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开始炒股,到工作后梳理出自己的投资思路、赚到第一个百万,再到“惨遭腰斩”……
这是一个入市多年老股民的心路历程
2008年
2008年,我刚入大学。
这也是我入市第一年,追涨杀跌几乎是一个特定的姿势。
我还记得我当时做的股票,真的是很多老股民掐指一算都可以想到的股票,四川某电器、某国有大型银行。
当时买入这些股票的依据有且仅有两个:股价够便宜;觉得他们不会倒闭。
现在想想这其实也没有错,最最致命的就是拿不住,每天沉浸在追涨杀跌之中不能自拔,甚至还翘课来看盘。
当时想着短线是多么的神奇。只要能把握住那些曲线,股市不就是提款机吗?
结果却很悲催。本来2008年年中入市,接近阶段性底部,获得一定的收益应该很容易,结果年终一算账,亏损9%左右。
更糟糕的是,由于沉迷于股市,我成绩特别差,连三等奖学金都没有拿到,实在是混得很悲催。
2009年
入市第二年,这算是一个小牛市。
现在回头看看以前的资金流水,想想自己拿过的股票那真叫一个多啊,几乎每个股票都是持有几天或者一个礼拜不等。
印象深刻的就是某稀土上市公司。
自己卖在了大涨4倍的前几分钟,这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就好像主力资金就是为了不让我挣这个钱一样。
我刚卖,不到五分钟,那只股票就开始猛拉,直到涨停,然后也就从此一去不复返。
2009年收益还算不错,百分之几十的样子。不过当年上证指数上涨79.98%,我在小牛市里,连上证指数都没跑赢。
2010年
入市第三年,创业板推出。
回想当时创业板最先上市的28只股票,那涨得一个猛啊,自己就是不敢参与,不过后续他们回落之后,还是参与进去了。
这一年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件事,有一家药企,当时很多人都说这种连锁买药的模式有可能复制某电商的超强走势,所以我集中全部资金持有,在获得了百分之十几的收益之后全部卖出。
后来央视报道说该药企旗下的旗舰产品对儿童的脑神经会造成慢性损害,这一连环轰炸报道,直接导致股价两年时间从最高点跌下去了将近80%。
我看着该药企的下跌吓出了一身冷汗,想想如果我当时没有撤出来,也许从此就不敢在股市里面玩耍了。
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医药类股票被我放入了黑名单,不研究、不过问、不买入。
2010年,我的年收益率不到百分之十。
不过我会把日常一些钱省下来放进股市,相当于告别了“月光”。年终的时候,账户的钱已经超过一万了,也算小有资产了。
股市没有为我挣到什么钱,倒是让我“攒”下了一点点钱,这会是星星之火吗?
2011年
入市第四年,这个时候我已经大四了。
找工作没有特别合适的,学业也因为沉迷股市“荒废”不少。
犹记当年高考,我也是佼佼者。回到现实,我混得这么惨,真是没脸见人。这基本上都是股市害的,最后我用埋藏在心底的最后一点自信,作出考研决定,并且要考我这个专业最好的学校的研究生。
人生有时候真是幽默,三个月的努力换来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成绩(370分以上),但距离我报考学校还是差一分,所以只能调剂。
入市第四年,因为考研的关系离股市有点远,无暇顾及自己的股票(不过我都没有卖掉哦),反而让我形成了一种想法。
只有长期持有优质股才能够挣钱。这一年略有亏损,但是净资产总额还是有所增长。
2012年
入市第五年,我上研一。
差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几乎每天我都要坐在电脑边,研究股票,股市投资之路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以后的投资我都以研究公司的年报为主,做自己能够看懂的股票,长期持有。
这一年,我也和我哥一起成立了联合账户,每个人出资一半,获得收益或者亏损都一半一半。
2012年大约是一个熊市,无论是创业板还是主板,基本上都是缓慢下行,不过那真是一段令人怀念的日子。
熊市为什么有意思呢?
