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ustead Wavefront Inc.,创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新加坡,全职雇员4人,是一家市场准入和咨询服务精品投资银行公司。
截至2022年5月23日,公司拥有4名员工。
一:投行和基金
一、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的区别:1、投资银行 (Investment Bank, Corporate Finance) 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类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2、投资基金(investment funds)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投资基金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委托职业经理人员管理,专门从事投资活动。人们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1、 投资银行的组织形态主要有四种:
一是独立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这种类型的机构比较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有各自擅长的业务方向,比如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
二是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兼并收购其他投资银行,参股或建立附属公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在英德等国非常典型,比如汇丰 集团、瑞银集团;
三是全能型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欧洲,银行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比如德意志银行;四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在中国,投资银行的主要代表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证券等。
2、投资基金的投资领域可以是股票、债券,也可以是实业、期货等,而且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不得超过该基金总额的10%(这是中国的规定,各国都有类似的投资额限制)。这使得投资风险随着投资领域的分散而降低,所以它是介于储蓄和股票两者之间的一种投资方式。
性质不一样。投资银行类似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是受基金持有人的委托管理基金。
证券基金是基金公司或者基金产品,而投资银行在国外主要作公司上市(ipo)增发融资这些项目。在国内的所谓投资银行大多时候说的就是综合类的券商。当然,近些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的投资银行比如东方花旗证券,就是专业的投行,它的前身就是东方证券的投行部。
投资银行在中国叫证券公司,基金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
二:亚投行受益概念股
还是买国企吧,国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济济。国企买钢铁和军工股。
三:去投行还是基金公司
最近老有人问:“我可以去投行吗?”
当得到一个并不完美的答案后,“那行研呢?”
当听得云里雾里后,“那我应该去投行还是行研?”
其实答案很简单,哪里合适去哪。
小编已经听了很多同学对未来职场生活的美好愿景,觉得大家还是应该更多了解下求职市场和金融行业,再结合自身的情况去做职业规划。
毕竟,岁月不饶人...浪费了机会,你可能会变成当初最讨厌的模样。
先看一个早些时候智联招聘和DT财经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2021最内卷行业》。
排名第二的金融业有三个特点:
事做不完
看天吃饭
来钱还慢
国内的金融就业环境,无论你是QS前50也好,是清北复交也好,还是央财上财人大。除去很个别的神人,就业的天花板大概就处在三中一华(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以及国内几大券商研究所中。其余海归毕业生常见的去处是银行、四大、二线咨询、互联网、快消、考编。
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所谓的名校光环,与后期的就业实际相比,落差不可谓不大。
为什么金融行业竞争这么激烈?996对于核心岗位的工作时长面前,算不上大菜。一天7、8个会很正常,天天空中飞人很正常。一个在做投资的省级国企的朋友,最近跟我说:没想到国企也是天天加班到9点,周日也上班。
薪资的价格背后的溢价,一部分是靠工作时长挣来的。
行情好的时候,财富自由触手可及;行情不好的时候,公司的裁员大刀霍霍就来了,可不管你做的模型有多牛逼,你过去一年谈了多少个客户。同时,年轻人依然从名校一批一批量产出厂,涌向金融圈,一边高强度工作,一边得保持高强度的输入-输出模式。
虽然卷,但魅力不减虽然这年头谁都自嘲一句金融民工,但是民工之间也暗含玄机,并且整体薪资水平也领先不少其他行业。整体来说,留学生去券商初级Analyst,从业2年后,动辄也是2-3W的月薪+年终bonus。即便是平均下来,国内券商的员工人均年薪突破了40W人民币。
收入不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抢萝卜坑,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历贬值。
如果你盯上了金融核心岗位的核心工作,比如投研、投行、公募基金,PEVC、资管、量化、固收、风控、银行总行、一行两会等,这些头部金融机构的正规业务岗、利润中心,那你现在就可以去各大招聘网站扒出他们的JD,对学历的基本要求:“只面向海内外研究生”。
在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光大证券、申万宏源这些大型券商,硕士率更超过35%。
非核心岗位竞争没这么激烈,要求也不会很高,估计你也看不上...
投行和行研有哪些不同?首先,你要分清楚,投行和行研日常干的是啥。
投行其实主要是趴项目,关在小黑屋里,视项目的进度做材料、解决问题、弄底稿啥的。大部分项目其实都有相对明确的时间表,在xx日之前我得做到什么进度。
所以其实大家是“相对心里有数”的,而且比如说IPO的前期,项目节奏就不是太快,项目的后期打反馈的话,时间节奏就会快很多,毕竟监管简单一个问题,可能你就要论证跑断腿。像并购项目普遍节奏会比IPO快,债券的节奏一般比股权的节奏要缓。
投行的工作压力,是来自于项目周期的时间节点,项目里面棘手问题的解决,跟公司内核、风控撕逼,跟其他中介机构撕逼的压力。前面是投行压力最大的地方么?不是的,在你前面入行的几年,非常大的压力是在短时间内高效、精准地完成手头的工作。
比如一个项目过几天要申报,在申报之前,审计、律所都可能会修改一些材料,但是投行会跟着改一堆堆的材料,而且不能有任何错误,包括里面的勾稽关系不能出现问题。但投行的这种压力,是阶段性的,不是每天都如此大的压力。
如果一个项目今年报不了,但你没啥项目做,其实还是比较悠闲的。你可以理解成投行工作压力的大,可能跟你们项目的周期、领导的风格、所遇到的客户跟合作的机构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员其实最主要的日常就是要写报告(但目前大部分是实习生牵头写报告),但报告分很多种,广义的研究报告,包括了:宏观策略报告、行业报告、公司研究、调研报告、重要事项点评、晨会、日报、周报、会议纪要等等。正式员工做比较多的工作的话是做各种路演、调研,和上市公司、买方、行业专家等的沟通,还有定期会做策略会啥的。
行研的工作压力大,对于不喜欢做投研的同学,那真的是持续性的。各种周报、日报、点评,参加各种活动,做各种路演,真的愁的心慌。行研的朋友,喜欢招一堆堆的实习生,遇到好用的实习生还好,遇到不好用的也是心累。但如果你喜欢行研,喜欢股票,那其实压力没那么大。
一句话总结:投行的偏项目、偏团队合作,行研偏研究、偏自我驱动。
投行和行研去哪个好?“钱多事少离家近”是当代青年评判一个好工作的标准,如果在这基础上实现个人抱负那就更好了。
“钱多”我们很难判断,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很复杂。
“事少”的话,对于刚刚毕业的同学,投行承做的压力是要比普通研究员要大的,投行的风格,会给每个人施加很大的心理压力,万一出错了,你就要怎么怎么样。大家是严格控制出错,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背负着很多。研究员的话,虽然很多会直接给年轻研究员也要背佣金,但大部分还是要靠首席带,其实初步把自己的专业的东西做好就行。
不管怎么说,你的领导永远比你事多。等你成为领导了,事肯定也不会少。
“离家近”行研会相对友善一些,毕竟投行经常在天上。
各有千秋,具体要说哪个好,小编认为得看带你的人。领导其实最大程度上会决定你的工作的强度。有些领导时间安排节奏就不是太好,经常有的时候特别紧张加班熬夜,有的时候又事情不是太多,但有些领导相对就“有条理”很多。
像研究员也是如此,大部分首席对下属要求还是非常苛刻的,但也有一些其实不以新财富为首要目标,主要就做好自己的产业研究的大佬,相对来说他们对“顺存在感”就没那么高的要求。
相对而言,投行虽然要看情况而定,但相对“有规律”。行研则只要你想,研究永远没有尽头。
(部分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