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私募基金盈利分成
私募基金行业的投资收益比例一般是合伙企业按净投资收益的20%归执行事务合伙人所有,80%归有限合伙人人所有。但是不同公司不同的项目会略有不同,总的来说是要依据根据所投标的行业特点,按照标的项目退出时的收益基数来收取不同比例的业绩报酬。
就我公司的医疗龙头独角兽项目来说,其报酬比例如下:
(一)、收益投资在2倍以内(不包括2倍),合伙企业按照净投资收益的10%归执行事务所合伙人所有,90%归有限合伙人所有。
(二)、投资收益在2-4倍,2倍以下部分按(一)条收取,2倍至4倍部分(包括2倍但不包括包括4倍),合伙企业按照净投资收益的80%归 有限合伙人所有,20%归执行事务合伙人所有。
(三)、投资收益4倍以上,4倍以下部分按照(二)条收取,超出4倍部分(包括4倍),合伙企业按照净投资收益的70%归有限合伙人所有,30%归执行事务合伙人所有。
例如投资X元,退出时总额为Y元,则对应收益如下:
当Y<3X,投资收益=(Y-X)*90%
当3X≦Y<5X,投资收益=2X*90%+(Y-3X)*80%
当Y≧5X,投资收益=2X*90%+2X*80%+(Y-5X)*70%
我公司专注于私募基金与股权投资领域,有问题欢迎垂询
二:私募基金靠什么盈利
公募基金公司一般会根据合同向投资者收取一定的赎回费和基金运营费,不同的基金公司和产品收取的费用可能会有所不同。而私募公司在收取一定管理费的基础上,参与业绩分享。也就是说,公募基金无论赚钱还是赔钱都会收取固定的手续费,而私募基金主要是从赚到的钱中分成,赚的越多,基金公司分成越多。正确认识基金的风险,购买适合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品种,发行的基金多是开放式的股票型基金,是现今我国基金业风险最高的基金品种。
选择基金不能贪便宜。在购买基金时,一定要看基金的收益率,而不是看价格的高低。
新基金不一定是最好的。在国外成熟的基金市场中,新发行的基金必须有特点,要不然很难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三:私募基金盈利分成比例
随着A股市场赚钱效应不断显现,私募基金管理规模持续提升。截至今年7月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已经达5.5万亿元,较2016年底增长1倍。但在今年以来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证券私募骤起骤落的净值让一些投资者质疑,私募比公募究竟强在哪里?凭什么收取20%的业绩报酬?
对比国外来看,国内证券私募的收费处于较高水平,通常为1.5%的固定管理费加20%的业绩报酬。但在国外市场,通常只有对冲基金能采用这么高的收费模式,纯多头(long-only)基金只有能获得非常显著的超额收益或者非常卓越的夏普比率,才可能向投资人收取20%的业绩报酬。
笔者在和一些国外对冲基金FOF管理人交流时也发现,他们对一些知名的国内量化私募更感兴趣,对数量众多的纯多头私募并不太“感冒”。除了国内私募大多国际化程度不足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纯多头私募费率过高。在他们看来,纯多头策略通常在市场波动时回撤较大,无法系统性地保证持续稳定的收益。因此,国外“金主”很少有人愿意接受纯多头策略如此之高的费率。
实际上,今年以来的A股市场波动,已经让一些国内私募管理人思考对冲工具的作用。一位头部私募管理人与笔者探讨时就表示,国内公募基金和证券私募实际上都采用纯多头策略,过去两年公募基金的整体收益率并不比私募差,那么私募的比较优势在哪里?高费率模式的依据又是什么?随着投资人的成熟,私募在资管行业的竞争优势会不会下降?
经过讨论后的共识是,证券私募的比较优势应该是在严格控制回撤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超额收益,最好是绝对收益。只有做到这一点,私募才有底气长期收取高费率。而控制回撤的方法,以往依靠仓位控制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证明不可靠或者不能持续。通过对冲工具控制回撤,可能是必然的选择。
尽管目前国内市场上对冲工具还相对有限,对冲效率也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仍有差距。但在市场剧烈波动,特别是出现“黑天鹅”事件时,通过股指期货和融券等工具,仍然可以给基金组合提供相当程度的保护。这种保护是传统的仓位控制很难实现的,而且随着私募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减仓应对风险的冲击成本也将越来越大。从这个角度看,对冲并不是为了提高私募的业绩上限,甚至对冲成本会一定程度地降低组合收益,但可以有效地保证私募基金的业绩下限,平滑业绩曲线,从而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投资体验。从这个角度看,走向对冲基金,或许是国内证券私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