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说明了基金的困境依然。
总体还是震荡,消化获利盘,等待各种利好的到来。
1、新型养老方式,抱团养老,靠子女养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吗?
抱团养老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实施起来有点困难。因为抱团组合需要老人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支撑,特别是有些农村老人,素质差,遇事计较得失,怕吃亏。如养老群中有人生病或其它的问题,有些人不会去照顾。所以抱团养老的先决条件是成员的素质和要有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才能抱团养老。
《新型养老斗不过三代同堂养老》
(原创回答)我始终认为:新型的抱团养老方式,始终斗不过三代同堂养老。
抱团养老,的确算新型的养老方式。抱团,无非是几个兴趣相同的老人聚在一起,或租(买)屋生活一起,或边游边玩,边住,属于旅游式的抱团养老方式。但是,无论是固定地址抱团养老,还是走到哪里,抱团到哪里,都是三分钟热度,时间一长,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就会不欢而散,打道回府,留下一地鸡毛。
宅家养老,几千年养儿防老的优良传统,世代相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也是恒之有效的尊老爱幼的传统。
所以,任何养老形式,离开家庭的温暖,都是在讲故事 ,都难以取代三代同堂的养老模式。除非,新型的家门口社区养老方式,才能取而代之。
2、抱团养老能成为将来的时尚养老方式吗?
1. 抱团养老的确在一定程度解决了老年人孤寂的心理需求。抱团的老人往往子女平时工作忙,回家后要照顾孩子,根本无暇顾及老人自身的心理需求,因此老人觉得特别的孤寂无聊,选择抱团养老可以很大程度的缓解这种状态。
2. 但是抱团养老缺乏顶层设计,缺房行业规则,具体操作起来会很麻烦。案例中老夫妻提供的抱团养老场地别墅,我们可以理解其本质上就是养老院,但是别墅设施完全不符合养老院的要求。地板是瓷砖的,整个别墅消防设施是不完备的,这样就为老年人的生活造成了安全隐患。如案例中的一个老人就因为地板滑而摔倒住院,这样的风险事故该由哪个主体来承担责任呢?
3.每组家庭老人的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为此要彼此去适应其他家庭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抱团养老过程中,老人本身的性格、习惯对于同住一屋檐的其他家庭也将造成影响。比如:同样一桌菜,有的老人喜欢口味重一点的,有的喜欢清淡一点的,众口难调。早上有的老人习惯早起,有的老人习惯晚起,同一屋檐下老人自身如何管理?这些都是抱团养老的问题。
4.缺乏足够的医疗条件。老人最怕的是自己的健康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响应。抱团养老中没有专业的医护团队对老人进行常规及日常身体监测与检查,倘若老人出现紧急情况,如何处置,如何承担风险,都将是抱团养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抱团养老可以成为一种试点,但应该不太会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3、“抱团养老”在外国已经非常盛行,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抱团养老别说在国内行不通,在国外也不见得能有多好。其最大的障碍不是经济条件,不是养老设施,而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和一辈子的生活习惯。
活了大半辈子,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完全不同于小时候,嘴上说愿意凑在一起抱团养老,可真正走到一起后,固执、自私、日常生活养成的不良习惯很难互相适应,顶多十天半个月,“一时的心血来潮”过后,就会各找各的理由自行退出解散。
我老伴儿家姐弟6个,2014年最小的妹妹花23万多在昌平买了一个“农家小院”,目的就是想姊妹6个都退休了去昌平抱团养老。
经过装修、整理、购置家用后,春节前他们一家人带着老公公兴高采烈地去了。
在那里几个人买了蔬菜种子、果树苗、搭大棚,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凑在一起有做饭的,有种菜养鱼的,还有聊天侃山的。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萝卜、白菜、柿子椒、西红柿、香菜、韭菜、大葱一天一个样,再看看周围蓝蓝的天,清新的空气,很少能见到行人的马路,他们感到无比惬意。
老伴儿几次来电话让我过去看看,我都以要看孩子为由没去。原因很简单,不是一路人。
有一天早晨我正准备去女儿家,老伴儿来电话,说他一会儿就到家了。我大吃一惊,问:“怎么说回来就回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他说:“到家再说吧,我正在车上。”
放下电话,我心想准是姐儿几个闹意见待不下去了。
果不其然,一到家他就气哼哼的跟我说起他们几个闹意见了,主要原因:一是都不想伺候别人,想吃现成的;二是说不到一块,整天老吵架。他在那里过的不舒心,赌气花300多块钱打车从昌平一路开到家。
吃完饭,他说:“唉,哪儿也不如自己的家,还是在自家舒服”。我说:“你不是说都是一奶同胞,不会闹意见吗?”他说:“想得是挺好,真凑在一起满不是那么回事。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主意,谁都不服谁。”
我问他:“以后还去吗?”他说:“打死我也不去了。”
他家这个“抱团养老”从聚到一起到解散整整15天。一奶同胞都这样,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同事、朋友?
