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客户经理 买基金

jijinwang
今日,一个银行客户经理奔私募,做了一名基金推销员,向我推销私募产品,我障于以前是熟人的面子让她发来详细资料。看完后,还是基金公司的老套路和策略:不断发新品、不断做量化投机,完全不顾投资者本金的风险,去做垃圾债、量化对冲、股票多头(头寸对冲做空),通篇不谈股票(及债劵)的生意、现金流量、内在价值等,只是想法设法去金融市场去量化交易赚差价。我劝我的朋友趁早离开此公司,别去为他拉客户,否则迟早有一天会让老客户本金巨亏。中国目前基金公司有很大的职业道德问题,不愿走正道,和客户的利益有严重冲突。

一:银行客户经理买基金理财提成要高吗?

作为他们,以我周围的朋友为例,他们不但买,买得还挺多!为什么?因为利率高啊!比如我们农行的理财产品,只要不是跟贵金属、外汇跟股市挂钩的中低风险理财,从来都是按时按量兑付的。比如上面说预期收益率4%,虽然没有写保证收益,但是到期就肯定会给你4%,十几年了一次都没差过。但是我们销售的时候不能这么说啊,说了别人也不信啊,那我们就自己买咯!

银行员工整体工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有些银行的网点行长一年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他们的钱也会去做一些投资,比如炒股票、买理财、买基金。但是他们投资渠道是和老百姓不同的,他们会找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

其次,例如像买基金时,比如公募基金,因为银行也会推荐客户购买基金,很多基金都是银行内部有销售任务,他们必须得卖。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银行员工给大家推荐基金时,还是要自己多分析,基金的管理人是谁?历史业绩如何?股市目前点位如何?这些都很重要,还是得需要自己多分析。其次,银行员工购买基金很多都是在XX基金网购买,因为手续费打1折,相当划算,一般基金在银行端购买不会打折,因为银行挣的就是手续费收入,员工提成也是从这个里面抽取。因此,以后大家买基金可以去XX基金网购买,前提是你自己要懂,不懂的话图基金手续费便宜,买错点位,买错产品。照样亏你20%没问题,因为想少出1000手续费,最终买了一个不好的基金,亏了1万,得不偿失。

最后很现实的问题就是银行职员都有存款任务,根本无暇顾及理财产品。有存款任务的职员肯定有钱也存普通存款给自己定任务,完不成要扣钱的,我一分钱也要存上,一分钱怎么了?一分钱也是钱,也是爱!能顶一分是一分!宁愿少拿些利息收入,也不能让单位扣更多的钱啊是不是!


二:银行客户经理推荐买基金亏了

老年人如今已经成为理财投资的重要人群。然而,面对专业性强且种类繁多的理财、基金、保险产品,一些老年人的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容易被销售人员误导、更看重收益却忽视风险、不在意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一旦投资出现收益缩水、本金亏损,就会引发纠纷。

110万买基金亏损近一半

年近七旬的刘阿姨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积攒下上百万元存款。为了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刘阿姨开始购买理财产品。

在银行理财经理的推荐下,刘阿姨也确实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于是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理财经理向刘阿姨推荐了一款股票型基金产品,刘阿姨一看预期收益很高,立马动了心。她当即取出110万元存款,都买了这款产品。

后来,刘阿姨再未得到这款基金产品的相关信息,直到银行理财经理打来电话告诉她,这款基金产品发生了巨额亏损。

刘阿姨一看,当即血压飙升。110万元本金只剩61万余元了,亏损金额高达48万余元!

刘阿姨赶紧赎回止损。随后,她将银行告上西城法院,索赔损失48万余元及相应利息。

“银行工作人员在向我推荐这款基金时,根本没有提示有这么大风险,就说这款基金收益高,虽然不是保本的,但之前的业绩表现一直非常好,没什么问题。”刘阿姨在法庭上说,她的风险承受能力经评估属于平衡型,但银行工作人员明知她的评估结果,还推荐她购买超过了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

