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基金 ,非遗进校园方案

jijinwang
关爱青少年成长 传承马口陶非遗

湖北希望工程汇得行公益基金青少年研学项目捐赠暨黄龙湖马口陶青少年文化研学基地授牌仪式,近日在黄龙湖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举行。

团省委省希望办主任、省青基会秘书长吴汉桥,省青基会综合管理部部长赵洪武,孝感团市委、汉川团市委相关领导,汇得行集团董事长喻杭,黄龙湖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及汇得行公益义工服务队志愿者参加活动,汉川市马鞍乡八一小学师生代表参加研学活动。

活动现场,汇得行集团董事长喻杭代表汇得行集团向湖北希望工程捐赠20万元用于支持青少年公益研学项目。省青基会秘书长吴汉桥代表省青基会向黄龙湖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授予“黄龙湖马口陶青少年文化研学基地”匾牌。

在研学参观体验中,八一小学30余名同学参观了马口窑和喻集龙窑,学习了马口陶历史文化,在马口陶大师工作室和马口陶大师工坊近距离观摩了马口陶制作流程及烧制工艺。
在研学讲堂上,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董宏猷以“土地、劳动、艺术、创新”为主题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马口陶历史知识普及课,并签名赠送其著作《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给予青少年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通过研学实践,感受传统文化,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汇得行公益义工服务队志愿者为参加研学的同学们赠送学习文具礼包。
黄龙湖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黄龙湖马口陶文化传承基地将立足于马口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关爱青少年成长,全方位,多视野,努力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体验、思考和探索的研学课堂,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

中国非遗文化有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剪纸、刺绣以及木偶戏等手工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1999年时淮北柳孜运河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此后被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剪纸、刺绣以及木偶戏都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后来也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遗进校园活动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该活动最早是在国家颁布《非遗法》、第一个“非遗日”时,主题是《非遗进校园》。宗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保护和发展。

之后因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件出台,也是因为“非遗”一词相对于“传统文化”专业性较强,不太亲民,就改为“传统文化进校园”了。

给予传统文化以更加尊崇的地位,自豪地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富有魅力的传统习俗推向全世界,这是中国成为一个大国尤其是文化大国的标志。 

作为华夏子孙,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是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责任!@产经智库 #产经智库#


三:非遗进校园方案

1.保护人类精神家园 构建美好和谐世界
2.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3.人类失去记忆,世界将一片荒芜——保护文化遗产 珍爱精神家园
4.文化遗产 您关注了吗?
5.文化遗产人人爱 有你参与更精彩

四:非遗进校园文件

非遗进校园。 张云峰摄

鼓响、笙鸣、唢呐齐奏,《茉莉花》《社会主义好》《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等乐曲在教室回荡……每周四下午,是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沙口小学民乐社团活动时间。71岁的何成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演奏老曲目,学习新曲子,打磨表演细节。回家后,小学员们兴致不减,照着何老师教的新技法,饭桌旁为家人再吹上几段。

沙口小学的学生在室外联系器乐演奏。 汪东摄

“何成是邻村迁民庄吹歌会负责人,也是南乐演奏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吹歌,主要流传于保定北部,演奏风格激越高亢、雄浑细腻。徐水南乐2009年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但新生力量不足。”沙口小学校长郑继伟说,2016年,在家长们的支持下,学校成立民乐社团,聘请何成与另两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定期到校授课。

何成(右)指导学生吹奏唢呐。 王东摄

传艺育人,益智增趣。在乐师精心指导下,六年来首期40名学员已经小学毕业离校,第二期70多人又踊跃加入。三位老师傅不仅教授民乐技法,还向孩子们传播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和做人道理。同时,以老带新,指导本校两名教职工成为唢呐、笙、管、笛子兼职老师。其间,沙口小学又相继组建武术、戏曲等11个特色社团。

武术社团,让学生们强身健体。 常洪勋摄

“双减”政策实施后,徐水区107所中小学结合当地文化传统,成立各类社团400多个。为解决社团师资,该区校选外聘,招募像何成这样有较高素养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达人30多名,就近入校巡回辅导。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际交流、省市展演,全区每年为艺术院校输送数十名优秀新生。2021年,迁民庄小学民乐团首批学员张思远,以全国唢呐演奏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

徐水区教体局负责人表示,“非遗”进校园,普及教育与系统学习相结合,成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渠道。弥补了农村艺术类“非遗”仅靠师徒、花会传习的单一模式,一些小众类传统文化技艺得以抢救性恢复。丰富了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了一批有发展前途的专业苗子。(刘柯旋、田小培、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