抱团养老主要是一个“抱”字,谁来抱、怎么抱,谁有这么大的精力把大家团团抱在一起?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家里随心所欲生活了几十年,当成为孤寡一人后,想到了抱团养老,无非就是想凑在一起聊聊天、玩一玩,互相壮个胆,有事大家帮个忙。
等真正凑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你看我整天咳嗽吐痰恶心,我看你半夜睡觉打呼噜、老起夜讨厌,他又整天传闲话扯闲篇,引出小事小非、闹分歧,时间长了,自然让人产生反感。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就是“钱”,抱团养老,必须要大家集资才行。每人出多少钱合适?
假设每人一个月1000块钱,有的人可能会想,我自己在家根本就用不了1000块钱,还有人觉得自己吃的最少,和那个吃的最多的掏一样的钱亏了。这也是不能长期聚在一起的一个原因。
抱团养老,表面上看就是养老,其实不然,它相当于一个“家”,一个小“社会”。谁当“家长”?今天这个病了,明天那个摔了,谁负责照顾、谁负责送医院陪护?
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阻碍了抱团养老,许多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也让人对抱团养老望而却步。
“抱团养老”不是行不通,而是没有人能互相谦让,没有人去组织、协调。
抱团养老是指多个陌生家庭的老人共同在一起生活,目前通行的做法都是几个要好的伙伴共同租一个房子,轮流做饭,做家务等,房租、水电、物业等费用均摊。
然而抱团养老却遇到非常尴尬的境遇,短时间住在一起还可以,但是不能长时间相处,如果长时间相处,就会出现各类矛盾,比如家务的分担,房租不合理,还有风俗习惯等问题。
这种模式的养老,类似于19世纪兴盛的乌托邦组织,大家生活在一个没有法律,没有政府的城邦内,所有的权力与义务,都凭自愿。这样一个“美好”的城邦,最后往往因为秩序混乱而不得不放弃。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组织,如果没有警察、法院等监督机构,将会完全失去秩序。
任何坏的秩序,都好过没有秩序。
这些抱团养老的老人,看似为了兴趣爱好而来,可以不被儿女们所羁绊,但是集体生活处处都需要妥协,反而让自己感觉非常委屈。
其实老人的核心需求有7怕,怕死、怕病、怕孤独、怕被骗、怕花钱、怕失眠、怕没用。这些需求是依次减弱的,怕死、怕病是绝大多数老人的需求,因此更多的老人选择去养老院,而不是抱团养老这样的民宿。
抱团养老在国外也并不盛行,其主要原因还是失能、失智,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需要的是医疗、护理服务,而不是娱乐服务。
而那些能够自理的老人,更习惯于在家中生活,而不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群陌生人生活。
即使欧美等国家,最普遍的做法还是生活在养老社区,而不是风景度假区当中,这些养老社区所提供的服务,能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老人住得放心、舒心。
一个新事物出来的时候,肯定会博取大众的眼球,但是当你真的去体验之后,却发现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需求是医疗,是护理,因此这种抱团养老,显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