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林的投资团队有近30人,平均从业经历超过10年,有7人拥有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创始人兼基金经理蒋锦志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背景及监管部门工作经验。
景林将“价值投资”理念灵活运用于中国市场,常常采用私募股权基金的视角研究上市公司。基金经理的投资决定大多基于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和股票估值。对公司进行估值的时候,景林注重的是其行业结构和公司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偏好进入门槛较高、与供应商和客户谈判能力强, 并且管理层积极向上且富有能力的公司。这些考虑是景林做投资决定和估值过程中的核心。
景林资产强调以实业家和PE的心态做投资。看重的因素包括行业发展空间,企业核心竞争力,优秀诚实的管理层,良好的治理结构和股权激励机制,低估的股价以及未来一两年盈利的可靠性等。
公司在选股时注重行业的中长期趋势。以此确定和调整投资组合的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景林资产强调事前对公司的调研。对企业进行360度调研,包括企业自身、竞争对手、上下游产业链、客户等。
景林资产作为私募界的千亿巨头可谓价值投资的典范,其360度的调研体系独具一格,花了半天时间梳理了景林资产2月份春节后重点调研的产业龙头,供大家借鉴参考。
1. 普莱柯:国内兽药行业龙头
公司专注于兽用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兽用生物制品和兽用化学药品等。公司紧抓市场机遇,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基础成果产业化能力,实现了资产、收入、盈利水平的稳定增长,并已经成为综合实力在国内兽药行业领先的企业之一。
2. 雅克科技:国内半导体材料平台龙
国内半导体材料平台龙头公司以阻燃剂起家,通过收购UP 化学/LG 化学资产/科特美/科美特/华飞电子,切入SOD\u0026前驱体/面板彩胶/面板正胶/电子特气/硅微粉领域,已成国内电子材料平台龙头。
3. 凯美特气:国内食品级CO2 龙头
公司是以石油化工尾气(废气)火炬气回收利用的专业环保企业。主要产品为高纯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液氧、液氮和液氩。四家分公司均利用二氧化碳超高提纯技术(已获国家专利)生产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产品质量远远高于GB/T23938-2009标准,每年送样到符合ISBT标准,并被重要客户/机构认可的实验室进行产品检验,完全符合国际食品添加剂JECFA食品级标准。
4. 新希望:国内饲料龙头
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饲料企业,是国内第一大父母代鸭苗、第二大商品代鸡苗、鸭苗供应商,在禽屠宰环节多年高居行业第一位,是全国第四大上市猪企,公司食品业务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2021 年公司预亏86 亿元-96 亿元,主要是猪价大跌拖累生猪养殖业务所致。
5. 石基信息:国内酒店IT龙头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石基数字饭(酒)店信息管理系统平台(IPHotel)等。目前,公司在国内五星级酒店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北京的中国大饭店、上海的金茂君悦大酒店、广州的白天鹅宾馆等均是公司代表性客户。
6. 美畅股份:国内金刚线绝对龙头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电镀金刚石线。公司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市场份额领先的金刚石线生产企业。公司在金刚线领域已实现绝对领先,通过自制设备、供应链整合、核心工艺配方、超高良率、单耗节省等手段,多维度打造竞争优势。
欢迎点赞、关注@七彩虹投研,祝投资顺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上篇文章刚聊了董承非自购4000万的事儿,结果今天他的新产品第一天募集就“遇冷”。半天募集不到3亿,全天下来也就7亿左右,相较于林鹏刚发私募产品时的150亿,老董这次算是募了个“寂寞”。只能说基金经理公奔私的时点也非常重要,老董这次逆势奔私到底为哪般?奔私是否也需要精准择时呢?
公奔私择时是门技术活
咱们常说牛市是基金经理们“公奔私”的温床。
因为牛市有两大特征:市场情绪好+基金经理业绩亮眼。
在这样的背景下奔私,基金经理的“私募首秀”经常会变成爆款,募资百亿的也不罕见。
即便如此,业内仍然有一些公募基金经理在今年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逆势奔私。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8日,今年已有102名基金经理离职。
在这批上百位的离职名单里,已经确定奔私的也包括周应波、董承非、崔莹等明星基金经理。
有些投资人会比较疑惑,觉得这些基金经理在大跌前选择“跑路”,是不是早就预料到了今年市场会不好?
