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农业开发基金
【大河财立方消息】4月23日消息,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规划面积1476平方千米,注册成立“中原农谷”开发有限公司、“中原农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培育涉农“独角兽”企业,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隐形冠军”企业,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根据《方案》,中原农谷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总规划面积为1476平方千米,其中“一核”共206平方千米、“三区”共1270平方千米。
“一核”。东至中州大道(101省道)、原阳县县界,南起黄河北岸沿黄生态观光大道,西至获嘉县、武陟县县界,北至新乡县县界,共206平方千米。包括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以种子、种苗、种畜(禽)为主攻方向,打造以种业为突出特征的农业创新高地和农业科技新城。
“三区”。以延津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东区,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西区,以原阳县部分区域为主体的南区。
东区:东至封丘县县界,南至原阳县县界,西至新乡县县界,北至309省道,共498平方千米。包括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食品加工园区,以小麦全产业链、粮油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建设内容。
西区:东至中央大道、胡韦线,南至107国道(新乡县境内)、获嘉县县界、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界,西至武陟县县界,北至新焦铁路(新乡县境内)、大沙河(获嘉县境内),共473.27平方千米。包括新乡县、获嘉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小麦、大豆等良种繁育为主要建设内容。
南区:东至封丘县县界、南至原阳县幸福路、西至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界、北距黄河大堤5千米,共298.6平方千米。包括原阳县稻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央厨房产业园,以水稻种植、食品全产业链加工为主要建设内容。
《方案》提出目标:
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能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或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小麦、玉米等优势作物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初步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种业、粮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1家全国十强种业企业并实现上市,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以上,培育3—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中原农谷”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我省全球十强种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方案》从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重塑要素聚集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15项重点任务。
(一)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
1.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工程。开展种子、种苗、种畜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和模式创新攻关,实现关键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开展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基因
2.实施种业创新机制重塑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实现精准、高效育种。健全财政支持种业创新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商业化育种支持力度。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强化生物育种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共性基础技术供给水平。深入推进科企合作,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企业牵头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为支撑的现代种业创新格局,奠定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基础。在延津县水产规划区内创建以繁育水产苗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
3.实施生物育种龙头种企培育工程。以产业为基础、企业为核心、创新为引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全面提升龙头种企核心竞争力,构建“三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体系。鼓励大型优势种企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挥骨干种企优势,强力推动企业兼并整合,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企业集中度,打造种业“航母”,倾力培育主板上市种企和特色优势明显的“隐形冠军”企业。
4.实施种业国际合作交流工程。在建设联合实验室、育种技术联合研发、举办生物育种国际论坛等方面,加强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先正达等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民企、跨国企业的合作。与国内外优势团队合作,设立专业化分支研发机构,通过定制研发、“揭榜挂帅”等形式,协同解决生物育种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若干不同生态区域试验站和特色育种工作站,打造若干海外农业创新中心。谋划举办生物育种国际高端论坛,促进种业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打造国际生物育种学术交流永久会址。
(二)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1.打造科技创新重大载体。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争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展示、国际合作发展平台。加快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棉花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新乡综合试验基地整合,组建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粮食作物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区。加快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机构建设,形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
2.建设粮食高新技术集成地。打造粮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粮食生物技术研究院、粮食信息化研究院、粮食智能装备研究院、粮食减损研究院、粮食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粮食博物馆“五院一馆”建设。构建粮食科技发展轴,设立粮食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形成粮食科技应用集合体和粮食科技转移转化体系。建设粮食高新科技园,完善粮食企业科技总部、粮食信息技术与应用、生物工程与制剂、电子商务、金融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国际粮食会展等功能区,推动我省黄淮海区域产粮大县科技应用转移转化体系建设。
3.打造粮食科技研发合作平台。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粮企,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加强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英国瑞丁大学等国际一流粮食大学和粮食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粮食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引进外籍院士、知名专家,开展重大粮食科技协同攻关。建设国际粮食安全研究基地、国际粮食标准中心,举办全球粮食高端论坛、食品世博会。建设中国粮食博物馆,推动粮食文化传承创新和展示。
(三)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探索农业新品种、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许可、作价入股、盈利分成等多种转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项目组织机制、投入方式及分配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促进成果熟化转化。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输出创新技术和研发成果。鼓励园区科技人员和企业经营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农业领域重要会议和展销会,推广高效与标准化种植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关键技术,定期组织召开博览会、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交流会和技术培训会。
2.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探索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展示基地。采用产业链推广模式,有序衔接产业各环节,推广新标准、新品种、新技术。建设网络推广平台,横向连接国内外农业科教单位,纵向连接农业信息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业专家推广服务系统。探索建立农科教推“产学研用”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示范推广各类新品种、新技术。
3.大力发展数字智慧农业。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全光网河南”全面升级,构建覆盖农村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种养业数字化改造,带动全省农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双向物流“最后一公里”,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打造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
(四)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1.引进和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三链”同构主线,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力度,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支持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导企业发起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探索产业同盟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模式。积极发展一批农业“小巨人”企业,制定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培育涉农“独角兽”企业。采取“一对一孵化+平台增值服务+价值投资”模式,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打造产业互联网,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智慧升级,推动主体融合、业态融合和利益融合。
2.推动粮食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集聚粮食龙头企业,孵化粮食产业新业态,打造粮食产业创新集成示范区。建设粮食科技小镇,设立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中心、科技应用法律咨询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综合培育中心,构建粮食企业成长服务平台,推进粮食关键核心技术转移、中试和示范。加速孵化粮食龙头企业、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制造研发基地和粮果蔬及肉羊良种繁育种植养殖产业化基地,构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轴,打造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试验田,推动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提升和产业链再造。
(五)重塑要素聚集创新环境。
1.搭建农业科技要素融资平台。运用市场化手段,注册成立“中原农谷”开发有限公司、“中原农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聘请专业化运营团队,积极与省科创、现代农业发展等基金对接,有效破解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与种业、粮食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将成果转化与企业对接端口前移,在研发阶段吸引企业的研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政策性银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支持,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开展知识产权交易、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工作。积极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创新试点工作,构建政、银、担“三位一体”新兴农业信贷担保模式。积极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在保险和险种方面先行先试。
2.搭建农业创新政策集成平台。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综合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担保和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强化用地保障。有效保障农业科研用地。支持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土地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市场化配置。加大金融惠农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助推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创新科技金融政策,以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手段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农业科技研发、开发性贷款、出口信贷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集聚地。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高校与各地、科研院所、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以实际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收入分配与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优秀员工股权期权激励制度。
3.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研发队伍。依托“中原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发挥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河南)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作用,突出现代农业优势学科领域,引进、培养一批引领农业科技前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促进。在农业领域建设一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遴选、培育一批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国内外著名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中原农谷”核心区设立分支机构或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新入选一批两院院士,建设有竞争力的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
附:“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责编:陈玉尧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二:河南农业开发基金有限公司
可以直接到柜台.与银行的职工告诉你要查的基金的编号.或是开通网上银行.在网上银行那里可以认购.申购.赎回等多项功能.网上银行一办都是25元.手续费也比银行柜台收取的要少.可以让你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基金的份额.
可以到银行柜台查询,如果有基金账号可以在基金公司网站查询,有的基金公司有身份证号就可以注册后就可以查询,试一下
三: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基金
去哪里投资都亏钱!不是不了解市场行情就是被人被其他国家坑,在国力不够强大之前最好在家被基础打实,军事力量强大以后再去国外投资不迟。要学习美国,只做**赚名声一本万利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