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炒股后银行股跌吗

jijinwang
炒股到底能不能赚到钱?
今天是2022年2月9日,新年已有开盘三日,经过年前大跌恐慌,上证指数也迎来了三连阳。
在中国只要提到炒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送钱,而且是不务正业。
目前来看送钱的人确实比较多,但我相信未来会有一天可能会出现全民炒股的盛况,就像全民把钱存银行定期或买余额宝一样。
只是那时股票的**效应很高,在老百姓口中的口碑也很好,而不是像现在提到炒股就等于割韭菜。


银行理财,再一次成为热门讨论的话题。

全民理财时代,有一句特别深入人心,就是“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而在所有的理财产品当中,银行理财一度是收益最稳定、普及度最高的产品。

在中国银行理财有得天独到的优势:

一个是销售端有中国最庞大的银行网点和客户经理群体,他们对客户的了解程度可能甚于客户本身;

第二就是老百姓对银行品牌特有的信任。在所有的金融机构当中,银行最受老百姓信任,这是其他金融机构不能相比的;

第三就是银行本身的固定收益基因。银行既是国内最大的债券机构投资者,国内债券市场被称为“银行间市场”,不是没有理由的。而在历史上,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以相对固定的收益兑付给投资者,鲜见银行理财产品违约的新闻。

银行理财产品的成功,给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向理财子公司转型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资管新规在2022年正式实施,理财子公司也纷纷净值化转型,但是,投资者真的准备好了吗?



一、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



2022年,银行理财突然不香了。

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有数据披露的28000只银行理财中,今年以来总回报为负数的银行理财产品多达4500只,而累计单位净值低于1(即破净)的产品多达2150只。

实际上,由于现在理财子公司净值化改造,即使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在1以上,客户也可能是亏损的。因为客户购买产品时的净值是1.05,现在净值可能就变成1.03,也就是说,看起来净值是在1以上,但是对于客户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客户实际是亏损的。

比如以上某理财子公司的R3平衡型产品,尽管净值一直在1以上,但是对于1.04申购的客户来说,当前就是亏损的。

但是,尽管银行理财今年表现并不如意,但是相对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仍然是相对靠谱的理财产品之一。

我们比较一下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收益就可以看出。

最近一年,在有数据的6800只银行理财产品中,获得正收益的产品达到6100只,亏损的产品不到600只,全部6800只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为3.96%。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就是不同产品之间业绩差距极小。通过统计发现,最近一年有数据的6800只银行产品中,收益在-4%到4%区间里的银行产品多达2800只,净值回撤超过4%的产品不到120只。

也就是,只要是买入银行理财产品,总亏损大概率不会超过4%。

这和公募基金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先来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表现。

最近一年,在有数据的647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获得正收益的产品有2628只,亏损的产品达到达到3841只,全部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3.426%。

而且偏股混合型基金业绩差距巨大。表现最好的前海开源新经济A年度收益率达101.159%,最差的汇添富沪港深优势精选收益为-45.98%。收益在-4%到4%区间里的偏股混合基金为1845只,净值回撤超过4%的产品达3089只。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买入偏股型混合型基金,亏损超过4%的概率接近50%。



二、银行理财销售投资错位



传统的银行理财理财产品,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预期收益率。在大部分的时间内,预期收益率基本上等同于刚性兑付的收益率。

客户经理在理财产品宣传时,也在有意无意向客户强调预期收益率,而事实上最后大部分理财产品收益也基本上约等于预期收益率。

长久以来,预期收益率的刚性兑付给所有人造成一个错觉,就是认为这个收益率是刚性的,只不过因为法律法规约束,不能出现保本保收益的条款,所以预期收益率被认为是大家心里默认的东西。

比如银行风险等级为R2的一年期理财产品,客户经理在宣传时,会说明这个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3.8%。

那么如果有客户买入100万,一年期后客户应该能拿到103.8万的本金和收益。

而在投资端,投资经理在制定投资计划时,预期收益率也作为一个考核的基础数据。

但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已经不完全是历史上的银行理财部门了,实际上,银行理财子公司更像公募基金公司。

银行理财子的产品完全净值化,客户是以申购日的净值买入,在赎回日的净值赎回,这其中净值当然是有波动的。

但是客户还没有接受这种转变。

实际上,不仅仅客户没有转变,银行自身还没有转变。

预期收益率、业绩比较基准、产品净值的概念仍然没有转变,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仍然混淆预期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的概念。

