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集中火力操作,实盘利润率做到了3.5倍,今年降低目标值,分三个容易翻倍方向同时进攻,节奏会放慢,做到1倍利润就OK了[比心][比心][比心]
一:中国历年基建投资
4月7日晚间,一则“中国基建投资总额将达2.3万亿美元(约14.8万亿人民币)”的消息在市场传开。不少投资者误认为,这意味着在房地产投资难有起色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将扛起今年稳增长的大旗,甚至不排除复刻2009年4万亿刺激计划下,基建投资年度增速高达50%以上的局面。
但很快,一些专业人士就发现这则消息的逻辑存在问题。原文实际混淆了一个基础概念,也即将2022年初全国各地亮出的重大项目投资清单简单加总,就得出了2022年基建投资总额将达14.8万亿人民币的结论。
事实上,此类重大项目投资清单发布是各地年初的常规动作。此前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月16日多省市发布了2022年重大项目投资清单,总投资额合计至少超过25万亿元。一般来讲,受配套资金、开工节奏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类项目能否在年内落地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此类加总数不宜作为观察当年基建投资完成额的可靠指标。
基建投资热,春暖开工时!2022年,在专项债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基建投资增速有望重回两位数。
自2021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稳增长”后,相关部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经过连续3年的低速发展后,在“稳增长”背景下,“基建”重新成为投资主流线索。
今年以来,各部委更是加大稳增长政策实施力度,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专项债、中央预算、水利投资各项投资规划推进,同时已有25省市区发布2022年投资规划,总投资额超45万亿元,年度投资计划总额超11万亿元,基建投资利好频频。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25省市区公布2022年投资规划,主要投资方向都在基建、新基建领域。总的来说,按照目前公开发布的数据,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22 年重点建设项目中:17个省项目总投资额约 45万亿,21 个省 2022 年计划投资额 11万亿。具体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中国基建投资集团
该单位依托于中建集团,实力雄厚。三:中国一年基建投资
自2008年"四万亿"投资至今,基建投资就成为经济生活中热议的话题,甚至许多人给中国取了一个"基建狂魔"的爱称,既有经济建设成就的自豪与骄傲,也有对这种片面发展模式的担忧。纵观世界经济史,每当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基础设施投资与凯恩斯主义相结合的救市策略往往都是政府应对危机最主要的手段。近十年来,中国已经三次利用基建投资挽救GDP增速下滑,它们分别是2008年的"四万亿”基建,2012年的"铁公机"时代和2016年的PPP项目,今年,新冠疫情给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于是"新基建"又应运而生。早在2017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经达到GDP的74%,今年50万亿基建项目又火速上马,那么基建投资的钱是从那里来的呢?
当然是举债,早在1984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突破单纯依赖财政投资的限制,建设资金可以来自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与股票,但也规定财政出资不低于25%。到了2009年开始,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从此迎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井喷时期。2015年财政部和央行将地方债纳入抵押品范围,银行可以使用地方政府债向央行抵押借款,这就意味着政府以信用为依托,通过商业银行为中介,为各级地方政府变相买单。地方债被视为提供临时流动性的"贴现票据",因而具有了和基础货币同样的流通职能。那么政府债务有多少呢?到今年6月底止,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1.3万亿,地方债务余额14.2万亿,地方专项债14.5万亿,地方隐形债务约50万亿。许多地区融资平台机构债务率偏高,期限严重错配,长期依靠借新债还旧债方式维持,地方债务问题已经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大隐患。
政府基建投资是多年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经济学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作用是"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提高产出水平和生产效率“(格林瓦尔德),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拉动需求、创造就业、通过金融杠杆产生附带价值的作用。但是,正如阿尔伯特赫指出的那样,基础设施的巨大投入,会与私营部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挤占直接生产部门的资本投入,造成资源,配置扭曲和效率损失。目前,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不仅主要集中于经济性基础设施领域,而且每年都将GDP的15%至20%投资于基础设施,远远高于全球5%的水平,这种基建大跃进已经对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形成逆向绑架,加剧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对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导致原已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消耗所剩不多的资本储备,无法为中国经济提供长期的增长动能。
四:中国新基建投资
2022年政策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加大,首先表现在资金来源有保障。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中,超过1万亿元的额度将结余到2022年落地实施。同时,预计2022年新增专项债将超过3.5万亿,发行进度也将适度提前。按照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2022年可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最高额度为2.19万亿,将促进基建投资增速回升。此外,还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有稳定收入的基建项目将向民间资本开放,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超前”意味着要进行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布局,更多地投向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而不是过去搞的传统基建。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有机结合,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既能起到逆周期托底经济的作用,也能促进未来经济高质量增长,较好地起到跨周期调节的作用。基于此,对于2022年基建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两方面值得期待。
一、“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集中落地。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国家发改委明确了要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将会有大量基建项目规划落地实施。除了重大交通、物流、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基建项目以外,还涉及养老托育、文旅体育、能源生产储销保障体系、粮食生产储备设施等基建项目,远远超出传统“铁公基”的范畴。为了防止基建项目“一窝蜂”“一阵风”,将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加快落地。绿色经济是未来基建投资的重点方向,中长期投资需求空间很大。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超过70%,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将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缺口,相应的投资力度将持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