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今年外资入市节奏?

jijinwang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之所以进展很慢,其实主要是主动控制节奏的结果,发展太快会引起美国的警觉,所以我们控制着外资可投资的范围
比如外资投资债市股市需要QFII额度审批,这个非常严格,基本都是卡着批,抢着要,而人民币国际化速度比较慢,很大程度上也和世界各国央行没有顺畅的渠道配置中债中股有很大关系,这个和全世界美元外汇储备可以随意投资美债美股不一样
所以这次央行放宽境外机构备案后即可购买债券是非常大的一次变化,相当于取消了债市外资入市的审批制,这个一方面是国际上的资金有这方面的投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应对疫情需要宽松的货币,这轮宽松很可能是以发债的形式推动的,因为我们的居民部门债务规模已经很高了,而政府反而债务偏低,财务状况比起大洋彼岸不知道健康了多少倍,是时候适当增加负债给居民部门输血了,顺便还能截流一部分无处可去便会流向美元的资金,毕竟现在局势那么复杂,谁都想把鸡蛋分几个篮子装

2021年,北上资金“卷土重来”,仅上半年的入场规模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累计流入超4000亿,再度创下历史新高。在疫情反复、通胀担忧、美联储Taper等多重扰动之下,外资进出幅度也进一步加大,单日流入/流出峰值均在年内刷新记录。国际化更进一步的同时,2021年的外资动向有何看点?2022全球流动性拐点将至,对于外资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2021年外资行为年度大盘点

回顾2021年的外资行为,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净流入规模与成交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其二,外资内部分歧加大,交易盘与配置盘择时、审美分化;其三,北上重仓结构大幅调整,新能源逆袭为第一大重仓;其四,北上持仓风格明显向中小市值与高成长板块倾斜。

看点一:指数扩容缺席,外资增量不缺席,净流入与成交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外资无疑是A股资金重要的增量来源,国际指数的纳入与扩容一直被视作外资入场的重要驱动,而我们早在2018年就提出“水往低处流”才是外资中长期持续增配A股的核心逻辑。回头看,尽管2019年是国际指数扩容大年,但2018-2020年其实一直伴随国际指数的纳入及扩容,2021年则是真正意义的国际指数扩容“空窗期”。然而,2021年外资不仅未暂停入场,反而持续大幅增配,连续12个月保持净流入,全年累计净流入超4300亿,且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21年外资全年买卖成交额合计达27.63万亿,全A成交占比达到10.8%,续创历史新高。再度印证了我们长期坚持的外资理解:全球视角下的相对低配,是外资持续增配A股的重要基础,国际指数扩容则更多担当“资产认证”和阶段性的“加速器”。往后看,当前A股的外资持股占比仅约5%,仍处明显“低配”阶段,外资入场仍是大势。

看点二:资金久期分歧加大,交易盘、配置盘分化显著。

2019年以来,基于托管机构的资金类型拆分是我们对外资监控的二次升级,基于我们的假设,配置盘和交易盘分别代表长期配置型资金和短期对冲型资金,事后在资金行为及影响因素敏感性上也持续反映着两类资金的差异。回顾来看,2020年交易盘与配置盘的节奏以“共振”为主,但2021年以来,交易盘与配置盘分歧明显加大,一季度及三季度更是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全年配置盘持续贡献增量资金,累计贡献约4263亿元,交易盘则反复进出,全年还小幅外流。

具体行业层面,配置盘与交易盘也存在较大分歧:尽管新能源电力设备、银行、电子以及化工等行业获得一致性加仓,食品饮料遭到同步减持,但诸多行业也显现较大分歧,在医药、非银、有色和家电等行业上,配置盘均倾向于增配,但交易盘则有所减持。背后其实反映出无论是交易盘还是配置盘,均对盈利的确定性存在一致性判断,而在消费与周期板块存在一定分歧,全年来看,交易盘尽管在前期加仓了很多上游资源,但年底已转为减持,持仓周期相对较短,而配置盘目前仍处于相对增持状态,而且对医药和家电已转为净增持,更加注重长期持有价值的把握。

看点三:重仓结构大“换血”,新能源逆袭为第一大重仓。

长期以来,外资对消费与金融的偏好一直深入人心,但伴随内外资风格的相互融合,外资的持仓结构也在21年经历了明显调整,科技成长与中游制造的仓位明显提升。聚焦2021年,一方面,从行业仓位变动看,传统重仓的消费与金融板块出现较大调整,食品饮料、医药、家电和非银均遭大幅减仓,而科技与制造领域的电力设备、电子则获得持续大幅加仓;另一方面,从静态持仓看,电力设备逆袭为北上第一大重仓,电子也从去年的第七大重仓升至第四大重仓,食品饮料、医药、家电和非银重仓地位则普遍回落。北上仓位的显著调整,既源于外资投资风格可能正在经历的“本土化”,也源于外资对碳中和与国产替代等中长期趋势的确定性偏好。此外,近两年来国际指数纳入名单也逐步加大对科技与制造板块公司的纳入,侧面反映着中国科技创新类资产的性价比正在逐步抬升。

