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周刊是什么意思?

jijinwang
【“公募老将”徐荔蓉:GARP策略下如何定价,关键思考以下三点】
《红周刊》专访担任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经理超过15年的老将徐荔蓉,围绕当下市场适配的投资策略、投资重点等多个话题展开探讨。其中关于如何对企业做估值定价,也有所涉及:
《红周刊》:您名下的基金投资会基于GARP策略,我对其的理解关键点还是在如何合理定价,对此您的做法呢?
徐荔蓉:关于定价,我主要思考几个维度。第一,看它的历史估值以及横向国内或全球可比的同业估值。比如,某互联网券商龙头,有人觉得很贵,但看其他国家的同类型公司,就没那么贵了。
第二是投资者热度,大家都很喜欢所谓的白马,都是热门赛道股,这种公司很难以便宜的价格买入,我对这种会比较警惕,容忍度会低一些,因为可能你以为买的是α其实是β,因为行业整体都比较热。但是对那些热度非常低的、没有人关注、甚至没研究报告的公司,通过上面所说的横向、纵向对比,估值容忍度反而会高一些,因为它现在的估值是建立在大家对于它的认知比较少,动态估值基本上没有调整。
估值很主观,很多不太容易用现金流的方法估,因为现金流特别长的假设含了太多的假设前提,到最后出错的概率比较大,但方向和原则是一致的。就像不怎么受关注的公司,一定意味着大家对于它的长期现金流预测是相对保守和悲观的,给它的贴现率是比较高的。反过来对于都很看好的一类公司,贴现率就会给得低。而给出的贴现率稍微有一点点变化,估值会有较大变化。
还有就是关于估值和收益风险比,这是我比较看重的。我的核心假设前提是,市场比较牛,长期看自己能战胜市场,但短期来看市场肯定比我准确。那么,我买任何公司都会假设买后还会下跌,即使这个公司有50%下跌可能,但未来可能有1倍、2倍甚至更高的上升空间,那么我仍能接受短期下跌。因为我之前所有的判断要素都没变化,反而可能越跌越买,拉长来看一定是做低买高卖的动作。
对下跌幅度的容忍能力与估值相关,我只在收益风险比更合适时才会买。比如,对稳定成长型公司,预期只是20%~30%的涨幅,若下跌超过20%~30%,就没有收益风险比了。对高成长型公司也是一样,比如我们刚才谈到的互联网公司,大概在600~700亿市值时买入的,当时我预测最差可能跌到500亿元以内,如果跌到或者跌破500亿那么就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我认为公司涨到1000~2000亿的市值是可以期待的。但这家公司后来最低跌到了600多亿,没跌到预想中的最低状况。
此外在专访中,徐荔蓉谈到光伏、新能源龙头看3-5年,是在制造买入机会;大消费存个股机会,更偏好家电、文具等必选消费;互联网企业现在的估值都很便宜,成长空间依然足够大……
快速点击阅读全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00048259418276386/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

一:周刊是什么意思?