其实不然,基金经理也不是神,美联储加息是比较明确的,但俄乌战争和疫情复发都属于突发事件,不太可能提前预估到。
还有些媒体也挺奇怪的,非要帮基金经理们奔私找个理由,说是他们离职奔私是看好A股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刚刚也说了,过往20年间的奔私潮大多发生在牛市,所以看好后续市场而奔私的逻辑显然不太对。
所以厂长觉得今年这些基金经理奔私躲过大跌就是运气好,因为个人职业规划也不太可能是一两个月就做出的,很多基金经理离职前半年就得通知公司,方便后续的基金管理安排。
从私募行业发展至今,市场大致有三次奔私的浪潮。
第一次发生在2007年,初代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代表有淡水泉赵军、星石江晖、景林蒋彤等。
2014年、2015年是公奔私的第二个高峰,这一轮的奔私代表是千合王亚伟、望正王鹏飞、拾贝胡建平等。
第三波奔私潮就是2019年以来的结构性牛市。
虽说长期业绩还是看基金经理本身的投资能力,但奔私的时间点确实会影响到他们的私募职业生涯。
牛市奔私的基金经理
一般来讲,牛市中期奔私是不少基金经理的共同选择。
原因刚刚也说过了,市场情绪好加上过往的辉煌业绩很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募资往往比较简单。
这两年奔私咖位最大的的两位基金经理分别为林鹏和余海丰,他们都是2020年10月-12月相继发行自己的首只私募产品。
彼时,市场还是消费和各种茅的天下,林鹏的产品一天就卖了150亿,他掌舵的和谐汇一也成为了市场上最快晋升百亿私募的机构,余海丰的慎知晋升百亿私募也仅仅用了3个月。
只可惜这两位现在的境遇有点大相径庭。
林鹏在2020年10月发行的新产品至今业绩较为惨淡,不少基金净值还在水下。所以在这一年多以来,厂长这边也有不少粉丝表达了对他的失望。
只能说投资人对林鹏奔私初期的期望值挺高的,后续业绩没达到和名声相匹配的表现,那遭到的“反噬”自然也不会小。
近期林鹏在投资人沟通会上表示要扩展能力圈,可能会在周期品的方向上走一走,另外对科技、消费电子板块会继续进行深度研究。
余海丰的产品在去年表现也比较一般,差不多有9.5%的年化收益。
不过考虑到他重仓的是去年比较惨的消费以及港股板块,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跑赢沪深300指数14个点左右,说明他的选股实力还是蛮强的。
加上今年前4个月跌幅仅为12%左右,回撤控制上也做的不错。
市场上大多对他的投资能力和表现还是比较认可的。
在3月底的一场投资人交流会上,余海丰表示后续会继续看好新能源、消费以及港股,港股的仓位在40%左右。
即便是牛市中期奔私,后续的业绩情况还是和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挂钩。
但无论如何,从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这类基金经理很容易在经历一段和市场beta上行的蜜月期后,遭遇接连的难题。
余海丰选股已经很厉害的,但由于重仓板块的beta过于拉垮,他在2020年底发的新基金净值大多也在1以下。
牛尾奔私的基金经理
比起牛市中期奔私,在牛市尾部也就是大跌之前奔私的基金经理则压力更大。
清和泉的刘青山就是在2015年5月奔私的,奔私后发行的产品立即遇到股灾+隔年初的熔断。
用开局雪崩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但这几年还是凭借他和团队共同的努力以优秀的业绩成为了百亿私募的一员。
当然,奔私那会儿他应该是没想到马上就会遭遇股灾,不过这样的经历也让清和泉具有比较强大的韧性,对风险也会比其他私募更为敬畏。
清和泉在4月的月报里表示目前持仓主要分布在消费、新能源、科技、医药以及公用事业等行业,等后续市场积极因素增加后会逐步加仓成长股。
聚鸣投资的刘晓龙奔私时点也在2017年底,不过他奔私后发行的代表基金在2018年逆势取得了7.6%的绝对收益。
可以说他奔私后到今年前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无论是市场的主线是消费、科技还是新能源,他都能抓住机会,每年稳定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
这可能和他不喜欢买“茅台”这类躺赢资产有关系,刘晓龙具有明显的逆向投资的风格,他选的股票大多也不是热门股,所以和其他私募的业绩相关性比较低一些。
当然,今年刘晓龙旗下的产品已经创造了历史以来的最大回撤,主要原因还是一季度重仓的成长股遭遇大幅杀跌。
在最新的月报里刘晓龙表示4月最后两周的情绪接近冰点。根据经验,这个时候一般是权益投资比较好的入场时点。
后续他们会逐步降低防御型仓位,全面寻找成长的机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基金经理奔私的时间节点并不代表后续的市场走向,更多还是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决策有关系。
总体来看,牛市中期奔私更好募资,但后续投资难度不会小;牛尾奔私在初期阶段压力较大,但后续风控意识更强,长期胜率更高。
大家具体选择还是得看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风格是否匹配自己的风险偏好。
除此以外,投研团队也至关重要,有些公募基金经理比较依赖大平台的投研能力,一旦没有了强大的平台支撑,优秀的业绩很难持续。
毕竟一般私募的研究团队配备不足,可以获得的卖方研究资源也会减少。
建议关注的两类公奔私基金经理:
一类是过往长期业绩不靠机构抱团股,具有独立思考选股能力;
另一类可能选股上没太多特色,但去的是类似高毅、景林这种大平台私募,这种平台型私募的投研团队实力不输此前所在的公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