销售误导、提示不足、推荐不匹配的高风险金融产品,刘阿姨认为,银行存在这三项过错,导致自己出现巨额财产损失。

但是银行向法院提供的证据显示,刘阿姨购买的涉案基金的《基金合同》和《说明书》中对基金投资的风险进行了介绍,并注明涉案基金呈现较高风险、较高收益的风险收益特征。

刘阿姨购买基金的《申请书》上还用加黑字样特别注明:“本人已详细阅读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合同、产品说明书等信息,及本申请书背面的投资者须知及风险提示,接受合同、招募说明书法律条款及投资者须知相关内容,了解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了解并承担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投资风险,自愿申请办理光大银行代理的上述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并保证提供的信息资料真实有效”。刘阿姨亲笔在这句话下签了自己的名字。

此外,申请书上还打印着“超过本人风险承受能力,自愿承担风险”的字样,刘阿姨对此也签字确认了。

银行据此认为,在签约前已经通过相关文书确认了刘阿姨知悉自己所购买的基金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了风险提示。刘阿姨自愿购买超过本人承受能力的产品,应该自担风险。

刘阿姨连忙辩解说:“我这么大岁数了,根本搞不懂合同里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我就是信了理财经理的话,这才买了,她让我在合同上写什么我就写什么,让我在哪签字我就在哪签字。”

但是,对于自己的主张,刘阿姨却拿不出证据来。

法院经审理认为,银行在刘阿姨购买基金前对她进行了多次风险评估测试。涉案基金的《申请书》、《基金合同》、《产品说明书》上都有提示投资者详细阅读、全面了解相关规定的提示,刘阿姨在相应位置签名,对合同内容进行了确认。银行由此已经确认投资者知悉基金的相关内容。而且,《投资者须知及风险提示》《基金合同》中多处条款明确了案涉基金的投资风险,内容明确,刘阿姨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条款的约定有明确的知悉。在购买这款基金之前,刘阿姨还购买过风险等级更高的理财产品,属于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

最终,法院驳回了刘阿姨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这48万余元的损失,刘阿姨只能自己承担了。

老年人理财最容易犯这些错

亏了几十万,还输了官司,刘阿姨在这次理财过程中犯的错误很有典型性,也集中反映了目前老年人理财存在的一些问题。

“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的风险意识不足,看重收益,却忽视风险。” 在审理涉老年人的理财纠纷时,西城法院金融街法庭苏畅法官能明显感觉到,老年当事人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苏畅法官告诉

就像案例中的刘阿姨,只

“出现纠纷打到法院后,老年人常常指责金融机构存在销售误导、没有充分解释合同等过错。”苏畅法官表示,金融机构在对外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当履行适当性义务,了解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向消费者推荐风险匹配度适当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通常都会要求消费者在《风险提示书》中签字,《风险提示书》对产品风险通常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提示,消费者的签字应当视为已经了解并自愿承担相应风险。在签订《风险提示书》后仍主张金融机构存在过错的,需要老年人自己举证证明。但是老年人收集和保存证据的意识与能力较弱,在诉讼过程中,很少能有人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因此也难以获得法院的认定与支持。

一句“老了”不是“免责牌”

由于年龄的原因,很多老年人对金融理财产品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相对较弱。金融机构对于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是否需要尽到更多的提示和告知义务呢?

苏畅法官告诉

“很多老年人在诉讼的过程中,都会以自己‘老了’,搞不懂理财合同的条款作为辩解。”苏畅法官说,只要不是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老年人就有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老年人在了解产品及合同内容的基础上作出真实意思表示后,就必须为自己的签字行为负法律责任,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

别贪高收益进行超承受力投资

事实上,金融机构在销售金融产品前都会对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都会进行评估测试,衡量投资人对投资收益的预期以及出现亏损等情况的接受能力。这种评估测试是确保投资人购买自己能接受的理财产品的重要保障。

但现实中,有些老年人忽视风险承受能力评测,可能存在按照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指示填写风险测评的情况,填写的答案与自己的真实情况不符。“这种忽视评估测试的行为也给日后出现纠纷埋下隐患。一旦理财产品出现收益不达预期或者是亏损,老年人往往主张风险测评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但又无法举证”,苏畅法官提醒老年人一定要重视风险评估,不听信他人指导,按照自己真实情况填写,不购买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

法官建议

正视产品风险,必要时可录音录像

苏畅法官表示,一些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方面有自身意识上的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者的规范性也不够。比如,有些金融机构及从业者为了推销产品,服务不够规范,部分不法从业者甚至以“真保本、高收益”的虚假承诺,包装宣传不合格金融产品,欺骗老年人。

