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之选和五星基金哪个好

jijinwang
“这么重要的工作,起码要300人。”1953年,毛泽东对教材编写工作极为重视,要求立即加派人手,掷地有声地说:“再穷不能穷教育!”
 
1951年2月,刚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但是,摆在眼前要解决的是,适龄儿童上学后,该用什么样的教材统一进行教学?
 
这个重任当时落在了人教社身上,当时的人教社刚刚成立三个月,要做出一套适合于全国两三千万的中小学生学习的课本,让当年秋季入学的孩子可以拿上新书。
 
也就是说仅仅半年的时间,得编写出一套教材来。
 
所幸,首任人教社社长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他深知教育是国之根本,百年大计,这份教材不仅仅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而是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颗种子,为以后长成参天大树打好基础。
 
叶圣陶先生二话没说,带领全社成员撸起袖子赶紧开干。
 
在此之前,中小学生的课堂上普遍使用两种课本,一种是国民党当政时编写的“白色”课本,一种是革命跟据地使用的“红色”课本。
 
编写教材这件事情既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又是一场很见文化功底的较量。叶对陶的使命是要终结两种课本二分天下的局面,文化的较量必须直入人心,否则,就会被后人诟病。
 
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叶圣陶决定暂时不能另起炉灶,要分两步走。先进行第一步,拿之前的教材来“修修补补”,然后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边收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一边听取其他专家的建议。
 
他在日记中写道:“急于要用可是没有编成的,赶快把它编成,这也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改编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叶圣陶本着尊重科学、力求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又蕴含知识为原则,将原有教材的精华保留了下来,去除了一些糟粕,还增加了不少新中国新生活的内容。
 
今年已过70岁的金阿姨回忆道,就是通过1951年秋季版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在第12课《升国旗》中,知道了我们的五星红旗长什么样子。
 
每当念到“早上升国旗,人人都要敬礼”时,感觉浑身热血沸腾,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么短的时间内,“抢”出了第一套教材,大家都感觉非常满意,里面的内容读来琅琅上口,且易于记忆,孩子们都特别喜欢。
 
可叶圣陶并没有因此而骄傲,他开始着手对教材的编写进行大刀破斧地调整和改革,只是,这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参与教材编写的仅仅只有三十人,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他想到了向毛主席求助,毛泽东一直很重视教育,他相信这件事情一定会得到主席的支持。
 
没想到,毛泽东不仅支持,还全力支持,他说:“这么重要的事情,30人哪够?至少要300人!”
 
可是,当时的中国,没有哪个行业不缺人的,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更是香饽饽,许多人已经是身兼多职奋斗在祖国建设的第一线了。
 
当得知此情况后,毛泽东坚决指示:“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点,也必须抽调大批的干部来编写教材。孩子,这才是中国的未来!”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群英荟萃的明星专家阵容:负责数学的是数学家华罗庚,而语言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负责,英语是大名鼎鼎的许国璋负责,地理学家竺可桢担任地理教材的总负责人。
 
毛泽东为了支持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事业,可谓是举全国之力,调派了最优秀的专家学者。
 
大家本着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当时最高智慧结晶而成的教材——第一版独立编辑的教材。
 
教材陪伴孩子走过成长最重要的九年时光,每一个细节体现出的价值观都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可悲的是,咱们的教育先辈拼命把持的教育观念,竟然在今天被践踏到了毫无底线的地步!
 
今天的人教版教材上那些丑化中国人的插画,那些辣眼睛的价值观,可谓是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悲哀!这不是简单的审美问题,这已经是在毒害我们的下一代了!
 
愿课本能重新回归最初的轨道!
参考资料:《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 开创新中国教科书编写体例之路》
  
作者:燕晓
编辑:剩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