就在于涨的都是一些质量很优的股票,也就是只有好股票才涨,自己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能够很好地吻合在一起,那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2012年我收获了不大的收益,依然是那样,攒的钱反而更多。
2013年
入市第六年,这个时候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说起来也比较简单,那就是集中资金持有3只以下的股票,重仓长期持有。
这一年持有某电商股获利较多,满打满算年收益大概在两倍的样子。
2014年
入市第七年,因为有前一年重仓持有的不错收益,沿袭这种思想,2014年基本上都是满仓某视频网站。
该公司算是我最有感情的一家公司了。
2011年就开始持有一些,到后期满仓持有。2012年它跌到60亿市值的时候都没有卖出,却在2013获利不到一倍、大约150亿市值的时候全部卖出了。
2014年的经历算是蛮悲催的,单仓持有一支股票,不断深入研究,上半年收益都是还可以的。但是到了下半年,广电总局的一道禁令,再加上创始人“流亡”海外,股价不断下跌。整个2014年都完全没有挣钱,反倒是亏损了百分之十几,也是有够郁闷的。
可喜的是,这一年我也顺利毕业参加工作。
参加工作可以给我带来投资的源头活水,让我能够拿到很多更加便宜的公司的股票,这种感觉真是不错。
不过,虽然如此,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投资思路,目前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精选成长个股+逐步买入+长期持有。
1
精选成长个股可以回避很多风险,因为深入的研究后,很多风险是可以预判的。然后因为公司在不断成长,即使不小心买得比较高,也难以套人一辈子。
2
逐步买入纯粹是熊市养成的习惯,对于投资心态比较有用,因为不需要那么精确判断,但是收益肯定也没有那么大。
3
长期持有算是对前三年炒股经历的总结,对上班族来说,每天时时看盘是很奢侈的。又然后资金量比较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想靠股市的收益来养活自己还有家人,压力实在太大了。
形成这样一种思路之后,我的日常工作就只要在精选个股了。我每天的研究,除了少数的看一下大盘,稍微了解一下以外,大部分都是在读公司的年报。
经过这么多年琢磨,我给精选个股也定下了一些标准:
1
首先是行业。基本上我钟情于互联网和消费两类,当然这个范围也很大。互联网会是主攻方向,因为我确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而消费类股票大多是可以用来防御,他们在这方面天然有优势。
2
我对一支股票研究透彻的标准就是,往后两三年的营收、利润都基本上能够估计出来。虽然股价上不一定能够预测出来,但是有了这两个基础,一些业绩的黑天鹅是可以回避掉的。
3
还有一个前提,我是个市值论者,我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市值增长收益,那也就是我的收益。公司的市值是市场对公司的估价,一些市值看着很离谱的企业我是我完全不碰的。这导致我会错失很多大牛股,但是一般也不会站在高高的市值高岗上。
4
最后,我认为公司成长的首要标准就是营收增长,大部分营收增长型公司都是我喜欢的公司,我会选择长期持有。大家看我这段话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我投资的行业是局限在互联网和消费类这两个行业的。
2015年
入市第八年, 这一年的经历真是跌宕起伏。
上面介绍过我的投资思想。这种思想的做法,基本上来说就是永远满仓,对于过往的三四年来说,永远满仓策略是很不错的,但是在2015年,还是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上文已经说了,2014年我全资满仓了某视频网站。
我记得2015年开年第一天开始,那时候我还在南京出差,该公司就开始上涨,半年左右的时间,从30块钱拔地而起,直接涨到180多块,涨了五倍多,这个回报真是来的太突然了。
不过经过前几年的长期持有的修炼,我是完全没有卖出的意思的,到五月中旬左右,我管理的净资产已经超过百万。
这是我入市的第八年,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资产突破百万,那时的我自信心爆棚,觉得应该全力挺进两百万的净资产高点。
同时我也在盘算着,等到了百万美金的净资产,我就辞去现在的工作,做一个职业投资者,每天游山玩水,逍遥天地,生活真是太美妙了。
不过成功好像从来都不会这么容易。
再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熊市就到来了。
这一轮熊市,我经历了入市八年以来的首次腰斩,而且腰斩发生的时间,只用了两个多月。
我彻底的被股市蹂躏了。
入市第八年,我的最高回撤超过一半,甚至到了百分之六十,这种腰斩几乎让我崩溃。
这种崩溃的具体表现就是,基本上什么话都不想说了,变得完全没有自信心,觉得自己完全搞不懂股市了。当时我就像一个新手一样,面对着股市这个曾经熟悉但是现在很陌生的事物,不知所措。
其实,当年我取得了历年来的最高收益。但腰斩的打击,让我基本上已经崩溃了,只想要疗伤。
还好,股市不息,投资不止,人生也是如此。现在,我已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也希望我2008-2015年的那段经历,能给其他小伙伴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