苏畅法官建议老年人,首先应当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不要听信销售人员的过度推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不要轻易相信销售人员关于高回报的承诺,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老年人对购买的产品应该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对产品的投资方向,应当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清晰、详细的说明和解读,签字前对产品及合同文本内容,特别是对产品的投向、风险、期限、赎回规定、收益率等,做到充分理解之后才能签字。对合同中以加粗字体展示的部分和合同所附风险提示书的内容要仔细阅读。对其中不懂的内容,消费者有权要求金融机构以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提示和说明。对于经说明后仍然不能理解的理财产品,老年人应谨慎投资。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产品的预期收益不等于产品的实际收益,切不可听信销售人员的承诺,盲目购买自己不了解的产品。

第三,现行法规规定,金融机构在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当设立销售专区并对每笔产品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产生纠纷后,老年人可以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录音录像还原产品销售的过程。为提高维权能力,老年人也可以对磋商、交易过程进行录音、录像,避免在事后的纠纷中出现双方各执一词却没有证据的不利情况。

流程


三:银行客户经理让客户买基金有提成吗

  从专业知识角度,建议首先要了解银行公司授信业务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同业中公司业务种类以及其他与公司业务有关的银行业务知识,因为公司客户经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有关企业的财务和税务方面的知识对客户经理判断企业经营状况、更好地认识需要服务的企业来说是必须知晓的;另外对公司业务相关的一些法律常识也要有所了解。

四:银行客户经理忽悠购买基金

去支行向行长投诉。因为这是违规的。如果行长还不理。那就打电话给银监局。或者直接去当地的银监局投诉。
可以尝试一下投诉理财经理,但由于你可能没有被忽悠的证据,估计不会实质处理。
能引起其他客户提防该理财经理,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15元是你办卡是时候收的第一年的年费10元 和 卡工本费5元   以后每年开卡的日期收你10元的年费
每个月1元是小额账户费  一个季度一收  在整个季度每天的余额平均高于300就不收小额账户费  平均低于300就收 一个季度3元    如果不想扣小额账户费 你可以在个人网上银行开通基金账户或纸黄金账户就行了 保证以后不扣小额账户

五:银行客户经理推荐基金

原因可能一,因为他重视你,没有只是把你作为过路客,只冲一下这个月的指标,而是希望这一次的基金定投成为未来你们合作关系的起点。一个以为客户提供理财建议为生的人怎样才能获得长期客源呢,当然是帮客户**呀。
我们假设这一次他推荐给你的基金赚了当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这一次基金亏了你以后应该再也不会相信他推荐的产品了吧。而基金定投因其长期性和分摊风险的特性,你有更大的几率**也有更多的和这个经理接触的机会。
你可能会接到他的电话,告诉你最近基金涨了,可以考虑卖掉落袋为安,或者基金跌了,可以适当补仓,来摊平你的基金买入价,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更加了解对方,更加熟悉对方,你不再会以这一次基金买卖的赔赚与否来衡量他的价值,他从一个银行符号逐渐还原成一个你能信任的人。而在信任关系建立以后,你可能买入其他基金、你可能存入存款、你可能需要房贷,而这些都可能是长期的收益。而在建立关系的这一长段时间里,还有很大可能你的定投就赚到钱了~~
原因可能二,基金定投的户数指标还没有完成,需要新增几个户头。
在公司混过的对绩效应该都不陌生,每个公司都会用许多指标来考核你对公司的贡献并据此计算你的工资与奖金。在银行,指标会细化到每一个细项,比如基金定投,每个客户经理可能会要求每年新增几十户。在你原本就有基金理财需求的时候,你的客户经理可能会推荐你采用定投方式帮助他完成这一指标。因为这对他来说,你可能赚到钱,他也能顺便完成一户的指标任务。
如果你是一个他很熟悉的客户,他可能会直接告诉你,你能帮他完成一个指标;但如果你和他只是第一次接触,告诉你这份动机有可能会让人产生抵触“你是我什么人,我凭什么要做一件对你有利的事呢?”,所以他可能只选择告诉你定投对你的好处。
是的,所有的这些动机并不完全单纯,但并未以伤害别人为前提来进行,所以这是一份娴熟的工作技巧,也是一份职业性的善意,看你用什么角度来看了。