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我国博士后制度正式诞生。37年来,博士后制度几经完善,人数稳步增加,博士后日益成为科研的重要力量,为提升我国科研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明确博士后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一旦超过,出站系统会自动锁住,要求退站。
“这会打断某些科学研究的持续性,挫伤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仅如此,邹宁还担心,这种时间限制可能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安心“坐冷板凳”,导致科研领域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
邹宁建议,可以取消或视特殊情况(比如疫情)延缓博士后在站时间限制,同时,完善博士后管理体系,引导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渠道为博士后提供科研资助、挂职、科研协作、合作研讨、就业等机会,缓解年轻博士后面临的多重压力,保障博士后静心科研。
除了出站时间限制,博士后的待遇问题也受到关注。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在调研中发现,博士后的待遇普遍较低,特别是在内地大城市较难体面地生活。不同地方和地区博士后收入差异悬殊,导致博士后人员队伍不稳。他了解到,近几年,优秀博士毕业生不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优质高校和科研机构难以吸引优秀博士后人员、在站博士后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普遍存在。
王梅祥建议,国家增加对博士后科研人员的财政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在站博士后人员的生活补助,使博士后达到基本“体面”的生活水准。调整博士后基金的资助结构,大幅扩增“博新”计划指标,评审时海内外博士申请者一视同仁。“博新”计划指标名额向重点研究领域和“双一流”优势大学及学科倾斜,同时支持西部的“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同时,要解决‘向上流动性’问题。”王梅祥建议,在编制上做出一定安排,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吸纳并招募优秀博士后出站人员,提升博士后出站后在“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求职就业的机会,并在国家人才计划中,取消“唯海外博士后经历”的先设条件,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和任人唯能。
既为提升博士后就业机会,也为扩充优质教师资源,近几年,不少高校探索建立了师资博士后制度。
“以苏州大学为例,自2016年9月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以来,有57名师资博士后通过3年的培养和考核留任师资,留任率达到了87.7%,成为学校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介绍,师资博士后制度既提高了高校人才选聘的灵活性,又提升了新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岗位胜任力,还为现行博士后制度增添了新的活力,“对增加高质量师资数量、提升青年教师学术水准、激发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建议:“应将高校师资博士后制度规范化、制度化,做大做强高校青年人才的‘蓄水池’。”
具体来说,熊思东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师资博士后制度,修订《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范畴;设立师资博士后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师资博士后的科研支持力度。
同时,建立共同投入机制,建立国家、省、市、设站单位经费分级投入保障机制,对进站和出站工作师资博士后给予有吸引力的补助;完善师资博士后保障激励机制,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参照常规的教师管理体系,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与高校新入职事业编制博士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此外,简化师资博士后入职程序,在保证师资博士后质量的前提下,对于非师范专业的师资博士后实行“两证合一”政策,既有博士后出站合格证,也有教师入职证。(中国教育报记者 杨文怿 唐琪 董鲁皖龙)
1、家族出一个博士后难吗?
学到博士后的程度,不仅要靠勤奋,还要有天赋,更要凭机遇。
非常难。即使现在很多人都说大学生已经满街走,但是我国的本科生总数占人口比例也没有达到5%,这还是在扩招的情况之下。
今年硕士招生大概是110万左右,也就是说占当年出生人口的5%.这是硕士,博士每年只有那么几十万,那就更少了。
我想说出一个博士除了学习非常困难,我是想要毕业不容易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非学习方面的影响,一个人从七岁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到22岁大学毕业顺利之后,25岁硕士毕业,就算读了5年,那博士毕业也已经30岁了,古人云,三十而立博士在很多人看来是高不可攀的,似乎读了博士毕业拿到这个学位之后,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是人生赢家,但其实真不是这样的,因为博士绝对就业其实并不困难,但相对就业就很困难,因为毕竟读到了博士嘛,真一个月五六千的工资很多人是不会干的,因为花了这么精力,花了这么多的金钱,好不容易读了一个博士,想要一个更高的工资,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问题来了,高工资的好岗位毕竟只有那么一点,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
这就导致博士的就业也并不容易啊,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人就会打退堂鼓。
所以也经常能够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劝退的文章,奉劝读博士的人一定要考虑清楚,其实各行各业都不容易,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奇迹,每一步竭尽全力,这其实才是正常的。
一个家庭想要出一个博士,除了要在学习上非常过硬之外,在经济方面包括心理因素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
做什么都是有成本的,博士、博后确实很难,不过现在扩招,人数众多,总不能不让毕业、出站,那标准可能就会有所改变。博后出来,年龄已经35岁左右了,大部分青春年华都禁锢在书本、实验室,科研一线,紧张的学习、工作,没时间娱乐,顾不上谈恋爱、帮不了家庭,真是太辛苦了,还不算正式工作,后期的就业还要有压力,你说出一个博后难不难?没有一定经济基础支撑,有几个有耐心坚持的。这些人大部分肯定是精英,为国家强盛付出的太多,向他们致敬!希望国家能给他们一定的经济支持,生活上多些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