对于报纸和杂志(也称之为期刊),人人都知道这是两种不同的物事,谁要是向你谍谍不休地讲两者的区别,那将是被视为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是在谈论周刊和周报是一种物事还是两种物事的时候,许多人恐怕就茫然了:这两者到底该如何去区分?
孙燕君氏在其著作《期刊中国》中谈到期刊短期化的问题时讲了下面一段话:长期以来我国期刊的刊期过长。我国出版的期刊中有月刊3094种,占期刊种数的34.27%,双月刊2790种,占30.9%,季刊2378种,占26.34%,周刊只占6.02%(据统计中国期刊总种数9029种,周刊大概在540种左右——笔者注)。[8] 在美国,周刊占据重要地位。美国期刊20强中有一半是周刊。美国三大新闻周刊顾名思义都是周刊。实际上新闻时政类期刊因为时效性的因素应该都是周刊的天下,基本上没有半月刊和月刊的生存空间,更毋须提季刊。财经类期刊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应是周刊,否则很难与财经周报竞争。[9]
孙氏的最后一句“财经类期刊中的很大一部分也应是周刊,否则很难与财经周报竞争”把很多读者都搞糊涂了。只有周刊才有可能与周报竞争,周刊是什么,而周报又是什么,这两者因为一个带“刊”字而另一个带“报”字就必须是不同种类的正面竞争者吗?
在弄清两者的关系之前,我们还必须对报纸和期刊的定义再罗嗦几句。现代汉语词典对报纸的解释是:以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散页的定期出版物,一般指日报。对期刊的解释是: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月刊、季刊等。显然,我们从这两个定义能找出报纸和期刊(杂志)的主要区别是两者的出版周期不一样,前者一般是每日定期出版的,后者是每周、每月或每季定期出版的。报纸以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为主要内容,期刊也是做同样的内容。但是报纸把出版周期延长改为周报的话,它与期刊中的周刊该如何区别呢?
从传统意上来说,周报与周刊是有差别的。作为以信息传播为主的报纸,一直以来是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的第一媒介,但是由于电子媒介特别网络媒介的兴起,其信息传播功能的优势逐渐为网络媒体所挤占。这就迫使许多报纸开始朝着专刊化的方向扩张,充分发挥纸媒体的分析优势。[10] 因此,所谓的周报就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周报与周刊的第一个区别是其市场细分和定位方面,周报还是沿续报纸做各行各业新闻的办报模式,只是强调深度分析而已,是大众化市场办报,如《南方周末》便是一例;而周刊是分众化市场办报模式,做的是某一细分市场的新闻分析,如《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周刊》便是其例。两者的第二个区别是即使是作为分众化的周报,其内容是做深度新闻分析的,而周刊却不如此,它们大多数是做话题、封面故事及主打文章,是一种议程设置,与周报的纯新闻报道不一样,如《新周刊》就是以做“体验云南”“老板眼里的大学生”等带有议程设置性的话题内容而发家的。两者的最重要的一个区别体现在其外观包装上,周报用的是新闻纸,散页的,印刷粗糙,一般是对开或四开的;而周刊用的是铜板纸等高级纸张,装订成册,文字和图片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保存,一般是十六开或大十六开的。(如果周报和周刊今后还将长期共存的话,笔者估计这将是它们惟一的区别,因为做大众化市场的周报将没有市场,定将朝着分众化周报发展,这样,从市场定位来看,周报和周刊就没有区别了。如《南方周末》就大不如前了,而新兴的分众化周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正成为纸质媒体中的新星。而这又使得周报和周刊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因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本质上则是一个杂志化周刊。)

二:死亡周刊是什么意思

我:“你还记得你做了什么吗?”

他:“记得。”

我:“说说看。”

他:“我杀了她。”

我:“为什么要杀她?”

他困惑地看着我:“不可以吗?我每周都会杀她一次。”

我:“人死了怎么能再杀?”

他:“她没死啊,只是我杀了她。”

我:“那你为什么杀她?”

他:“她每次都是故意惹怒我,反正她总能找到理由吵架,目的就是让我杀了她。”

我:“她怎么就惹怒你了?”

他:“故意找碴,或者踢我下边。”

我:“每次都是?”

他:“嗯。”

我:“你怎么解释她已经死了快两个月了?”

他有点不耐烦:“我都说了,她没死,只是我杀了她而已。”

我:“好吧,总有个开始吧?第一次是怎么回事?”

他:“那次她带我去她家,开始都好好的,后来她就成心找碴,我就杀了她。”

我:“怎么杀的?”

他:“用门后的一条围巾勒住她的脖子。”

我:“然后呢?”

他:“她挣扎、乱踹,嗓子里是那种奇怪的声音,手脚抽搐,过了一会儿舌头伸出来了,是紫色的,后来不动了。”

我:“那不就是死了吗?”

他:“没死,不知道为什么她不动了,软软地瘫在地板上,整个脸都是紫色的,开始我很慌张,然后我觉得她可能是困了,就走了。出了她们院到街上,我看到她穿着那件大睡裙站在窗前对着我笑,还挥手。”

我:“你能看到她?”

他:“就在二楼啊,她们院临街的都是那种苏式老房子,窗户都很大,不拉窗帘晚上都不用开灯,路灯就足够了。”

我:“我的意思是你亲眼看见她挥手了?”

他:“嗯,后来每周我都会去看她,而且她每次都要我带一本时装杂志给她,因为她不逛街了。”

我:“那么,你想她吗?”

他:“嗯,我什么时候能见她?”

我犹豫一下后,从旁边的公文袋里抽出几张照片放到他面前,那是从各种角度拍的一具女尸。尸体处理过,内脏没有了,四肢和身体用了很多保鲜膜和透明胶带分别缠上了,这使尸体看上去仅仅是个灰褐色的人形。那个人形穿着一件宽大的白色睡裙,我尽量让自己不去看照片。

他愣愣地看着照片好一会儿。

我:“你现在相信她死了吗?”

他狐疑地抬头看看我,又看看照片:“她不是好好的吗?”

我:“你在一个多月前勒死了她,之后你用很多盐把尸体做了防腐处理,再用保鲜膜和胶带缠好,穿上那件白色的睡裙,放在窗台下的地板上。有人看到你之后每周都会去一趟,带着一本杂志。不过,邻居再也没看到她出现,只有你去,所以报了案。现场你打扫得很干净,杂志整齐地放在床上,里面的人物头像都被抠掉了,杂志上只有你的指纹。”

他不解地看着我:“我不懂你在说什么。”

我:“好吧,那么你说说看是怎么回事,也许我能听懂你说的。”

他叹了口气:“那我就详细再说一遍,我在她家的时候,她故意跟我找碴”

我:“这个你说过了,以后每周都是怎么回事?”

