,因为选一支陌生的股票型基金不仅要看基金经理是谁、出不出名、以往业绩水平怎么样、现在业绩好不好、基金规模大不大、是新手还是老将,而且还要看具体的股票持仓是什么,符不符合自己的投资风格,这一系列流程下来,一般不专业的投资者是无法选好的,不仅工程量大,而且自己本身实力也不允许。
但是有很多股民对股票很熟悉,特别是对自己以前做过或者跟踪过走势的股票非常熟悉,比如很多股民对贵州茅台、美的集团等的熟悉程度就不亚于职业的证券从业人员,由于长年累月的在股市里做投资,自身也存在一定的投资惯性和情感归属。但是很多股民对基金经理则不熟悉,不熟悉他们的投资风格,不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了解他们的水平、人品等等。也因为不了解,所以他们想去尝试的欲望也不会强烈。
正常逻辑下,投资者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一般投资热情不高,更多的会选择做自己更熟悉的市场。
四、收益率追求不同
有些投资者喜欢追求暴利,想做到一年几倍,而股票型基金相对他们而言,收益率偏低,达不到他们的需求。
来看下2020年一整年股票与股票型基金各自的收益率,
2020年股票收益十大涨幅排行榜:
可以看出,英科医疗去年在A股排行榜里居榜首,录得14.2倍的收益率,排名第十的酒鬼酒也有3.3倍的收益率。
再来看看2020年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十大排行榜:
上图可以看出,去年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排行第一的是汇丰晋信低碳先锋股票,全年全年涨幅达129.64%,排名第十是中欧先进制造股票C,全年全年涨幅达119.21%。
两张图一对比效果就明显了,如果你幸运重仓到一个几个月几倍的大牛股,那么你股票的收益率会远远跑赢股票型基金,这正是很多股民所梦想和追求的,所以他们会去选择直接买股票。
另外,股票在一个月内就翻倍的例子在偌大的A股中也不少。比如,鸿蒙概念股润和软件就在最近的一个月的时间股价翻了近4倍!
无独有偶,佳创视讯也在一个月的时间股价翻了一倍多!
像润和软件、佳创视讯这样的例子在A股里也是层出不穷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很明显,在收益对比方面,当你幸运买到牛股时,你股票的高收益高回报是股票型基金无可比拟的。所以也趋使着很多投资者接二连三地去买股票,纷纷都有一种自己每次买股票都能踩中大牛股的幻想。
五、资金利用率不同
股票是“T+1”交易制度,今天卖掉的股票的资金,第二天就可以提现,而且如果不考虑提现,当天的资金又可以重新买入新的股票品种,所以股票资金的利用率是很高的。
另外,还有很多股民会利用资金“做T”,即通过当日做差价的方式来降低持仓成本,以实现资金利用最大化。
而股票型基金的资金利用率就比较低了。基金采取的是申购赎回制度,基金赎回到账的情况也分好几种,不同的平台也有不同的标准,股票型基金一般都在2-4个工作日左右,长的则在4-7个工作日左右。
所以,股票的资金利用率要高于股票型基金。
六、手续费不同
股票一般交的费用有券商手续费(大多数是万1至万2.5)、过户费(可以忽略不计)、印花税(千分之一),就印花税千分之一比较高。
股票型基金的费用主要有申购费、赎回费和基金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
一般情况下基金管理费在1.5%左右,托管费在0.25%左右,在没有优惠的情况下申购费在1%-1.5%左右,赎回则看持有时间长短,最高是1.5%,最低为0。当然,不同平台也有不同的费用标准。
总体来看,股票的手续费比股票型基金更低些,毕竟股票型基金相当于投资者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在帮助自己打理投资事宜,请人办事那肯定要花钱嘛。
出于上面各种原因,很多投资者会选择去直接买股票,而不是买股票型基金。其实这两种选择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投资就好像一场长跑比赛,用什么样的方式出发并没有对错之分,最主要的是要根据自身的相关情况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奔跑方式,最终还是要看谁先到达终点定胜负。
欢迎关注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章内容仅供交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3、自我管理最重要的是什么?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想过好日子,过好日子的前提是什么?过好日子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怎样实现物质基础以满足必要的需求呢?人只有通过努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把自身的各种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过好日子的基础。但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容易获得这些东西,因此人就必须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门管理科学。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的目标都是一样的,手段及方法基本雷同。只要了解这些基本原理,就不难实现自我管理的目的。人进行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言行举止、品行素质、知识能力以及如何做事。人们如果能够明白这各个方面的作用、内容和做法,就懂得了最基本的自我管理常识,就比较容易进行自我管理,也比较容易管理好自己。
言行举止属于自我行为管理,基本要求是得体。人只有与人交流、与人打交道才能获得更大的收获,这个过程中人要通过得体的言行举止使别人认识自己,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决定了对方是否愿意与你继续交往。人如果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就会使人反感,别人反感自己,就不会过多地与自己进行交流、一起共事,同时就不会获得别人的支持,这样就陷入了孤立的境界,一个人本事再大与一个群体相比也只是很小的本事。所以言行举止是个人对外的窗口,必须认真对待,尽可能进行规范,做一个别人喜欢的人,才会赢得发展的机会。
品行素质属于自我综合管理,基本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综合考量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就要从这几方面进行。无论哪个方面,对个人的发展和影响都非常大。比如说,一个人不讲信用,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不会帮助。
知识能力方面属于个人发展管理,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讲究技巧。这是指人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运用,坚持把学习到的东西与实践联系起来,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不仅要学会认识规律,而且要学会利用规律。
答:自我管理,就是自己对自身的思想、言语和行为的管理、约束,而不盲目的正确行为。有别于他人和制度等诸方面的管理。自我管理最重要的是思考、思索。“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每天都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此时,他就可以很好的、全面梳理自己的言语行动,决定自己的行动。做好自我管理的前提是“慎独”,是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工作水平,以及独立果断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张俊魁二零二零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