看点四:北上持仓向中小市值下沉,外资审美继续向高成长板块倾斜。

2021年以来,A股市值风格明显偏向中小盘,北上资金的整体持仓结构也有所下移,5000亿以上超大盘持股规模明显回落,而1000-5000亿的大盘股与100-750亿的中小盘配置比重明显提升,市值下沉同样在外资持仓中有所反映。于此同时,稳定盈利之外,北上对业绩增速的重视程度也明显提升,相较2019年和2020年,2021年北上持仓更多集中于50%及以上的业绩高增速标的中,持股规模占比逐年提升,由2020年的19%进一步增至35%。

二、2021年汇率与外资波动同步放大,两者孰因孰果?

2021年以来,外资接连大进大出,人民币汇率也频频大幅波动,汇率与外资的因果论一度引发热议,那么“外资进出”与“汇率波动”,孰因孰果?

首先,从逻辑出发,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外资进出应互为因果:一方面,外资配置A股必然带动人民币汇兑需求的抬升,确实将驱动人民币的升值;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带动人民币资产配置性价比的抬升,所以人民币升值也对外资增配A股存在一定驱动,历史经验也表明,无论是人民币的趋势升值阶段,还是较高的人民币汇率区间,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流入规模和流入概率。

其次,从人民币供需出发,北上资金进出体量的占比十分有限,对汇率的影响预计也非常有限。历史数据看,美元与人民币即期汇兑的月均成交额大致维持在五万亿左右,而北上资金单月净流入最高记录也仅约900亿,即最高占比也仅约1.8%,况且外资的人民币汇兑与A股外资进出也未必同步,所以A股的外资进出对汇率的影响预计非常有限。

此外,从汇率变动与外资进出的先后关系看,外资进出往往滞后于汇率变动:统计结果显示,人民币的大幅升值当日及后续几日往往伴随着外资的大幅流入,而大幅贬值的流出则多出现于汇率变动之后,反映出外资进出相较汇率变动往往存在一定时滞,侧面反映出外资进出多为”果”,而汇率变动多为“因”。

三、2022外资展望:全球流动性拐点的影响如何理解?

12月以来,美联储Taper按下“加速键”,海外各国加息也陆续提上日程,全球流动性拐点将至。展望22年,疫后的“放水”式宽松即将退出,市场也一度担心外资会就此撤离,接下来,我们将从逻辑和经验出发,探讨流动性拐点对外资的潜在影响。

首先,外资的低配状态未改,长期增配逻辑不变。近年来,外资持续入场,但2021年持股规模与占比增长步伐稍缓,前三季度外资持股占比一直徘徊在5%附近。相较海外成熟市场,当前A股的外资占比仍处于明显低位,全球视角下,A股相对低配的状态没有变,我们反复提及的“水往低处流”的长期增配逻辑也尚未改变。未来伴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广,以及期货衍生品工具的丰富,国际指数的进一步扩容也有望提速,外资增配空间与潜力仍值得期待。

其次,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对外资节奏形成一定制约,但“劝退”概率极低。一方面,从全球流动性视角看,伴随美联储加息的开启,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疫后流动性外溢的格局必将改变,所以新兴市场的外资增配有利环境肯定将逐步弱化。但结合上一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看,15年-18年,美联储利率趋势上行,而且缺乏国际指数纳入及扩容的催化,北上整体流入节奏相对平缓,波动也相对较小,但一直保持着明显的趋势性流入。另一方面,从中美资产比价看,美联储的加息将带动美元的相对强势,人民币也将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势必将对人民币资产的性价比形成一定制约,但历史经验也表明,汇率变动并非主导因素,多为短期事件性冲击,整体影响预计相对可控。所以流动性的边际收紧虽并非利好,但也很难改变外资流入的长期趋势。

此外,人民币双向波动日益常态化,2022年的贬值空间预计也相对可控。一方面,政策明确定调人民币维稳,2021年5月金稳委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另一方面,2021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韧性也持续显现,美元指数震荡上行,但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一直维持在6.4-6.5的较低区间,双向波动渐为常态。因此,未来人民币虽面临一定压力,但波动幅度预计相对可控,汇率变动的潜在制约或更加低于预期。

展望2022,外资入场节奏或将放缓,但全年预计仍将贡献3000亿左右的增量资金。展望2022年,一方面,疫情常态化预计仍将制约经济复苏进程,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稳步向好,据IMF预测,2022年中国GDP实际增速约5.6%,继续领跑全球主要国家,中国资产也依旧具备较高的配置性价比;另一方面,当前外资的A股持股占比仅约5%(2021Q3),仍处于明显低配阶段,“水往低处流”的长期增配逻辑并未改变。尽管全球流动性收紧可能在对增量节奏形成一定制约,但外资继续入场的趋势没有改变,预计外资22年还将贡献3000亿左右净增量。

风险提示:1、海外市场波动加剧;2、宏观经济超预期波动;3、统计模型存在一定误差。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