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下半年跟一个实业老板做私募基金。老板还有点钱。当初他筹集了几千万资金,做了两个小产品来跑演出。负责我公司的运营。大老板自己去当基金经理了。前几年老板股票做的不错,几年就赚了好几倍的收益,自信心爆棚,买了私募牌照自己做。
当时我刚把公司停了下来,也没什么事,就决定和这个老板大吵一架。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产品一成立,就彻底遭遇大跌。因为我们的策略是主观多头,遇到这么大的跌幅完全没有抵抗力,直接凉了,30%以上的大跌幅。
刚入职的时候,我跟老板说,做私募不容易。如果你有能力**,你就必须能够承受你的损失。老板拍着我的胸脯跟我说:“我这辈子就干这一行,绝不半途而废。”
结果一个星期前,老板跟我说公司做不下去了,他没有信心把身家放回水面。说实话,我很郁闷,也很生气。因为这个私募的工作,我拒绝了券商部门经理的工作。
但我能理解老板,他的信心没了,失去信心的基金经理也就完了。估计他的产品要解散了,公司要卖了。
另一方面,我在写完我的励志文章一周后就失业了。[笑着哭着]
最近一周一直在Boss上和大佬们聊天,感觉就一个字,“惨”。私募行业基本集体崩盘。我还采访了几家小型二级私募公司。无一例外,这些老板都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努力精神饱满,跟我吹牛。
“我们不缺钱。我们的历史业绩很好,但最近有所回落。”
几乎所有私募大佬都这么说。
到了工作内容和待遇,画风就变了。
“我们看支付能力。希望你能接一单活,一个月卖一千万,拿一万块的工资。”
言下之意,如果卖不出1000万,我就一毛都没有,连社保都不交了。
水下私募产品让我一个月卖1000万。如果我有那个能力,我会自己开除它。水下集资真的是痴人说梦。
不客气的对这些老板说:“老板,我知道你的难处,但是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老板身上找客户。这些人都失业了,别说一个月一千万,就是一个月一万都拿不出来。当然包括我。”
高大上的私募公司老板,直接沦落到boss招揽客户,小私募连乞讨都不如。
这是没有办法的。私募基金没有认购费,管理费大部分给渠道。甚至很多小微私募基金根本没有管理费,收益完全靠收益分成。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很少有私募基金赚到钱。这些私募公司已经半年颗粒无收了。
重点是,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转机和收入。
而一个小私募一年至少要150万,很多老板已经吃尽了苦头。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可能会换一个职业或者工作去找工作。二级市场的私募基金,现阶段基本都是凉的。
工作确实很难,但也没那么绝望。降低心理预期,从金融民工做起,四处打杂。
总的来说,工作的人还是幸福的。他们不挑挑拣拣,总会有工作的,还能挣点钱。最近认识了50多个小金融公司的老板,都是亏损的,至少半年亏了几百万。这年头当老板真的很惨。
一:基金经理是哪个公司里的
日前,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其中,两条细则直指基金经理“公奔私”。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离职潮仍在升温,部分小基金公司甚至在投研人员频繁出走后,只剩下一棵“独苗”,出现“一人撑起全公司”的现象。
约束频繁跳槽
《办法》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这意味着,基金经理“公奔私”,需要一年的静默期。
业内人士表示,此项规定对基金经理跳槽形成有力约束,有利于行业人才梯队稳定。“一年的静默期,对离职人员会带来很多变数,基金经理在跳槽时会更加慎重。”北京某公募人士李成(化名)表示。
除静默期外,《办法》还通过薪酬制度,约束基金经理流动。《办法》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实施薪酬递延支付和追索扣回等制度,如,递延支付年限不少于3年,向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此外,追索扣回制度的相关规定,对离职人员同样适用。
对此,李成认为,薪酬递延支付和追索扣回等制度,有利于遏制市场过度竞争。“基金行业,除了公募基金公司之间,公募与私募也存在人才竞争。对于明星基金经理而言,私募的薪酬制度更加灵活,且不受限制,因此不少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去私募。这一规定,对于明星基金经理‘公奔私’产生了比较大的约束。”
不过,他也表示,《办法》里对追索扣回的依据定义为“相关人员未能勤勉尽责,对公募基金管理人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或者经营风险负有责任”,而对经营风险负有责任的标准并未进一步阐述,若基金公司在执行时滥用标准,基金经理将很难保护自己的权利。
部分公司仅剩一棵“独苗”
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基金经理的流动速度也随之加快。Wind数据显示,2021年,基金经理离职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离职人数达到323人。而今年以来离职的基金经理数量,又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位,截至5月24日,177家公募基金中,共有108位基金经理离任。此外,共新聘199位基金经理。
人才的分化也随之加剧。Wind数据显示,头部基金公司如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富国基金、招商基金等头部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数量均超过60人。相比之下,部分小型基金公司,甚至仅有一名基金经理。
5月20日,益民基金发布公告,基金经理牛永涛因个人原因离任益民核心增长混合、益民品质升级混合。牛永涛离职后,益民基金便只剩下一名基金经理赵若琼,公司6只产品均由其一人管理。作为成立一家超过16年的老牌基金公司,益民基金经历整改风波,人员出走频繁,截至2022年一季度,益民基金管理规模仅12.28亿元。
类似只有一棵“独苗”的基金公司不止一家。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益民基金、明亚基金、易米基金、瑞达基金等7家公司,均只有一名基金经理。其中,明亚基金、易米基金、瑞达基金等,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甚至不足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