他:“第一次杀她后,每周她都会打电话给我,说想我了,让我去陪她,还要我带一本时装杂志去。快到的时候,转过那个路口,就能看到路尽头的窗户,她站在窗前。她总是穿着那身宽大的白色睡裙站在窗前等我,看着我笑,很乖的样子。我上楼后自己开门,她通常都站在窗前,抱着肩说想我了。我们就坐在窗前的那张大床上聊天,她漫不经心地翻着杂志。每次聊一阵儿她就开始存心找碴,为了让我杀她。她喜欢我杀她。于是我就用各种方法杀她。有时候用手掐住她的脖子,有时候用绳子或者其他东西勒。等她睡着后我就穿衣服走了。我猜我刚出门她就跳起来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站在窗前等着,因为每次出了她们院走到她楼下窗口的时候,她都站在窗前对着我笑,挥手,很可爱的”

我:“别说了。你说她打电话给你,但是你的手机记录这一个多月就没她的号码打进来过,这个怎么解释?”

他:“我不知道,也许她成心捣乱吧?”

我:“你不认为她会死吗?”

他:“你为什么总是咒她死?”

我:“好吧,我不咒她死。能说说你对死是什么概念吗?”

他皱着眉严肃地看着我:“没有呼吸了,心脏不跳了。”

我:“你认为她有呼吸有心跳吗?”

他脸上掠过一丝惊恐:“她不一样,她死了吗?”

我:“对。”

瞬间他的表情又变回了平静:“她没死,她每周都会打电话叫我去,叫我带杂志给她,远远地在窗前看着我,穿着那件宽大的白色睡裙对我笑”

我关了录音笔,收起了照片和记录本。

在关门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他还在喃喃地说着怎么勒死她。

我记下了她家的地址,决定去现场看看,虽然已经很晚了。

快到的时候发现的确是他说的那样,一个丁字路口,对着路口的是一排矮矮的灰楼。

我看了一眼正对着路的那扇窗户,黑洞洞的。

绕进院里,我凭着记忆中的楼号找到了楼门,走楼梯到了二层。眼前是长长的一条走廊,被灯光分成了几段。

虽然我想不起房号了,却出乎意料得好找——门上贴着醒目的警用隔离胶带。我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没锁,胶带嘶嘶啦啦地响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房间,看样子是那种苏式老楼房隔出来的。房间里很干净,没有奇怪的味道,也很亮,有路灯照进来。

我径直走到床边,站在窗前向丁字路的底端路口张望,空荡荡的。

看了一会儿,我缓缓地半闭上眼睛,朦胧中她穿着那身白色的大睡裙和我一起并肩站着,远远的路口尽头,一个人影拐了过来,越走越近。

我觉得身边的她在微笑,并且抬起手挥动了几下。

没一会儿,身后的房门无声地开了,他走了进来,穿透过我的身体,把杂志放在床上,慢慢地抱住了她。

我不用看就知道,他的手在她身上逐渐地向上游移,滑到了她的脖子上,慢慢地扼住,她无声地挣扎着。

终于,她瘫软在地上,肢体轻微地痉挛着。

而他消失在空气里。

一分钟后,她慢慢地起身,整理好衣服,依旧和我并肩站在窗前。

他出现在楼下了,两人互相挥了挥手。

她凝视着他远去。

等他消失在路的尽头的那一瞬间,她像一个失去了牵线的木偶一样瘫在地板上,身体、四肢都缠满了保鲜膜和胶带,毫无生机。

我睁开眼,看了一眼窗外空荡荡的街道后,转身离开了。

当我走在街上的时候,忍着没回头看那扇窗。

我想我不能理解他的世界。

他每周都会看到她期待地站在窗前,穿着那件宽大的白色睡裙,微笑着,等待他杀了她。

而他就是她的死亡周刊。


三:鬼周刊是什么意思

《三联生活周刊》由中国出版集团属下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出版社。它的前身是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李公朴、艾思奇、钱俊瑞、薛暮桥等人在上海创立的三家书店,即成立于1932年的生活书店、1935年的新知识书店和1936年的读书生活出版社。三家书店1948年10月在香港组合而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因此,“三联”就是指其是由生活、读书、新知识三家书店合并而来。

四:电子周刊是什么意思

萌态温婉,亦正亦邪,稳练狂野,双重性格,无缝切换。他——罗云熙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