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收养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国后,是如何报恩的?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许多士兵在失败的号角声中搭上回国的列车,而有的却因为伤势过重成为国家负担,被遗弃在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伤势过重的士兵由于得不到及时救助而病死在街头,有些在饥肠辘辘时活活饿死。
但是石田东四郎是幸运的,虽然他被部队无情抛弃,但是后来幸好在一位河南老农的相助下,安然无虞地在中国度过了近半个世纪,体会到战争后从未有过的温情。
老农名叫孙邦俊,时常到山上采摘野菜、打猎,将所获之物挑到集市上卖。1946年的一天,孙邦俊像往常一样在菜市场摆好摊位,突然看到不远处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孙邦俊赶忙向周围人了解情况。
在路人的口中得知,这个风餐露宿的乞丐是一个被国家遗弃的日本兵,由于语言不通和非常不讨喜的日本人身份,在中国非常不受欢迎,找不到谋生的工作,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了解情况后的孙邦俊一开始难免有些惊讶,但是更多的是心疼与怜悯,看着眼前这位处在异国他乡的可怜人,孙邦俊赶紧买来几个馒头递给他。虽然人与人之间互不相通的语言会造成交流阻碍,但是彼此间的真情却能相互交融,让旁人心领神会。
拿到馒头的日本士兵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到孙邦俊要走,连忙双膝跪地,苦苦哀求,双眼被泪水浸湿,满是期待,看到这一幕,孙邦俊心中不由一颤,将日本兵带回了家。
孙邦俊收留日本军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镇炸开了锅,不少村民甚至集结在他门前破口大骂,也许是将日本兵带回家的那一刻起,孙邦俊就下定决心做好准备,不论村民如何反对,孙邦俊始终拒绝将日本兵赶出家门。
他向乡亲们表示,既然战争已经胜利了,被国家抛弃的日本兵也算是受到了惩罚,一个小伙子语言不通,政府也不知道把他送往哪里,落到这般田地,实属可怜,不能让他活活饿死。
孙邦俊的一番话并没有让村民信服,但是大家看他如此坚定,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愤愤离去。
从此以后,孙邦俊会每天在饭桌上为他添好碗筷,天凉时,为他准备好御寒衣物,时间一久,周围的村民逐渐接收了这个不速之客,就这样,日本兵与孙邦俊一家融为一体,成了一家人。
有些人的善良是不以物质为前提的,孙邦俊一家就是如此。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多中国老百姓算是劫后余生,生活不仅不富裕,甚至满是疮痍。
孙邦俊虽然时常到集市上做些买卖,但也只是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收留日本兵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对孙邦俊而言,日本兵的不期而至不仅是增添一副碗筷那么简单,他因为曾经在战场上留下的伤口没有及时处理,后遗症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孙邦俊于心不忍,带着石田去镇上的医院看病,不仅花光了孙邦俊一家人的所有积蓄,甚至为此欠下300元巨款。
即便如此,孙邦俊和家人依旧对日本兵不离不弃,天无绝人之路,日本兵的伤势逐渐好转,还学会了几句简单的中文,在一次政府工作人员上门给他办理户口时,给日本兵取名为“李同”。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日本兵与孙邦俊一家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此期间,中国发生的大事小事不胜枚举。曾经,孙家因为收留了一位侵华的日本兵,一度遭到批判,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儿子孙保杰考上南召师专,但因为家里收留日本兵一事最终没有被录取,甚至因此没有娶妻,尽管生活本不该如此,一家人还是对日本兵不离不弃。
1962年孙邦俊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仍然嘱咐儿子,一定要继续照顾日本兵,直到帮他找回家人为止。
一直以来,孙保杰不忘父亲的遗言,加上多年来与日本兵坦诚相待,他早已把日本兵当作家人看待,秉承父亲遗志,对日本兵体贴入微,继父亲去世后,默默照顾日本兵30年。
30年来,孙保杰一直在帮日本兵打听家人的下落,直到1992年日本访华团来到河南才找到机会,知道日本访华团来到河南的孙保杰,第一时间向政府求助,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孙保杰终于与访华团取得联系,讲述了事情的完整经过。
后来经过多家日本媒体的播报与有心人的帮助,1993年,日本兵被证实就是当年被部队遗弃在中国的石田东四郎,身份得到证实后,日本兵最终顺利回国,这时候,距孙邦俊一家收留他已经整整过去47年。
回国后的石田与家人相认,积极接受治疗,向周围人讲述了他与孙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
石田的家乡人知道后深受感动,自发成立了基金会,向社会募捐,将募捐得来的钱全部回馈给了孙保杰一家,但孙保杰并没有接受这份好意,而是将这笔善款捐给了国家。
日本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人的感激与崇敬之情,捐献出600万日元,在孙保杰家乡建立起象征中日友谊的植物园。
