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多少人因为炒股把人生毁了,把家庭毁了?
炒股总比赌博和吸毒好吧!只要不加杠杆,谁能毁你?毁你的不是炒股,而是你自己的人性,赌博本身毀不了你,也是人性。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和贪婪恐惧斗争。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谁又能毁的了你。毁你的不是工具,而是工具的使用者。创业毁人生,做生意毁人生多了去了,怎么没人说不要创业,不要做生意啊?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年前,自己也曾为一时的异想天开,沉迷炒股,结果亏得一塌糊涂,这才抽身出来干实业比较稳一些,如今再提及,身边还真有这样的人,住在一墙之隔的邻居,退休之前曾经是四大商业银行的副行长,大概是过份相信自己的金融理财能力吧,亲戚们也信任她,又是一个女行长,诚信度没有人怀疑,结果连带自己和亲戚的钱都砸到股市和基金市场里,后果自然是血本无归,欠了一大屁股的债务,亲戚朋友三天两头的找上门来,搞得鸡犬不宁,不得已,把整幢楼卖了还债,弄得支离破碎的,一大把年纪了,这可情何以堪啊?
奉劝各位不要过于自负,尤其是股市这种极度高风险的投资(投机),莫要把自己搞得万劫不复去,如果自己真的有点能耐,也不贪心,做实体的一旦认准行业,也要脚踏实地坚持用心做下去,持之以衡,看长远发展,这样路才能走得远,事业才可以稳。
2、炒鞋成为继炒股炒房炒币之后新崛起的新玩法,你会加入其中吗?
炒币、炒鞋,炒房等,这些年来各类渠道的快速崛起,多离不开民间资金多,投资渠道狭窄的大环境。实际上,与房产投资相比,炒鞋与炒币则处于政策监管的灰色地带,即使后续还会存在更多的玩法,但考虑到风险因素以及价格波动因素,不会轻易参与其中。虽然说这类突然崛起的投资渠道,可能会造成部分人的一夜暴富,但这仅仅属于少数人,多数人却因为不了解游戏规则,而成为资本的收割者。因此,对于近年来的新兴投资产物,只要自己不熟悉的,都不建议参与。
感谢邀请!!
不会加入其中。
因为央行定调炒鞋本身就是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风险性极高。
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
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再加上操作黑箱化,这些炒鞋平台很可能跑路,一旦“跑路”,便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这届90后不仅带热了“炒鞋”,还带热了“炒裙子”,俨然一副万物皆可“炒”的迹象。
现在炒裙子,1000多元购买的裙子转手就卖4000~5000元,原价300多元的玩偶背包二手也要上千元。
之所以会出现价格转手就翻倍,除了这些裙子本身工艺比较复杂,出货时间比较长,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裙子圈子小众,但有一条严格的鄙视链:
买日牌的看不起买国牌的,买高价的看不起买便宜的。
买白菜款的就成了鄙视链的底层,被称为“白菜鬼”。
所以这就造成了这些裙子的炒作空间。
其实这些“炒作”其实和当年的炒红木、蜜蜡、文玩核桃、普洱茶并无太多差异,只不过现在参与进来的人年轻化,互联网化罢了。
这些炒作品都差不多有一个共通性,供给几乎可以无限,但需求却并不会同步增加。
所以一旦热度退去,这些东西的价值便可见一斑了。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炒鞋成为继炒房炒币之后新崛起的新玩法,其实这一说法本身我并不认可。炒房是伴随着经济的长周期发展而动的,炒币是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现去中心化的比特币并逐步形成的共识并因为价值不断飙升而持续的;而炒鞋仅仅是风靡一时的游戏而已。
一句话:鞋传不炒。
我们知道,2019年有一阵子“鞋子”炒的火热,其实也主要是局限在90后为主的部分群体之中,因“球鞋泡沫”而吸引眼球。根据相关数据,一双鞋最高峰能够炒到30倍的。所以人家说“70后炒房、80后炒币、90后炒鞋”。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于是乎,伴随着炒鞋的噱头,一大波轰轰烈烈的炒作和造势活动也不断的升级。其背后,说到底,是厂商、经销商、黄牛、中间商、各种代理、明星、炒作者、粉丝、韭菜等各种群体炒作和“设局”的闹剧,鞋子不为穿只为炒。甚至,相关的交易所和K线图都出来。
但近期因为众所周知的消息面因素(NBA),鞋圈市场开始了普遍的下跌,部分鞋子更是跌的“爹妈也不认识了”,天台再次站满了炒作者。同时,近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发布了《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指出国内前期盛行的炒鞋热,实为平台“击鼓传花”,应防范风险。一针见血。
或许,现在炒鞋圈还不会彻底凉凉。但是因为消息的绝对不对称、杠杆的加码、交易对手实力悬殊、部分媒体的歪曲报道以及疯狂炒作等因素,最终大部分普通人很有可能成为那个接盘侠。
再次疾呼:鞋穿不炒!小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