而且在银行理财销售的过程中,由于不同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风控水平有较大差异,不同银行理财子会报出同一期限不同的预期收益率。

有的银行理财一年期产品报价是4.5%的收益、有的银行报出4%的收益,客户在购买银行理财时,只认收益不管风险,最终造成买入产品和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问题。

而且,销售端也会给投资端造成压力,因为一旦预期收益定价过低,客户根本不买账。而要想使得产品预期收益率偏高,只能通过固收+的手段,在产品组合中加入权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债券市场保持相对平稳,但是竟然产生了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的情况。

并不是债券部分造成了亏损,而是因为股票的快速下跌造成,这就是银行理财产品大面积破净的核心原因。


三、“固收+”的困局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困局,不仅仅是销售端的问题,也是投资端的问题。

长期以来,银行一直是以固定收益产品见长,而对于波动较大的权益类资产,既没有历史传统,也没有投资基因,出现问题也是必然。

那么,为什么银行理财要发力做权益呢?

1、债券市场收益率趋势性下行

对于无风险利率长期的趋势性下行,整个市场现在没有人怀疑,所以投资级的债券收益率被压的非常低。

对于债券投资经理来说,纯债的投资策略已经很难满足客户的收益要求。

从债券总量上来看,截至2022年2月14日,目前全市场所有债券(包括银行间+交易所所有债券)在8.5万只左右,但是中债收益率在4%以上的债券,只有1.4万只,占比只有16.47%。

4%收益的债券,扣除管理费用及各类费用之后,给到客户的收益可能只有3.5%左右。

显然,很多客户是很难接受这种相对较低的收益水平。因此,债券投资经理们就会想办法增厚组合账户的收益,主要办法有以下几种:

信用下沉、利率债波段、加杠杆。

考虑到目前愈演愈烈的信用风险,对于信用下沉,很多机构已经从制度上开始限制。投资经理通过信用下沉来获取超额收益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而且最重要的是,信用下沉带来的风险,可能远远超过信用下沉的收益,对于管理规模较大的机构来说,一旦踩雷,那对机构声誉、或者整体利润都是非常大的打击。

利率债波段交易是目前市场很多机构、特别是自营类账户在尝试的。但是利率债波段在一定程度上是零和游戏,大家在一个存量市场上,对一个长久期的利率债品种进行高频率投机。目前十年期国开债日均成交笔数在1000笔左右,这在场外市场是很罕见的。收益最大的,并不是投资者,而是利率债中介。

加杠杆是也是市场常用的增厚收益的方式,央行给了市场非常稳定的资金预期,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回购利率基本围绕在7天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附近,目前7天OMO利率为2.1%,这对于加杠杆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毕竟宽松货币政策的钱该赚就赚,不赚才是傻子。

但是在这一切手段全部用完之后,市场发现,整个组合的收益率仍然不能超过5%。

2、收益率8%-12%的产品出现真空

历史上,信托产品一度是高净值客户最喜欢的品种。从前的信托产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预期收益率偏高,一般在8%到12%之间;第二就是刚性兑付。大部分信托公司,在能力范围之内,都不会让信托发生违约。

所以信托收益率一度成为市场真正的无风险收益率。

但是这一切,伴随着部分信托公司发生重大风险,以及房地产企业债务危机而结束。大量的房地产信托发生违约,重伤部分高净值客户。

同时监管机构严格限制融资性信托发行。根据相关要求,2020年就已经确定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5年压降完毕,每年压降20%。

这基本上宣告融资性信托成为历史。

所以市场出现了一个真空: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满足客户中等收益(8%-12%)的要求。

产品没有了,市场需求是大量存在的,所以市场就出现了一个特定的产品—固收+。

3、火爆的固收+产品

固收+产品曾经有多火热呢?