1998年,为了再次感谢孙家对石田东四郎的倾囊相助,在当地捐建了一所中日友好小学,对于去到日本留学的孙家子女,石田甚至屡次伸出援助之手。
真正的善念发乎于心,由内而外,浑然自成,无需刻意强调,无需过度隐忍,一切顺其自然,孙邦俊一家就是如此。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许多士兵在失败的号角声中搭上回国的列车,而有的却因为伤势过重成为国家负担,被遗弃在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伤势过重的士兵由于得不到及时救助而病死在街头,有些在饥肠辘辘时活活饿死。
但是石田东四郎是幸运的,虽然他被部队无情抛弃,但是后来幸好在一位河南老农的相助下,安然无虞地在中国度过了近半个世纪,体会到战争后从未有过的温情。
老农名叫孙邦俊,时常到山上采摘野菜、打猎,将所获之物挑到集市上卖。1946年的一天,孙邦俊像往常一样在菜市场摆好摊位,突然看到不远处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孙邦俊赶忙向周围人了解情况。
在路人的口中得知,这个风餐露宿的乞丐是一个被国家遗弃的日本兵,由于语言不通和非常不讨喜的日本人身份,在中国非常不受欢迎,找不到谋生的工作,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度日。
了解情况后的孙邦俊一开始难免有些惊讶,但是更多的是心疼与怜悯,看着眼前这位处在异国他乡的可怜人,孙邦俊赶紧买来几个馒头递给他。虽然人与人之间互不相通的语言会造成交流阻碍,但是彼此间的真情却能相互交融,让旁人心领神会。
拿到馒头的日本士兵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到孙邦俊要走,连忙双膝跪地,苦苦哀求,双眼被泪水浸湿,满是期待,看到这一幕,孙邦俊心中不由一颤,将日本兵带回了家。
孙邦俊收留日本军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镇炸开了锅,不少村民甚至集结在他门前破口大骂,也许是将日本兵带回家的那一刻起,孙邦俊就下定决心做好准备,不论村民如何反对,孙邦俊始终拒绝将日本兵赶出家门。
他向乡亲们表示,既然战争已经胜利了,被国家抛弃的日本兵也算是受到了惩罚,一个小伙子语言不通,政府也不知道把他送往哪里,落到这般田地,实属可怜,不能让他活活饿死。
孙邦俊的一番话并没有让村民信服,但是大家看他如此坚定,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能愤愤离去。
从此以后,孙邦俊会每天在饭桌上为他添好碗筷,天凉时,为他准备好御寒衣物,时间一久,周围的村民逐渐接收了这个不速之客,就这样,日本兵与孙邦俊一家融为一体,成了一家人。
有些人的善良是不以物质为前提的,孙邦俊一家就是如此。抗日战争结束后,许多中国老百姓算是劫后余生,生活不仅不富裕,甚至满是疮痍。
孙邦俊虽然时常到集市上做些买卖,但也只是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收留日本兵后,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对孙邦俊而言,日本兵的不期而至不仅是增添一副碗筷那么简单,他因为曾经在战场上留下的伤口没有及时处理,后遗症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孙邦俊于心不忍,带着石田去镇上的医院看病,不仅花光了孙邦俊一家人的所有积蓄,甚至为此欠下300元巨款。
即便如此,孙邦俊和家人依旧对日本兵不离不弃,天无绝人之路,日本兵的伤势逐渐好转,还学会了几句简单的中文,在一次政府工作人员上门给他办理户口时,给日本兵取名为“李同”。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日本兵与孙邦俊一家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在此期间,中国发生的大事小事不胜枚举。曾经,孙家因为收留了一位侵华的日本兵,一度遭到批判,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儿子孙保杰考上南召师专,但因为家里收留日本兵一事最终没有被录取,甚至因此没有娶妻,尽管生活本不该如此,一家人还是对日本兵不离不弃。
1962年孙邦俊因病去世,临终前他仍然嘱咐儿子,一定要继续照顾日本兵,直到帮他找回家人为止。
一直以来,孙保杰不忘父亲的遗言,加上多年来与日本兵坦诚相待,他早已把日本兵当作家人看待,秉承父亲遗志,对日本兵体贴入微,继父亲去世后,默默照顾日本兵30年。
30年来,孙保杰一直在帮日本兵打听家人的下落,直到1992年日本访华团来到河南才找到机会,知道日本访华团来到河南的孙保杰,第一时间向政府求助,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孙保杰终于与访华团取得联系,讲述了事情的完整经过。
后来经过多家日本媒体的播报与有心人的帮助,1993年,日本兵被证实就是当年被部队遗弃在中国的石田东四郎,身份得到证实后,日本兵最终顺利回国,这时候,距孙邦俊一家收留他已经整整过去47年。
回国后的石田与家人相认,积极接受治疗,向周围人讲述了他与孙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
石田的家乡人知道后深受感动,自发成立了基金会,向社会募捐,将募捐得来的钱全部回馈给了孙保杰一家,但孙保杰并没有接受这份好意,而是将这笔善款捐给了国家。
日本政府为了表达对中国人的感激与崇敬之情,捐献出600万日元,在孙保杰家乡建立起象征中日友谊的植物园。
1998年,为了再次感谢孙家对石田东四郎的倾囊相助,在当地捐建了一所中日友好小学,对于去到日本留学的孙家子女,石田甚至屡次伸出援助之手。
真正的善念发乎于心,由内而外,浑然自成,无需刻意强调,无需过度隐忍,一切顺其自然,孙邦俊一家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