2021年发行超100亿的固收+基金就多达6只,其中易方达悦安一年持有基金仅募集4天,发行规模就高达140亿元,认购户数高达82496户,而且基本都是个人投资者,仅有0.2%机构投资者。

固收+想要做出收益,只能提高权益和转债仓位,这意味固收+产品的风险高于普通的纯债型基金。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去年末,“固收+”基金规模已达到2.23万亿元,在投资结构中,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是持仓主力。

同时依据普益标准的数据,21年四季度“固收+”相关理财产品合计发行 4459 只产品,主要投向权益市场和”固收+”基金。

固收+资金,最重要的标签就是绝对收益。如果我们观察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固收+并没有提供绝对收益。

截至3月16日,市场上1220只固收+基金中,今年以来仅62只取得正收益,占比5%。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平均收益为-3.76%,其中,二级债基的平均回报为-4.35%,偏债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回报为-3.63%。

固收+产品大幅下跌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权益市场大幅调整,另外一个就是转债市场大幅下跌。

部分观察者认为:固收+的止损策略可能是这波股市快速下跌的原因之一。

从银行理财的数据来看。

银行理财产品有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混合类理财产品和权益类理财产,这两类产品合计规模在2.22万亿左右,则以较大的比例配置了权益类资产。根据统计,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权益类产品(主要是股票)的资金超过1万亿。

从投资规模我们就可以看到,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投资股票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股票,有一定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债券利息贴现。由于债券利息是固定的,在不发生信用风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组合债券的利息额。

而这些利息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投资股票,也是这些股票能够承受的最大亏损额。

举个例子,一个10亿的理财产品组合,投资9亿的债券,票面利息4%,也就是未来一年可以收到3600万债券利息。投资经理可以用剩下的1亿来投资股票,但是这些股票是有预警线和止损线的。

一般来说,股票损失超过利息的50%也就是股票下跌超过1800万的时候,就不能新增仓位;如果股票损失超过80%也就是股票下跌超过2500万的时候,投资经理就必须止损。

对于1亿的股票组合来说,就是下跌18%和25%两个位置。

考虑到投资经理投资的主要是低估值高股息或者消费类的股票,市场普遍认为这些股票跌幅超过18%和25%的可能性非常低,是小概率事件,所以投资经理可以大胆配置。

但是小概率事件发生了。

目前部分股票在近一个月的跌幅就超过20%,触发了银行理财的止损。

一旦止损卖出,有两个后果:一个是越卖越跌,越跌越卖,另外一个就是组合产生了不可逆的损失,相当一段时间很难再配置权益类资产了。

换句话说,当前的市场下跌,是部分产品止损的结果,而这些产品未来半年不会买股票。

同时,转债市场也出现了负反馈。

可转债市场,作为资本市场曾经最明星的品种之一,也大势已去,中证转债指数已经从最高的438点下跌至400点左右。

那么为什么说转债大势已去呢?有以下理由:

1、转债目前股性更强。经过这一轮大涨,大部分可转债已经脱离债性,更多的是股性。而股票市场持续下跌,转债市场不可能独善其身。也就是说,可转债市场早晚会体现股票市场这波下跌,只是时间问题。

2、转债市场流动性差。很多人被转债市场的高换手率蒙蔽了双眼,转债市场的高换手率是建立在T+0回转交易的基础上,部分高换手率转债实际上并不是主流机构持仓,而是量化基金的玩具。所以,3月7日的大跌其实是给大家提醒,可转债市场现在流动性很差,一旦市场开始砸,在没有接盘的情况下,跌幅可能比正股更大。

3、转股溢价率过高。目前,转债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估值太高,大部分主流转债的转股溢价率都在3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可转债如果转换为股票,是目前股票价格的130%以上。

所以转股对大部分转债来说是不可能的,只能期待正股上涨来降低转股溢价率,或者期待接盘的资金能够继续游戏。

4、转债对应的正股基本面普遍较差。从转债市场整体来看,实际上正股都不算是主流的好股票,主要是以中小盘股票为主。一位权益基金经理曾经说过:大部分转债以及对应的正股,只有交易价值,没有持有价值。他其实说的有一定道理,转债市场的正股从基本面上来说,都不是主流市场的持仓。

最终造成,固收+变成固收-,银行理财产品也大面积受伤。

当然,这次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面积破净,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次较好的投资者教育的过程。

资管新规以后,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都应该面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群体。

熊市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识别更好的金融机构,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财产品。

一次亏损就相当于交一次学费,交了学费我们应该成长。过去稳稳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是过去式。

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应该加强自身投资能力的培训,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够适应更复杂的资本市场环境。

我们要面向未来,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仍然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也是普通投资者较好的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